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容易出現心腦血管硬化的問題,而冠心病、腦梗的元兇之一就是高血壓。心臟科的專家認為心血管不好的老年人需要把血壓控制的相對低一點,這樣對心臟較好,而神內專家則希望血壓控制的相對高一點,這樣對大腦的血液灌注更好。那么,究竟血壓應該控制的高一點還是低一點呢?
心腦不分家,一方有問題,另一方也會存在隱患,無論誰出現問題都是全身血管病變的縮影。心臟和大腦可以說是一根繩上的兩個螞蚱,無論哪一個出現問題,都說明這根繩(血管)已經出現問題了。無論是腦血管病還是心血管病都有一些共同的危險因素,比如說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
心腦血管都不好,血壓應該怎么控?
病例:
老王,70歲,基礎疾病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癥狀有頭暈和胸悶。
高血壓是影響心腦血管非常重要的因素,老王看了心臟和神內兩個科室,但是兩個科室的醫生對高血壓說法不一,心內科醫生說有冠心病,血壓不能太高,要控制的低一點,神經內科大夫說,腦血管堵塞,血壓不能控制太低,要高一點。心腦血管都不好,血壓控制究竟該如何是好?
從心內科的角度來講,血壓越高,心臟負擔越重,長時間高血壓會造成心肌肥厚、心臟擴張、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危害,心臟就像一個泵,持續高功率的工作會加速泵壞掉,影響它的壽命,泵血的管道也有可能提前報廢,通常情況下血壓低一點為好。如果出現心血管問題的話,血壓高壓應該控制在110—130毫米汞柱,低壓控制在70—80毫米汞柱。
快速的降壓有可能造成腦子灌注壓下降,在血管狹窄的時候更加嚴重,直接造成腦供血不足,對于腦血管狹窄的而病人,血壓不能降的太低。如果出現腦血管問題,遠期長期的血壓一般要求控制在130/80左右。
【專家提醒】大量的脫水、失水、失血,過度使用降壓藥,腹瀉,高溫蒸桑拿等一些特殊情況都有可能造成血壓急劇下降,十分危險,要特別注意。
心腦血管都出問題,應該先治哪一個?
病例:
郭叔叔,65歲,2016年3月份出現手沒勁,端不住東西,去醫院檢查發現腦血管堵了,今年3月份還做了椎動脈支架,而且心臟血管也出現了50%左右的狹窄。
專家告訴我們,在臨床中,頸動脈和椎動脈出現狹窄的病人,都會合并有冠脈的狹窄,腦梗患者的心血管也會不好。
病例:
黃叔叔,67歲,2014年發現睡覺時左胸疼痛,持續10分鐘緩解,第二天早晨又復發,出冷汗,有壓榨感,吃了速效救心丸不緩解,去醫院做了心電圖,狹窄超過90%,做了支架介入手術。之后也做了跟腦血管相關的一些評估,頸動脈已經有動脈粥樣硬化。
黃叔叔的心臟問題比較緊急,但由于頸動脈也有問題,所以在治療心臟血管的同時也要警惕腦血管的疾病,要及時用藥物預防腦血管事件的發生。
我們常說心腦不分家,但是也有一些情況是需要首先在心內科就診的。
心臟癥狀與肢體活動相關,快步走、活動、上樓梯、過天橋、冬天頂風運動等都會造成心臟負擔增加。如果出現走路、上樓等活動后的胸骨后、心前區壓榨樣疼痛,再伴有心悸、乏力等其它癥狀,需要到心內科進一步檢查排除心絞痛的可能;另外如果在體檢的時候心電圖提示有心肌缺血的也是需要到心內科就診的。
心臟問題的表現多種多樣,常見的是胸前壓榨樣疼痛、瀕死感,老年患者還要強調很多不特異的癥狀,比如運動時咽部的緊縮感,走路下牙槽發酸發緊,運動時出現上腹部不適。
【專家提示】如果您有很多的危險因素(抽煙喝酒熬夜,三高等),又出現了和勞力活動相關的的癥狀就應該去醫院看一看心內科。
患者感覺頭暈發作同時或隨后出現了看東西重影,單側身體的麻木無力,走路不穩,同時自己或家屬能發現有視野缺損、復視、吞咽障礙、聲嘶、肢體癱瘓、感覺異常、步態不穩、構音障礙(鼻音)等改變有可能是腦梗伴隨的表現,要先去醫院看神經內科。
警惕腦梗來臨的前兆
面紋是相對比較容易辨識的,正常人的面紋基本是對稱的。
1)如果在交談的過程中突然發現有一側面部僵硬,一側的面部的肌肉收縮無力,沒有表情可能是出現了腦梗;
2)如果得了腦梗,由于有光和影的反應,有一側的面紋顏色會加深,另一側很淺很淡,而且動作會更小。
綜合治療方案:心腦同治,私人訂制
心血管和腦血管同時出現問題的時候,您需要去醫院,醫生會為您量身定制適合的方案。心腦同治,強強聯手,守住健康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