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云:“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意思是說,膽就像是一個青天大老爺,剛正不阿,不偏不倚,是主管決斷的。如果膽出現了問題,就會對我們的身體產生很大影響。
膽囊炎、膽結石,這是生活中很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如果到醫院,一般被歸為肝膽外科。
中醫認為,膽為“中清之腑”,負責貯存與輸送膽汁,凡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膩或寒暑失調、情志不暢、蟲積內擾等均可致肝膽氣滯、濕熱內阻或肝失疏泄、橫逆犯胃、肝胃不和等而形成肝膽疾病。
除了用藥之外,我們可以借助經絡穴位,通過艾灸、按摩自我調養。
一、膽俞穴:各種膽病的克星
背部的膀胱經上有很多俞穴,與臟腑直接相連,是臟腑氣機輸注的重要位置。
恰好,膽在膀胱經上就有一個俞穴,這就是膽俞穴。膽,即膽本腑,為連肝之府;俞,同腧,又通樞。膽俞,內通膽腑。該穴名意指膽腑的濕熱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可利膽疏風、清熱利濕,故其名。
這個穴位有強大的清瀉肝膽熱邪、舒肝和胃、理氣寬中的功能。這里好似清肝膽瘀熱的“正面戰場”,我們不得不重視。
二、日月穴:膽囊的守護神
日月是天上的太陽和月亮,我們說天之三寶日月星。日月好懸于天,是大地光明的來源。穴名日月是什么意思呢?我們看古代電視劇的時候,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知府升堂了,府衙的大門一打開,迎面而來一面高高懸掛的鏡子,上書“明鏡高懸”幾個大字。
日月穴就在上腹部,當乳頭直下,第七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四寸。我們說膽為中正之官,是主管決斷的,就像青天大老爺,斷案的時候不能優柔寡斷。而且,眼睛為肝膽所主,古人也將雙目比作日月,認為左目為肝,右目為膽。
因為雙目為肝膽所主,能夠從眼睛看出肝膽的情況。日月穴是膽經的募穴,在膽的上面,就好像是懸掛在膽上的明鏡一樣,因此稱之為日月。
日月穴一個最大的作用就是防治膽囊疾病。大家都知道,中醫的最高境界是養生,是防病于未然,是治未病。也就是說在疾病還沒出現的時候,先防著它;或者在疾病處于萌芽狀態的時候,先消滅它,這樣比等疾病嚴重了再去消滅簡單容易得多。
日月穴就是膽囊的守護神,當發現膽囊有問題的時候,刺激刺激日月穴,就相當于給“知府大人”提了一個醒,讓它及時地去“平定叛亂”,而不是等到事情不可挽回了,再毫無頭緒地去解決問題。
三、陽陵泉:防治膽囊炎、膽結石的“高手”
陽陵泉位于膝下外側,腓骨小陽頭前下凹陷處,是足少陽膽經合穴。陽陵泉這個穴位名就是根據其所在部位而命名的。足少陽膽經屬陽經,膝外側屬陽,腓骨小頭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處經氣像流水匯合深似泉,故名“陽陵泉”。
《黃帝內經》上說“膽病者,其寒熱者,取陽陵泉”,所以,陽陵泉穴可用來治療肝膽疾病。
采用仰臥或側臥位取穴,仰臥時下肢微屈,在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取穴。這種方法取穴讓人感到舒適,并容易引起經氣,得氣快、感傳好。
陽陵泉穴是防治膽囊炎、膽結石的“高手”,《黃帝內經》上說:合治內腑。”“邪在腑,取之合。”膽附于肝,內藏膽汁,肝與膽互為表里,在病理上相互影響,故肝膽多同病。
由于膽囊炎或膽結石引起的右上腹部劇烈絞痛者,可自己用點壓法止痛。方法為:在右小腿外側腓骨小頭附近尋找壓痛敏感點,此點多在陽陵泉穴上。用大拇指點揉按壓此穴,力度要適中,讓穴位得氣,即產生酸脹感,并持續按揉2分鐘以上。
肝膽疾病患者,平時也可經常撥陽陵泉穴,以及陽陵泉穴下約兩橫指(大拇指指間關節橫紋的寬度為一橫指)處的膽囊穴,起到保健的作用。
撥陽陵泉穴的方法為:坐位,兩手拇指分別按于兩側陽陵泉穴,其余四指輔助,先行按揉該穴1分鐘,再用力橫向彈撥該穴處肌腱3~5次,以有酸麻感為好。此法可疏肝利膽,調和經氣。
四、膽囊穴:肝膽疾病的“黃金穴”
膽囊穴是經外奇穴,不在膽經上。它與足三里、陽陵泉形成一個“金三角”,在小腿外側的肌腱上,按下去有酸痛感。
凡是患有膽方面疾病的人,這是一個黃金穴位,可治療膽囊炎、膽結石等癥。如并發頭痛(兩側),還可在艾灸膽囊穴的同時,用雙手按摩頭兩側的膽經,以振奮氣血。
五、中瀆:中焦的排污通道
中瀆,這個名字有點意思。中,是指中焦;瀆,就是臭水溝的意思。合起來就是說,在人體中焦也就是膽囊的位置有一個容易堵塞的臭水溝。中瀆穴就是專門清理這個臭水溝的一個穴位,它位于大腿外側,膝橫紋上5寸處,可在股外側肌與股二頭肌之間取穴。所以,要確保膽的健康,就要經常敲打中瀆穴,每天來疏通這個“臭水溝”,防止淤阻。
相信大家都知道膽經淤阻的后果:輕則口苦、兩肋脹痛、頭脹、乳房脹痛,重則會發展成膽結石、膽囊炎。
中瀆,中焦的排污通道。中焦只有一個地方常堵塞瘀滯,那就是膽囊及膽管。所以中瀆是治療膽結石、膽囊炎及膽絞痛的要穴。
膽囊有問題的人,觸摸中瀆穴的位置就會比較疼,這時你要堅持每天敲打中瀆穴。這種方法確實可以緩解膽囊炎、膽結石、膽絞痛等膽部疾病的癥狀。
戳原文,選購艾灸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