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課
1、什么是哲學?
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科學知識概括和總結。
注意:世界觀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發形成的世界觀不等于哲學,只有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才是哲學。
2.生活處處有哲學
1)哲學的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
2)哲學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3)哲學總是自覺或不自覺的地影響著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4)哲學的任務就是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2、
3、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關系: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反映世界觀。
4、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區別:主要是研究的范圍(對象)不同。具體科學揭示的是自然、社會和思維某一領域的規律和奧秘;哲學是對個別規律和特性進行概括和升華,從中抽象出整個世界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
聯系:1).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展。
2).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5、哲學的基本問題?
l 是什么?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即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它有兩個方面內容:
1)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
2)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
l 為什么?P10
6、哲學兩大基本派別: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
1)是什么?(根本觀點)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展開的。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注意: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區別
2)主要派別:
唯物主義: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7、什么是辯證法?什么是形而上學?
辯證法主張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主張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
8、哲學與時代的關系
1)任何哲學都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的精神生活的構成部分,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的經濟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哲學對時代有反作用,是社會變革的先導。(1)它可以通過對社會弊端、舊制度、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2)它可以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指引人們追求美好的未來;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巨大的物質力量。
注意:哲學屬于意識的范疇,不能夸大它的作用。時代決定哲學,哲學影響時代。
9、為什么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P16
注意:真正的哲學不一定是正確(科學)的哲學,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才是唯一科學、正確的哲學。
10、馬克思主義哲學:
1)產生的基礎:階級基礎是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自然科學基礎是19世紀自然科學的發展,特別是三大科學發現;直接理論來源是德國古典哲學,其中主要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2)地位:是科學的世界觀和科學的方法論;是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3)特點:三統一(辯證法與唯物主義;自然觀與歷史觀;科學性與革命性)
4)主要內容: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5)在中國的發展:產生了三大理論成果
(1)毛澤東思想(實事求是是精髓,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是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是活的靈魂)。
(2)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主題是“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最新成果,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本質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第四課 探索世界的本質
1、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
原理: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也具有客觀的物質性。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它是在勞動中伴隨著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2、什么是物質?
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它概括了宇宙間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某一具體的物質形態。)
注意: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根本屬性是運動。
3、運動的含義?
哲學上所講的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4、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strong>1)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2) 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主體)。
(3) 離開運動談物質和離開物質談運動,都是錯誤的。
5、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1)區別: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永恒的。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暫時的。
(2)聯系: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3)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運動而否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6、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 理:(1)所謂規律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規律的含義)(2)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的客觀性)(3)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規律的普遍性)
方法論:(1)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否則,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2)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
第五課 把握思維的奧妙
1、意識的本質(什么是意識?)
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起源);是人腦的機能(生理基礎);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內容)。
注意:(1)有了人腦,不一定就會產生意識。(2)無論是正確的意識還是錯誤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3)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
2、物質決定意識原理
〖原理〗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反對不從實際出發的主觀主義。
3、意識能動作用原理及方法論
〖原理〗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人不但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還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①意識對物質具有指導作用,正確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②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進;萎靡的精神,則會使人悲觀、消沉,喪失斗志。
〖方法論〗:要求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4、規律的客觀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 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但人在規律面前又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
〖方法論〗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5、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1)哲學依據: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物質決定意識,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具有客觀性、普遍性。
(2)具體要求(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
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進行調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
②要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③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要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④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