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古稱“鳴鹿”、“苦”、“真源”、“谷陽”、“仙源”,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改為鹿邑縣,縣名沿用至今。春秋時期我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百位歷史文化名人之一的老子,宋初著名學者、道家修士陳摶,均誕生在這里。老子所著《道德經》,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學經典,是除《圣經》之外發行量最大的著作。太清宮、老君臺等紀念老子的文物古跡保存完好,2001年老君臺、太清宮遺址被國家文物局批準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鹿邑先后承辦了“老子郵票首發式”,舉辦了“老子學術研討會”,組織發掘了隱山文化遺址,建成了老子紀念塔,啟動了老子故里旅游開發,為鹿邑旅游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鹿邑縣境內有關老子的名勝古跡眾多。太清宮是老子生地留下的最重要的紀念建筑。現存有太極殿一座,唐柏三株及歷代碑刻十數通。其中“唐開元神武皇帝道德經注碑”,碑文是玄宗對道德經的釋文,為文物之珍品。太清宮北一里許的洞霄宮是紀念李母的建筑群,存有正殿及部分殿宇,宋真宗“御制御書并篆額”的先天太后之贊碑就位在這里。鹿邑縣城內的老君臺是唐代明道宮院的一部分,老子年輕時曾在此講學,老君臺又為傳說中的老子得道成仙之地,故又名為升仙臺,臺高數丈,古柏森森,歷千年而不毀。此外,鹿邑縣境內還有隱陽山,賴鄉溝、“萬教之祖”牌坊、孔子問禮處、九龍井、望月井、武平城、陳摶庵等名勝古跡。太清宮建于東漢,初名老子廟,唐朝時改名為太清宮,是歷朝歷代祭祀老子的地方。道教成立后,尊老子為教主,太清宮又成了道教祖庭,成了道教徒心目中的圣地。唐朝創始人李淵尊老子為始祖,太清宮又成了唐皇家廟,從而大加擴建,古書說,唐時太清宮就象長安皇宮一樣宏偉壯闊。此時老子的地位真是天下第一了。唐玄宗在老子生地立“唐開元神武皇帝道德經注碑”,此碑為老子出生地歷史上今存眾多碑刻中最早最有價值的碑刻之一。洞霄宮,俗稱后宮,初名李母廟,唐時改為先天太后廟,后改名為洞霄宮,是歷朝歷代祭祀李母的地方。宋真宗趙恒來祭拜后御筆御書并篆額立下“先天太后之贊”的“三御碑”,就在洞霄宮東南側,該碑已立千年,但仍然完好,據專家講,為目前中國保存的最大的四塊宋碑之一。此外還有金、元、明、清碑刻10余通。1997年,考古專家在太清宮發掘出一處含龍山文化遺址、西周墓葬、東周夯土基址和大型馬坑、唐宋建筑基址、碑刻及明清建筑的大型文物古跡群。該遺址時代早,跨度大,保存完好,文化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北京和河南省的10余名考古專家指揮近百名民工還對太清宮前、后宮周圍3300多平方米的地面進行了挖掘,發掘出了清晰的唐、宋、金、元太清宮遺址及大量的祭祀器皿。隨后,60余位來自北京大學、國家文物局、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歷史所及全國最知名的考古專家和老學專家云集鹿邑,研究這次挖掘成果,一致認定,發現的大量祭祀器具證明歷代祭老在太清宮、祭李母在后宮,同歷代文獻記載完全吻合,而那次考古挖掘,被評為199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從而載入史冊,震驚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