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長的第三點經驗是細膩思考。在我的寫作中,經常用到大量的排比句,這些排比就是細膩思考的產物。我有一篇文章專門區別了這三個概念:想、 思考、 研究。“想”是我們正常人的頭腦的本能,我們提出很多的問題,大家都可以想一想,并且發表自己的意見。“思考”,思考當然也是想,但思考是有思考框架的,是有思考策略的、系統性的、有依據的、批判性的、反思性的和徹底的“想”。思考要具備這樣幾個特征,它是有思考框架、思考策略的;它是比較系統的而不是零星的;是有依據的而不是想當然的;是批判性的而不是輕信的、盲從的;是反思性的徹底的而不是淺嘗輒止的,這樣的“想”才是思考。 再看看“研究”。 研究的核心是思考,但研究遠遠不僅僅是思考,是更復雜的一項活動。 除了核心的思考,還需要根據問題以及對問題的假設,設計一個研究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包括大量實證的研究,數據統計、分析,文獻整理等等。所以我特別希望大家能過思考的關,如果思考都沒有過關,那你的研究一定是很粗糙的,都是形式上的。而且我也提倡我們的老師要成為一個研究者。我認為老師有這樣四個層次:最低的,你應該是個讀書人;第二個層次你應該成為一個專業人員,是能夠以專業知識服務于社會的人(教師的專業知識包括我們作為教育者的知識和具體所教學科的知識);第三個層次,就是要成為一個知識分子;并不是所有的專業人員都可以稱之為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有兩個規定性,第一個就是,你有專業知識服務于社會,第二個就是,你能對超越個人和個人所歸屬的小團體的私利的公共事務給予關注,這樣的人才可以稱之為知識分子,這是第三個層次;第四個層次,作為知識分子還不夠,還應該作為一個有研究能力的知識分子。為什么我特別強調要有研究能力呢?那就是我們唯有通過研究所獲得的見識才是比較有含金量的,才是經得起推敲和檢驗的。 “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對于我們老師來說,這個躬行,就是要親自去做研究。
歡迎參加第一期全國生命教育種子教師暑假研習營
北京師范大學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中國生命教育網聯合開發和實施課程
詳情點擊以下鏈接,報名微信曹專:15911015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