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間最后的小孩》中“去自然化”的生活,兒童的“自然缺失癥”,已經成為“全球化”時代人類共同的現代病。然而森林教育所蘊含的認知知識、同理心、國際視野、協同合作……也正在與孩子漸漸缺失。
01/
不會“綁住”孩子的環境偏好
“我特別喜歡我的幼兒園,因為其他的幼兒園大家都是被綁在房間里的,而我們可以在磨盤上吃飯,在山里奔跑,在森林里徒步。”5歲的妞妞每每說起她的童樂園時都無比驕傲。
妞妞的童樂園坐落在北京六環內唯一一所森林學校里,而森林中的環境偏好恰巧為她的成長和人格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在普拉和卡普蘭環境偏好模型中,當景色越容易辨認、理解,內容越容易分類,記憶難度越小,人們就會越喜歡。另一方面,當景色中出現各種要素數量越多越復雜,并且含有隱藏信息,吸引著人們去尋找,越神秘,人們就越喜歡。不難看出,森林正是人們會越來越喜歡的環境。
而從兒童發展可以看到,在橫向上包括認知發展、語言發展、道德發展、游戲發展、情緒發展、人格發展及群性發展等。縱向上,兒童對空間的需求經歷了機能性發展、技術性發展、社會性發展三個階段,不同的發展階段對于空間環境的需求也不同。
森林來源于兒童的現實生活,從而滿足環境偏好中的一致性和易識記性,使兒童有安全感和歸屬感。同時森林中的相當一部分是有別于現實生活的場域,從而滿足環境偏好中的復雜性和神秘性,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太陽守望者的叢林營一直頗受青少年喜歡,其原因正是許多孩子心中那個叢林探險夢。森林有著豐富的內容、種類和層次,有靈活多變的組合形式,能夠最大程度地喚起青少年已有的經驗,引導他們做學習的主人。
其次,森林又是一個充滿開放、冒險、交往、秘密、自然的空間。在這個場域里,孩子各方面能力不斷得到自我挑戰式的發展。 一次森林活動中,孩子的身體性、創造性、社會性、自我性和感性都能有所發展。
02/
看不見的森林
教育家阿蘭·諾文勃(Alan November)在一次和匯豐銀行CEO的對話中,向這位CEO提出一個問題。“你認為自己的雇員大學畢業后,最缺乏哪方面能力?”這位CEO說是同理心,很多人從學校畢業剛進入公司時都缺乏同理心。同理心是可持續發展教育能給孩子們帶來的成果之一。
在大量森林教育案例中發現,長期在森林環境中對于孩子們同理心的培養有著很大推動力。
禾溪童樂園就曾因為一只小羊的葬禮引發了一場孩子與大人的談論。森林學校里因為一只小羊去世,童樂園的孩子們紛紛建議給小羊舉行一個葬禮。葬禮結束后,其中一個孩子提出,希望能給小羊建一座墓碑,于是她的媽媽問她:“為什么要給小羊建一座墓碑呢?”“憑什么小羊不能有一座墓碑呢?”她反問道 。
她的媽媽說:“能,但你可以用'為什么’,而不是用'憑什么’。因為'憑’有不公平的意思。”“那我覺得就是不公平呀!憑什么人死了就可以有墓碑,小羊就不能有一座墓碑呢?”
而森林教育對于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推動遠不止于此。森林教育能提高孩子們認知層面的知識,思維和意識的改變、遇事的態度,甚至對那 些東西感興趣,這些都是認知方面的知識。
此外,構建全球性的新思維以及綜合知識體;進行有先見性的思考以及行動;獲得跨學科的認識并且采取行動;能和其他人一起進行規劃并采取行動;能參與決策過程;能激發其他人的積極性;能明白自己的主題思想和他人的反饋;能夠獨立進行規劃并采取行動;能體現出換位思考以及團結互動;能激發自己的積極性……都是可持續發展教育可以帶來的主要成果。
03/
森林教育的復愈性環境
“在森林里獨隱的那天,我坐在秋千上蕩來蕩去,周圍無一人,漸漸我覺得周圍的聲音越來越大,我的聽力變得巨好,前面的畫面突然靜止一樣,那一刻真的太棒了。”
11月初結束的太陽守望者森林教育師培訓中,一位學員在當天的回顧反思說道 。
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聯結。
自然環境不僅為我們維持生存提供了必需的物質條件,同時也儲存了現代生活所需要的心理資源,對我們維持健康、平衡身心狀態至關重要。
19 世紀中期,美國城市景觀設計大師Olmsted就發現自然環境能給人類帶來平靜與活力,他認為自然因素對城市居民的壓力有調節作用,并在他的景觀設計中大量應用。Olmsted提出的復愈這一概念,逐漸受到環境心理學家的關注,“復愈性環境”的概念漸漸被環境心理學家提出。當人類的身心不斷被消耗后,能夠給予恢復和更新的環境設置,才能稱之為復愈性環境。
心理學家總結出復愈性環境的4個特征性要素(距離感、豐富性、吸引力、兼容性)中,首要條件就是距離感。這里的距離感就是指森林、海邊、大山、河流湖泊這些安靜愜意且有足夠距離感的自然場所。
自然環境蘊含著豐富的內容以及生態系統的奧秘,并為人們提供探索的路徑。它包含許多吸引人的資源,如動植物、水體等軟性吸引物;它還可提供廣泛的娛樂活動,滿足個體需求,如徒步旅行、安靜觀察、平靜冥想等。
孩子在森林這樣的復愈性環境中,個體將有效恢復衰退的能力,體驗到深層修復,清除思慮中的“噪音”,恢復定向注意力,并增進對重要事物的反思能力。
發達國家的工業設計發展史表明,當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設計在經濟運行中的價值就開始被關注。當人均GDP達到2000美元以上時,設計將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主導因素之一。當社會進入以創新領導實現價值增值的經濟發展階段時,工業設計就會成為先導產業。
創造力在社會發展的下個階段會越來越有競爭力,不管是體制內的應試教育,還是體制外的教育企業制造焦慮,引爆市場,可能導致我們誤入了所謂培養藝術和創造力的各類機構。有一撮走夜路的家長,自己通過學習與思考,摸索一條通向孩子未來的路。森林學校、戶外自然學習是這條路上會遇到的一道美麗風景。
去年暑假,在去赫爾辛基的飛機上,看到一個關于北歐設計師的紀 錄片,其中一段讓我感受頗深:設計師說從小到大,他和家人總在房子周圍的森林散步,他和父親經常撿到一個樹枝或者木棍就開始考慮,這東西是個什么觸感,可以做個什么東西,并把它帶回家加工一下。戶外的成長,和自然的親密關系是他所有創作靈感的來源。
挪威人到現在都有一種從19世紀中葉開始的“西塔生活”,西塔就是建筑在挪威各地山林、溪谷、峽灣山的小木屋,原本是古老農人為了方便務農、放牧搭蓋的簡易房屋。現在都市人在這里重溫上世紀,“簡單過日子”,用老舊的燒柴式爐灶上煮東西,遠離塵囂,體驗人和自然最緊密的交流。
自然的成長教育方式從北歐興起。森林學校源于斯堪的納維亞教學法,丹麥語中稱“frilluftslive” (戶外生活) 有點像德語freeluftleben,就是自由的、空氣中的生活,它以游戲為基礎,以大自然為中心。
我和另外兩個家長,帶著三個孩子,按照《帶孩子去森林》書中介紹的一些簡單游戲做了一下,也覺得很好玩。書中介紹的活動內容分四類:
自然探索
craft,森林藝術+手工
生存技巧
集體游戲
04/
探索森林——旅程棒等
旅程棒是我們嘗試過的簡單項目: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用旅程棒紀錄旅程,并依靠它,把見聞講給別人聽。他們將旅途中遇到的不同地方的東西系在一根木棍上。
我那天帶的線太細了,孩子們表示太難系了,但捆綁也是訓練精細動作的一部分。下次應該帶一些毛線,或者皮筋。需要帶一把修剪樹枝用的剪刀,幫孩子們把撿來的木棍修剪一下。
做成了旅程棒之后,大家應該坐成一個圈,各自講述一下自己這一路是如何獲得這些東西的,以及經歷。因為我們是在一個開闊的公園草地上做這件事的,所以孩子們覺得好像沒啥好講的,如果換作一個真正的有些隱蔽環境的小林子,或地貌豐富的地方,可能會好一些。
05/
屬于我的樹是哪棵?
兩個孩子一組,一個被蒙上眼睛,一個擔任向導,向導孩子引領被蒙上眼睛的伙伴穿過森林,避開障礙。向導選擇一棵自己認為很特別的樹,并將蒙眼睛孩子的雙手放在樹干上,讓ta感受這棵樹的細節。為了幫助伙伴了解這棵樹,向導還可以提問一些問題,比如“摸上去是光滑的嗎?有疙瘩嗎?”“有沒有什么味道?”“你覺得這樹有多粗?” 再蹲下試試能否摸到地面的狀態。探尋樹木的過程結束后,向導要把伙伴帶回出發的地方,然后把眼罩拿開,讓伙伴去找那棵摸過的樹。
我嘗試了一下被蒙上眼睛,讓女兒帶著我穿越樹林,不得不說,被蒙上眼睛的瞬間,安全感缺失,心里毛毛的,但其他的感官變得很敏感。我知道地上有幾個坑,也知道女兒挺大條的,害怕她給我帶坑里,但是事實證明,自己的擔心多余了,孩子其實很有責任心,既沒有讓我碰到矮樹的枝頭,也沒把我帶坑里,還啟發我說,“你摸摸這樹上是不是有個小洞啊?”“要小心別讓洞里進進出出的螞蟻咬到你啊,媽媽~ ”
這個游戲不僅僅能真切感受到樹木,還能建立伙伴之間的信任。 當小家伙摸出這是兩棵長在一起的樹的時候,覺得同伴好奸詐,小同伙在嘿嘿地笑。 找完樹后,悶熱的天氣帶來一場大雨,把我們淋濕了,但是大家都覺得沒什么,非常坦然地接受了淋雨,也無人生病。
06/
住在樹上的泥面具
將軟泥捏在手中,擠過手指縫是件很快樂的事。盡管過程有點混亂,親手用泥捏一個面具更是一項能增加幸福感的活動。只需運用一下想象力,這項活動就能讓許多奇異的新面孔在樹上安家。
將水和泥土糅合在一起,制作一個泥面具,允許孩子們把自己搞得臟兮兮的。可以找樹葉、堅果、石頭、羽毛等給面具添加頭發、耳朵、鼻子,或者孩子創作的是個有魔法的怪物?
07/
自然之物的構筑
建筑師理解的建構往往局限于學科范疇,對于孩子來說,自然的建構無需精致、藝術感,而是直接面對自然的反應,設計師在這樣的語境中應該放棄固有的形體美或丑的判斷,而是放開手讓孩子們自己去建造,讓他們考慮到堅固,承重、支撐、跨度、承重、拉力,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想辦法解決問題。
我們只參與搭建,不對他們過多影響,確保一定范圍內的安全,也可以允許小范圍的受傷。我承認在釘子、鋸、刀的問題上,自己過于緊張。當聽到丹麥一個戶外兒童活動場地的經營者說,如果被釘子扎了,那就去打三次破傷風,可以哭一下,但以后就知道了,如果刀子不夠快,才更容易傷到自己。兒童需要一定范圍內的危險和受傷,這也許是成長的一部分。
08/
假裝自己是松鼠
書里還有很多好玩的游戲,比如“假裝自己是松鼠”的游戲:收集堅果,你該把自己的松果藏在何處,如何制作假的松果藏匿處以迷惑前來偷盜的其他松鼠。這個梗跟孩子在《隱秘的王國》紀錄片中看到過,它講了松鼠為過冬收集橡果,被另一只松鼠偷掉,面臨寒冬要餓死的絕境又逆襲成功的事情。
也令我想起,當年教景觀設計的教授在輔導我們做一個社區活動場地時說,為何不在這里種幾棵橡樹?你無法想象橡果可以給孩子們帶來怎樣的樂趣。當時我的認知只停留在設計要看起來酷酷的,形式感強。當時確實無法想象,橡樹可以帶來兒童游戲。所以,學好設計,首先學會好好生活,認識世界。
09/
森林中的手工藝
10/
光著腳感受
《Lala Land》里面有一段Stone 去一個audition(試鏡)的橋段:
My aunt used to live in Paris
我姨媽曾在巴黎住過一段時間
I remember, she used to come home and she'll tell us
記得她每次來我家就會給我們講
stories about being abroad and
異鄉生活中有趣的故事
I remember that she told us she jumped in the river once,
我記得有一次 ,她告訴我們, 她曾跳進過河里
Barefoot
赤著腳
She smiled,
她微笑著
Leapt, without looking
縱身一躍
And tumble into the Seine
一頭扎進塞納河
The water was freezing
河水太冰冷
she spent a month sneezing
她打了一個月的噴嚏
but said she would do it, again
但她說,如果重來她還會再跳一次
看到這一段時,覺得超級窩心,因為自己也有一次和好友在國王湖劃船跳進湖里的經歷,沒穿游泳衣,只是覺得炎炎夏日何不痛快一下,跳下去才知道湖水冰冷得超乎想象,那可是雪山上融化的水,船舷太高又爬不上去,破釜沉舟地游起來,深黑色的湖水里好像總是有東西碰到我,但那次跳水的經歷讓我覺得生命的感覺如此強烈。
大四的時候,在慕尼黑最貴的商業街上一家建筑事務所里實習,穿了高跟鞋去上班,好友從學校來找我,兩人約好下班后去玩,但高跟鞋已把我折磨得死去活來,于是在她慫恿下,我倆光著腳在慕尼黑大街、公園、pub,從下班一直走到夜里。光腳感受地面的經歷真讓人難忘。后來,夏天去巴塞爾,發現河邊的人行路上,人人愛光腳走路,人人都往河里跳(有保護措施)。
讓孩子們光著腳感受地面,感受不同的材質,也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從設計師的角度出發,材質是我們逃不過的對世界的基礎感知。
其實,也無需照片上的這些盒子,我們收集自然中干枯的松針、樹皮、石子、泥土、細沙、樹葉、小樹枝、干草,讓孩子們閉上眼睛,光著腳感受這些來自自然的東西。我想這個過程,其實也適合學習設計的學生來體驗。
計劃在天氣稍微涼快些的時候,組織幾次森林中的活動,帶孩子多在自然中游戲、觀察、學習。我們說的學習,不僅僅是簡單把樹木貼上一個百度百科的二維碼,掃一下,知道它是什么名字、什么屬科,閱讀那些文字。還可以蒙上眼睛,把臉頰貼緊樹木,感受它的枝條、氣味,感受松針落地之后的柔軟、苔蘚的潮濕,用手集中精力地去觸摸樹皮的粗糙或上面的一個螞蟻洞。這些體驗是如此真實,而我們遠離這些自然的日子,其實也不過二十幾年,至少我的童年,是在宿舍院里的大樹下、沙子堆旁邊、防空洞里、千佛山大佛頭的各種探險中度過的,確實沒上過輔導,舞蹈、合唱、話劇、演講都是在學校里組織的文藝演出中學會的。
這個假期,是時候掌握一項更健康的新技能,幫助我們享受美好的戶外生活。無論是愿意陪伴孩子在林間探索的成年人,還是從事自然教育、森林教育、戶外教育,甚至是兒童素質教育的工作者,以下這些書籍,都是精心挑選的、具有參考價值的“戶外游戲”(森林學校)入門書籍。
來自“森林學校”的游戲與成長指南
《帶孩子去森林》
(Play the Forest School Way)
[英] 皮特·洪頓 珍妮·沃倫/ 著
這是一本特別“森林學校”的森林學校指南書,是真正意義上的“英式森林學校”教育理念的入門書籍。
這本書2016年一經發表就受到了眾多好評,作為森林學校的經典指導性讀物,本書在歐美國家成為家長們愛不釋手的親子野外活動寶典。書中囊括了倫敦森林學校中備受孩子們喜愛的26個小活動,共分為4個類別:
戶外游戲:旅程杖、老鷹尋寶等,幫助孩子們接近自然、探索自然;
手工創作:小小弓箭手、神奇魔法棒等,教會孩子們用從大自然中找到的天然材料進行手工創作,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創意和靈感;
戶外生存:即教會孩子們如何搭建帳篷、在野外采集食物等具體技能,也能喚起他們對大自然的歸屬感和敬畏感;
集體游戲:幫助孩子們通過動物偵探、生命之網、貪睡熊等游戲學會協作與溝通,根據自身特點在集體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定位,并在無形中拉近與其他小伙伴之間的距離。
這本書里面的插圖惟妙惟肖地展示了活動狀況。它實際上更偏向于實操,可以很輕松地變成戶外游戲方案。而且里面的游戲十分經典,使教育意義有足夠的實驗支撐。
風靡世界、深受幾代人喜愛的“自然教育圣經”
《與孩子共享自然》
[美] 約瑟夫·克奈爾/ 著
這本書里有大約50個游戲。 1979年第一次發行,可見其經典程度。作者是世界上最受人尊重的自然教育家之一,他將自己對自然的那種崇敬、忠誠以及執著的熱情躍然紙上,將自己對自然教育獨特的理解傳達出來。 讀這本書,和大家分享的特別之處是:
1.一本有情感的游戲指南書。
和多數游戲書籍不一樣的是,作者在介紹每一類別游戲的時候會先分享自己的一些感受,讓讀者對他接下來要介紹的游戲充滿期待和更好理解。
2.每一個游戲的指向性都非常明確。
翻開之后便會發現里面的每個游戲都會有一張獨有的卡片。作者用這種方式來為這些游戲分類,這更像是某種暗號——好比是游戲庫的概念,通過卡牌能快速有效地為不同人群和不同目標選擇合適的游戲。當然有一些游戲可能并不適合我們自身的情況,但可以通過這些內容開拓思維,設計屬于自己的游戲。
真切感受大自然和四季變化,是露營帶來的禮物
《寶貝,咱們露營去》
[韓] 孫將軍 金廷恩/ 著
從設計上,這本書上活潑的孩童元素和真人照片相映成趣,是一本讓人從視覺上就能感受到快樂的讀物。從內容上,這是一本關于親子游戲、親子戶外露營和戶外美食料理的集合之作。例如書中分享了54款適合四季露營的美食,料理方法簡單,而且適合東方人的口味。在戶外烹飪一直是人們非常熱衷的戶外活動之一,一起勞動和協作、一同分享幸福的果實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而且書里面還附錄了親子露營筆記,方便記下屬于和孩子的溫馨露營記憶。
作者是知名的露營達人,他們用身體力行的方式帶領大家走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樂趣,還有什么理由宅在家中和孩子各自面對“廉價”的電子產品,而不好好享受新鮮空氣以及美妙的親子時光呢?
《野外探險365》
[英] 米歇爾·考克斯/ 著
書中介紹了許多自然活動方案,你會被鼴鼠、刺猬、毛蟲迷住,驚嘆金翅雀、鶇鳥的生活,為甲蟲和蝴蝶而眼花繚亂。如果想知道怎樣在瓶子里種番茄、讓黃蜂扭打、聽貓頭鷹鳴叫、用蒲公英做成一個彈力球、用積木給西瓜蟲搭個迷宮……這本書絕對會是好幫手。
也許有一些活動并不是很適合我們去開展,但是能夠通過這些內容的介紹對大自然保持好奇心,而且常常對這些實驗躍躍欲試的話,就證明家長和孩子一旦實踐,便會收獲足夠多的歡樂。
11/
海邊的收獲
這不是森林學校的內容,只是我帶孩子玩耍的一些片段,度假中的一些玩法。
在海邊被打磨的圓溜溜的磚頭可以派上用場,我們又在姥姥家院子里隨便采摘了一些東西,孩子又去姥姥辦公室要了一張A3的紙。我們來做幾個蟲子吧。
拼這個蟲子,確實需要鑷子,細小的東西總是動來動去,稍微打個噴嚏就全軍覆沒了。
孩子和我先一起清洗了撿來的石頭,然后分類,我把它們擺在了姥姥的餐桌上,手機拍照,耗時不超過30分鐘,速成抽象石頭山水畫,也讓孩子意識到海邊的石頭可以有很多用處。當然,她也用石頭玻璃擺了一些好玩又抽象的東西。
來源|優教育,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延伸閱讀:
讓自然教育成為一門“必修課”——兒童為什么需要在自然中游戲
太全了,建議收藏!全家一起看——紀錄片精選132部
李鎮西:對孩子,究竟應該“順其自然”,還是“嚴厲管教”?
陳錢林:孩子的教育,應該順應天性而為,但絕不是順其自然
英國教育家眼里,孩子的自然教育什么樣?
太震撼了!視頻短片《大自然在說話》--我不需要人類,人類需要我!
援藏教師的三個爸爸:我們是自然科學教師
學校,要能讓所有的生命自然生長!
改變教育,從這里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