核心提示:這是“蛟龍”號今年在馬里亞納海溝的第4次下潛,也是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的第4潛。
母港設在青島的“蛟龍”號再次帶給我們驚喜的探險。你見過紅色、紫色的海參嗎?能想像出獅子魚在海底六七千米的優美身姿嗎? 5月16日,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和96名科考隊員的“向陽紅09”船從深圳起航,奔赴西北太平洋執行中國大洋 38航次第三航段任務。當地時間5月23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該航段在馬里亞納海溝的首次下潛。6月1日,“蛟龍”號完成該航段馬里亞納海溝作業區的最后一潛。該航段中,“蛟龍”號主作業區為雅浦海溝和馬里亞納海溝,此次“深海游”,從大洋最深處帶回了前所未見的新奇物種。
紅色巨型海參自投羅網
記者從“蛟龍”號深潛團隊獲悉,當地時間5月23日15時59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的首次下潛。本潛次沿測線開展了近底觀察和取樣,完成了環境參數測量;采集了近底海水、巖石和生物等樣品;拍攝了大量海底高清視像資料。獲取了玄武巖樣品26.3公斤,近底海水16升,海參1只,海綿1只,蛇尾1只,海星2只。還拍到了一只長達30厘米的紫色巨型海參。
當“蛟龍”號快要到達4800米海底時,看到了一只紅色巨型海參。不過它對“蛟龍”號的到來并不歡迎,還沒等潛水器坐底就溜走了,逃跑的姿勢是S型,像跳舞一樣。半小時后,潛航員看到了一只同樣的海參,潛航員迅速打開“龍爪”輕輕抓住了它,但因體型較大,機械手并不能完全握住它,它不斷掙扎想要逃跑,當快要被放進采樣筐時,海參掙脫出來卻跑錯了方向,自己游進了筐里。另外,此次“蛟龍”號下潛作業獲取的玄武巖樣品,對研究馬里亞納海溝的成因以及其構造演化具有重要意義;采集的生物樣品對于促進深水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生物地理學等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找回一年前留在深海的設備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5月25日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找到一年前因特殊情況留在了6300米大洋深處的采水器,“大海撈針”的故事變為現實。
“在距離水面6300米的大洋深處,成功回收在深海停留了一年的Gas-tight采水器,這在國際上也是罕見的,充分體現了’蛟龍’號的精確作業能力、潛航員的駕駛水平和各方面配合的默契。同時,已經在海底保存了一年的水樣,與這次采集的水樣正好可以對比研究。”航段首席科學家彭曉彤說。據悉,去年進行的中國大洋37航次第二航段,“蛟龍”號118潛次和120潛次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布放和回收過這種類型的采水器。當第122潛次再次布放采水器,擬于該航段最后一個潛次—123潛次進行回收時,受當時臺風生成影響,潛次臨時取消并返航。下潛之前,航段現場指揮部對潛次的方案設計和實施做了精心布置,下潛團隊對上次布放作業視頻潛水器數據和艙內記錄進行了仔細研究,潛水器母船“向陽紅09”船嚴格按方案操船,水面技術團隊和海底潛航員密切配合,克服了水聲通訊和定位系統不暢的困難,終于從大洋深處將采水器這根“針”撈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