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思考篇 |
人生與價值 ——在升國旗儀式上的講話 |
老師們,同學們: 五月的春風吹拂著神州大地,我們滿懷豪情地度過了新世紀第一個“五一”國際勞動節和第一個“五四”青年節,我們紀念這兩個節日,是因為它們體現了勞動人民創造了歷史,人民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它們集中反映了胸懷全局、目標遠大、愛崗敬業、艱苦奮斗、刻苦學習、勇于創新、嚴于律己、弘揚正氣的時代精神和傳統美德,在紀念這兩個節日時候,每個人都在思考著,人的一生是為了什么?什么是人生?怎樣的人生才有價值?我們應該如何追求具有價值的人生? 人生是什么?這很難用一句話來說清楚。 有人說“人生就是貢獻”,也有人說“人生就是索取”。這是從人的價值來說的,一個是為公、為社會、為民族、為國家、為人類,他們以此來充實人生、豐富自己,在實現偉大的抱負中去尋求人生。而另一個為了一個小“我”,為了一個“私”,因而貪婪、狡猾、奸詐、丑惡、勢利…… 有人說“人生就是拼博”,也有人說“人生是一場游戲”。這是從人生的過程來說的,前者不相信命運,將拼搏作為己任,迎難而上,在風浪中前進,不僅勇于開創,而且每走一步都踏踏實實、勤勤懇懇、認認真真、嘔心瀝血地去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奮斗。而后者,將人生當作一場夢,不認真、無所謂、無理想、無信仰,什么都隨心所欲,什么都是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對之、處之,懶懶散散,沒有生氣,這不是豐富、發展了人生,而是在糟蹋人生。 有人說“人生就是成功”,也有人說“人生是一場悲劇”。這是從人生的結果來說的,成功的人生,不靠上帝,不靠命運,不靠他人,而在于自己的作為。悲劇的人生,也不是命運不好,而是自己的無能,自己的意志薄弱,自己的精神頹廢。 有人很熱愛人生,有人卻討厭人生,這是對人生的態度。前者對生活充滿了愉快、歡樂,對他人充滿友愛、寬容和豁達,對事業充滿興奮和奮斗的精神,而且孜孜不倦地去追求。而后者不僅對人生無興趣,反而被種種挫折弄得滿腹牢騷、壓抑、情緒不振,甚至出現厭惡自己的人生。 貢獻、拼搏、成功、熱愛是一種人生的基本態度,索取、游戲、失敗,討厭也是人生的一種基本態度。不管怎樣,最后總會有一個人生的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偉大的人生”和“渺小的人生”,“高尚的人生”和“丑惡的人生”,“有為的人生”和“庸碌的人生”…… 所以有這樣的說法:“有的人活著,但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仍活在人們的心中。”有的人活著的時候轟轟烈烈,熱鬧非凡,然而一旦離開人世,立即受人唾罵,有的人甚至想用“開棺鞭尸”去解心頭之恨。 從新陳代謝的規律來看,生死并不可怕,關鍵在于它的價值,人生的價值涵蓋一個人的整個生命過程,支配一個人所有的生命活動,是人不斷奮斗的動力來源,是人生的航向。追求、理想、挑戰、拼搏、叛逆、理智、中庸、知足、瀟灑、浪漫、風流、享樂等都烙上了價值的痕跡。 愛因斯坦說過“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么,而不應該看他取得什么”。奧斯特洛夫斯基的“當回憶往昔的時候,他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生活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文天祥也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麗篇章。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價值觀,也就有不同的人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雷鋒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是一位普通的解放軍戰士,所做的貢獻都是一點一滴,都很平凡,但就在無數的為人民服務的平凡事跡中創造了一個輝煌的人生。可見,為人民服務是我們社會所認同的最高價值。 歌德有一句名言:“你若要喜愛你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人生的價值可以自己認定,然而更多的是為社會所認同,為公眾所認同,只有當個人認定的價值與社會認同的價值得到和諧統一的時候,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價值,而兩者和諧統一的基礎就看你為這個世界創造了多少,就看你為社會的進步有多大的作用。 人生的價值不會由上帝順順當當送來,也不會在平淡無味的人生中產生,而且誰要是沒有理想,不愛學習,得過且過,最終將一事無成,誰要是游戲人生,必將糟蹋人生。人生的價值來自于勤奮,來自于歷盡艱難的拼搏,來自于失敗后的屢仆屢起,來自于流血流汗之中,來自于刻苦學習,不斷增長才干,不斷地為社會為人類為自然的服務和貢獻之中。 人的一生不應該以活得多長作為價值的惟一指標,更重要的是它的生活質量,死了以后讓人懷念的人才有真正的價值。 人的價值還在于自尊,商品是有價的,而人的尊嚴是無價的,當人們欲將尊嚴作為商品進行交換,那就會很快地失去價值。 老師們,同學們:人生,幾十個春秋,最多百來個春秋,與歷史的長河相比,是短暫的,它不會重復,好不容易來之一回。讓我們珍惜人生,熱愛人生,腳踏實地,勤奮努力,刻苦學習,不斷追求,增強才干,超越自我,誠實正直,惜時守信,粗雕細鑿,精益求精,抓好每一個環節,做好每一件事情,讓人生煥發出燦爛的光彩來吧! |
翁孝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