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中益氣湯這個方子是宋元一代名醫大家李東垣,在行醫診治中耗費許多心血琢磨出來的。李東垣認為人的脾胃一旦受傷,則身體的元氣就也跟著受傷,這樣會出現許多病癥:“脾胃氣虛,少氣懶言,四肢無力,困倦少食,不耐勞累,動則氣短”等。
補中益氣湯方治療的主證是因為勞傷、飲食不節而導致的脾肺氣虛、中氣下陷。什么是中氣下陷呢?中醫認為人的胸中有“中氣”,支持著人體的正常功能,如果你的營養不足了,導致氣虛,那么這個中氣就會向下走,這樣,人常常會感覺到自己沒有力氣,說話提不上來氣,不愛說話,臉色蒼白,頭暈,本來食物在胃腸內,在中氣的固持下,可以慢慢地走完消化的過程,結果現在固持不住了,很快就瀉了出去,結果就瀉肚子,有的人還脫肛,還有的人一體檢,就檢出西醫說的胃下垂,女患者還有子宮下垂等等。對于這些癥狀,中醫認為是脾肺氣虛。在五行的歸屬里,脾屬土,肺屬金,土生金,因此這個病的根本在脾胃,因為脾胃的功能降低,吸收不好,結果導致肺氣也不足了。
方子組成:
黃芪、人參、當歸、白術、陳皮、升麻、柴胡、炙甘草
主治:脾胃氣虛,少氣懶言,四肢無力,困倦少食,不耐勞累,動則氣短
古方補中益氣湯方解:
人參是一味大補元氣的藥,然后是黃芪。這個黃芪是味好藥,生黃芪可以起到固表的作用,什么是固表呢?就是加強人體外邊的防御系統,有的人總是冒虛汗,風一吹就感冒,就可以用這個生黃芪來固表,同時加上白術和防風,叫玉屏風散,藥店有賣的。如果把黃芪用蜜給炙了,則會起到補中益氣的作用,因此黃芪在這個方子里面是最主要的藥物,用量也最大。
在這里要格外注意的是生黃芪和炙黃芪是分開的,如果只寫了一個簡單的黃芪,生黃芪使用的量可以大,但是蜜炙黃芪的量要嚴格遵守方劑的規定,因為蜜炙的很容易生熱。
炙甘草是補脾胃之氣的,李東垣認為黃芪、人參、炙甘草是消除煩熱的圣藥,這個煩熱就是由于中氣不足產生的虛火。方子里還有白術,這是燥濕,補脾經之氣的,因為李東垣認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脾,他說“脾氣一虛,肺氣先絕”,所以方子里面也尤其照顧到了脾經。既然是要補氣,為什么還加上了陳皮呢?原來這個補氣的藥如果下猛了,那么多的氣同時補入人體,人體是受不了的,最大的感受就是氣悶,胸悶,有點壅住了,這時加上理氣的陳皮,則沒有這個毛病出現了。
在補氣的同時還要照顧到血,中醫認為陰陽是互生的,氣血也是互生的,氣虛的同時,血也一定是虛的。一下子補了這么多的氣,一定要考慮將它們引導轉化為血,所以加上當歸就可以讓氣血的轉化正常了。
到此為止還不夠,因為雖然補氣了,可是現在主要的問題是中氣下陷。于是,方子里面就用了升麻和柴胡,量都非常的少,升麻是升陽明之氣,柴胡是升少陽之氣。您別看就這兩味藥,它們的藥性是向上升的,加進去以后,整個方子配伍的藥力就往上走,治療脫肛,子宮脫垂等因氣虛引起的癥狀,用上還真就能回去。
如果把自己的脾肺之氣給傷了,出現了相應的癥狀,那么就可以考慮服用補中益氣湯來調補一下。可以說補中益氣湯還是一劑保健養生的良方,目前藥店所售補中益氣丸,使用起來更為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