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是一種常見的性皮膚病,以瘙癢、有分泌物滲出、皮疹呈多形性、易復發為主要特點。任何年齡的人,均可發生。
【治療方法】
本證的治療,當在辨清證屬寒熱虛實的基礎上,分別采取清熱利濕、養血潤燥、健脾益氣的方法。切記以胃氣為本。松原市中醫院推拿按摩科
一、辨證選方
1、濕熱下注
治法:清熱利濕,祛風止癢。
方藥:萆薢滲濕湯《醫學心悟》加減。萆?20克,車前子(包)15克,茯苓15克、蓮子心10克,菖蒲10克,黃柏15克,丹參15克,白術20克,地膚子15克,龍膽草10。每日1劑,水煎服。
2、血虛風燥
治法:養血潤燥,清熱祛風。
方藥:滋陰除濕湯加減。炙首烏24克,白術10克,車前草15克,澤瀉10克,白鮮皮10克,桃仁10克,花粉10克,當歸10克,蟬蛻10克,防風10克,丹皮10克,銀柴胡10克,苦參10克,白蒺藜8克。每日1劑,水煎服。
3、脾虛濕盛
治法:健脾益氣,燥濕祛風。
方藥:除濕胃苓湯《丹溪心法》加減。蒼白術(各)15克,厚樸8克,陳皮8克,甘草5克,桂枝7克,澤瀉10克,豬茯苓(各)15克,黨參10克,防己10克,?蓄10克,每日1劑,水煎服。
4、熱毒壅盛
治法:清熱解毒。
方藥:仙方活命飲加減。金銀花20克,防風10克,白芷10克,當歸尾10克,陳皮8克,赤白芍各15克,乳香8克,沒藥8克,連翹15克,公英15克,生甘草6克,每日1劑,水煎服。
二、單方驗方
1、生地榆30克,馬齒莧30克,煎湯100毫升,濕敷患處,每日2次,適用于濕熱證候。
2、冬青葉100克加水500毫升,煮沸后取液濕敷肛門局部,每日2~3次,適用于各種證候。
3、蛇床子15克,苦參20克,川椒10克,艾葉10克,明礬30克,加水200毫升,煮沸后靜置候溫,坐浴熏洗局部,每日2次,適用于濕熱型和脾虛濕盛型肛門濕疹。
4、花椒15克,枯礬15克,樸硝30克,加水200毫升,煮沸后先熏洗患處。每日2次,適用于脾虛濕盛型證候。
5、10%明礬水溫熱外洗,適用于慢性濕疹肛門作癢者。(顧伯華《外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6、番茄汁:番茄洗凈后,用酒精消毒,去外皮,用紗布或滅菌銅絲網壓出漿汁,用此外敷,每3~4小時更換一次,適用于濕熱型濕疹。(《中醫皮膚病簡編》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7、全蝎散:全蝎15克,白礬62克,冰片3克。將白礬入鍋內化開后,加入全蝎,煅枯待冷后與冰片共研細末。用于慢性濕疹奇癢不止。(《中醫皮膚病學簡編》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8、佗柏散:密佗僧30克,黃柏面20克,冰片2克,外涂患處。有滲出時干敷,無滲出時麻油調服。用于急性肛門濕疹。(朱仁康《中醫外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9、車前草100克,搗汁口服,適應癥為濕熱下注型肛門濕疹。(顧伯華《中醫外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三、中成藥
1、濕毒膏:每日2次,涂敷患處,外用紗布包扎固定,適用于脾虛濕盛證候。
2、五倍子散:每日3次,涂敷在患處,能收濕止癢,適用于血虛風燥證候。
3、硫黃丸:每日服2次,每次服1克,適用于濕熱型急性濕疹。
4、龍膽瀉肝丸:二妙丸:日3次,每次6克內服。適應證為濕熱下注型肛門濕疹。
5、當歸片:日2次,每次5片,適用于血虛風燥型肛門濕疹。
四、針刺療法
主穴:血海、三陰交、會陰。配穴:脾虛配足三里、關元;瘙癢甚配太溪、長強。采用平補平瀉針法,每日1次。
五、名醫經驗
1、邱嗣康:認為本病總因風濕熱邪客于肌膚或因脾濕所致,但急性者多以濕熱為主,慢性多伴血虛,治療急性者口服清熱利濕、佐以祛風之中藥,藥用黃柏、炙蒼術、苦參、白鮮皮各12克,銀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各15克,生甘草4克,水煎服。并外用青黛散洗劑、三黃洗劑或爐甘石洗劑外搽,每日數次。慢性者口服養血祛風、清利濕熱,方用當歸、白芍、生地、白鮮皮、苦參、防風各12克,蟬衣5克,生甘草4克,水煎服,外用青蛤散膏、碧玉散或濕疹膏外敷,每日一換。(《中醫外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2、朱仁康:本病主要由于脾、心、肝、臟腑功能失調產生內濕、內熱、內風,與外之濕、熱、風邪合邪而為病,發病以內因為主。臨床多分為濕熱俱盛、脾濕偏重、傷陰耗血、血熱風盛、風濕相兼五種證型,分別用龍膽瀉肝丸、除濕胃苓湯、滋陰除濕湯、消風散、涼血除濕湯等藥物口服,并配合常用中藥洗劑治療。(《中醫外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肛門濕疹是一種常見并易于復發的炎癥性皮膚病,中醫稱之為“風濕瘍”、“肛周風”。肛門濕疹中藥外治有奇效!
肛門濕疹多由濕熱下注、血虛夾濕或飲食不節、脾失健運、內蘊濕熱所致。病變常局限于肛周皮膚,皮損初起多以潮紅、滲出、糜爛為主,病程較久者,可出現肛周皮膚增厚、粗糙、顏色灰白或暗紅、皸裂等癥狀。常劇烈瘙癢,反復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