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嘮叨到底特律美術館和它“春秋時期”的“九龍壁”,看完那面墻,天色也已不早,我就駕著“東坡肉”,繼續出發前往克利夫蘭投宿。一路倒也還順利,出了密歇根州,就不再有遍地查超速的警車了。
克利夫蘭不是一個熱門的旅游城市。在我的印象中,它只有三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一是有一支NBA球隊,二是有一家好醫院,三是有一個頂級博物館。這其中,醫院的名氣可能是最大的。醫院的中文名字叫克利夫蘭診所。每每聽到這個稱呼,我的丑臉都會泛起一絲傻笑,然后腦子里浮現出幾個江湖醫生,坐在臟兮兮的小屋子里給人看病的景象。堂堂數一數二的大醫院,居然和農村小診所名字一樣,可見中英文里有多少蹩腳的翻譯。這家醫院據說是中東富豪的最愛,讀者朋友們要是有什么心血管疾病,家里又有花不完的錢,可以考慮來這里看看。
克利夫蘭診所其實更像是一個園區。方圓不知道多少英里,都是閃閃發亮的玻璃建筑。我路過的時候剛好是傍晚,天邊彩霞絢爛,像給這片建筑上了層窯變釉,宛如置身施工的效果圖里。我當時不知這是克利夫蘭診所,暗暗罵了一句“樹小墻新畫不古,此人必是內務府。”后來看到路邊的牌子,才知原來是到了醫院。要知道美國的醫院,大多看上去十分高大上。要不為什么美國看病貴呢。
(圖片來源于網絡)
一路開車穿過城市,發現克利夫蘭有很多荒涼的地區,比如中國城(好像叫亞洲城)。我在中國城吃了個飯,飯館里當然坐的滿滿當當,但是飯館周邊全是荒無人煙的破舊廠房,仿佛進了鬼城一般。遠處市中心高高的、外形酷似帝國大廈的Key Tower,在夕陽里投下巨大的陰影。影子沿著筆直的街道壓下來,更顯得鬼氣森森。
不過到了克利夫蘭診所附近,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人間。咱們的目的地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也在醫院旁邊。這一代環境就比較好了,建筑、綠化、燈光,都是洋里洋氣的異國情調。我住的民宿也離這里不遠,不過已經是森林環繞的居民區。
住在森林里是很奇妙的體驗。我從小到大都在城市長大,水泥森林和真實的森林還是不同的。真實的森林里沒有人聲,沒有汽車聲,沒有各種機器的噪聲。但是卻有蟲聲,鳥聲,風吹樹葉聲。是一種安靜中的喧嘩。腦海里不禁浮想起歐陽修聽到的秋聲:“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于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
歐陽修聽這秋聲之時,想必也是在森林中吧。
一夜無話。第二天清晨醒來的時候,一縷陽光已經照進了臥室。地板、地毯、沙發、臺燈、桌上的綠植、墻上的裝飾畫,在光線下或明或暗,像極了洋人的油畫。我不禁拿起手機,將這副“油畫”保存了下來。翻來覆去看了一會兒,我忽然明白,西方油畫畫的是眼中所見,而中國水墨畫畫的卻是心中所想。
周末的早上,老外大概都在睡懶覺。雖然已經十點多,博物館里外依舊沒什么人。對我來說這當然是好事,可以安安靜靜地逛博物館了。
不知道讀者朋友們對克利夫蘭美術館了解多少,在我心中,它的重要性和不遠的芝加哥美術館差不多。進門拿地圖的時候,熱情的問訊處老太太和我講,博物館分為前后兩部分,前面是新建的新館,后面是原來的老館。中間種了一片竹子,是一個吃飯的地方。“無竹令人俗”,沒想到老外也深諳這一套。
歐美的大博物館都有不少高古造像,克利夫蘭的館藏造像數量尤其多。我正巧是從造像展廳開始逛,就以我的參觀順序來介紹吧。當然,除了瓷器,我對其它展品的了解近乎為零,介紹難免錯誤百出。用詞不當或者胡說八道之處,歡迎指正。
北齊 無量壽佛像;唐 蓮花座
一進門這尊造像是個混搭,佛像制作于北齊,底座卻是唐代房玄齡為兒子和兒媳婦高陽公主祈福所作。
左:北魏 彌勒佛立像
中:北齊 釋迦牟尼立像
右:北魏 釋迦牟尼立像
北齊 迦葉尊者捧舍利盒立像 響堂山石窟
唐 干漆夾苧菩薩像
完整一些的唐代夾苧佛,據說是國之重寶。存世量極少,掰著手指頭都數的過來。而克利夫蘭美術館就有兩件,另一件沒有展出。不過好像這兩件的出鏡率都很低,遠不如大都會的那尊著名。
北齊 佛首 響堂山石窟
又是一件盧芹齋捐贈的河北響堂山石窟的石刻造像。
唐
是石柱還是經幢的一部分?
隋 阿彌陀佛像
北齊-隋 觀音立像
唐 觀音立像
很喜歡唐代這種婀娜的站姿,雖然這么站著很累。
唐 十一面觀音像
此三尊真人大小的木雕造像非常震撼,按館方的說法,左側兩尊為金代,右側一尊為元代。記得之前看故宮的一篇文章,稱這些木雕出自山西南部地區。民國的時候,老外非常認可它們的美學價值,于是大量收購。木雕是擺在寺廟里的,比石刻容易移動。所以這個時期的晉南木雕,被瘋狂倒賣到國外,進入了歐美各大博物館。國內博物館的館藏,則主要來自解放后收繳的沒賣掉的存貨。真是時也命也。
不管是在哪個大博物館,中國古代陶瓷永遠是要占起碼一個展廳的。因為陶瓷是極具代表性的、存世量巨大的中國古代藝術品。克利夫蘭館藏的陶瓷數量巨大,大多深鎖庫房。但是展出的東西,都是其中的精品。
比如這對唐三彩鎮墓獸,國人可能不喜歡。但是說它第二,全世界估計沒人敢稱第一。遺憾的是,我們現在只能欣賞它們絢麗的施彩、磅礴的氣勢,卻不知道能擁有它們的墓主人究竟是何方神圣。
唐 藍釉三足蓋罐
唐 三彩執壺
唐 三彩盤
南朝 青瓷雞首壺
唐 雙龍尊
唐 鞏縣窯盤龍燭臺
出鏡率極高的一件燭臺,兩個小翅膀般的裝飾很有趣。
唐 青釉貼塑胡瓶
唐 長沙窯貼塑執壺
唐 花釉執壺
遼代
不知什么品種的大瓶子,請記住這個造型,最后一期會有一件相似的影青。
遼代 白釉刻花罐
館方定遼白瓷是有道理的。。
遼 白釉模印碟子
遼 綠釉皮囊壺
北宋 定窯刻花蓋盒
清雍正 粉彩蓋盒
北宋 汝窯洗
南宋 官窯盆
元 卵白釉碗
南宋 景德鎮窯盞和盞托
北宋 青白釉鳳首壺
宋 青白釉如意枕
宋 越窯五管瓶
南宋 官窯葵口洗
南宋 官窯簋式爐
南宋 官窯貫耳瓶
南宋 龍泉窯弦紋梅瓶
南宋 龍泉窯渣斗
南宋 龍泉窯五管瓶
元 龍泉窯貼塑龍紋大盤
館藏大名品之一。
元 鈞窯紫斑雙系罐
金 鈞窯紫斑蓋罐
五代 耀州窯剔花執壺
金 耀州窯印花盤
北宋 耀州窯獅形香爐蓋
金 定窯模印大碗
金 定窯刻花盆
北宋 定窯刻花斗笠碗
元 龍泉窯鳳尾尊
不知列位看官是否眼熟,此大瓶子出自前兩年紐約佳士得藤田美術館專場,以后大概要永遠留在克利夫蘭了。
北宋 綠釉花口瓶
這只瓶子曾經出現在很多書里,是典型的上個世紀的品味,今天不知道還有沒有人喜歡。
宋 建窯兔毫盞
宋 吉州窯水波紋梅瓶
宋-金山西窯口油滴盞
宋-金磁州窯鐵銹花嘟嚕瓶
宋 吉州窯玳瑁斗笠盞
北宋 磁州窯剔花執壺
金-元 磁州窯彩繪罐
宋-金 磁州窯跳刀罐
北宋 當陽峪窯絞胎碗
北宋 磁州窯劃花盤口瓶
館藏名品之一。細線劃花非常罕見。
鈞窯花盆和盆托
元 青花大罐
明永樂 青花蓮子碗
元 青花龍紋高足碗
明宣德 青花龍紋十棱洗
這類宣德洗子的造型和前面那件號稱南宋官窯的洗子非常相似,時代相去也不遠,也許有些奇妙的傳承關系。器底其實也有龍紋,和正面紋飾相同。
明宣德 青花礬紅海獸高足杯
明宣德 青花海水龍紋高足杯
明宣德 青花葡萄紋盤
明宣德 松竹梅紋大碗
明成化 斗彩嬰戲杯
明成化 青花宮碗
明崇禎 青花“司馬光砸缸”筆筒
清康熙 青花和釉里紅搖鈴尊
清雍正 青花纏枝花卉紋海棠式抱月瓶
明宣德 霽藍釉盤
明宣德 灑藍釉缽
明永樂 甜白釉碗
明永樂 甜白釉梅瓶
明永樂 甜白釉抱月瓶
清雍正 粉青釉雙龍尊
清乾隆 粉彩九桃天球瓶
明成化 黃釉盤
明弘治 黃釉碗
清康熙 黃釉爵杯
明洪武 紅釉模印龍紋小碗
洪武尚紅,這類官窯的紅釉盤碗幾乎可以算是紅釉鼻祖了。
明宣德 紅釉盤
清康熙 紅釉瓶
據說是有康熙款的。。
清康熙 豇豆紅菊瓣瓶
清康熙 豇豆紅蓋盒
清康熙 豇豆紅太白尊
明末清初 嘉靖款綠釉香爐
清雍正 綠釉葉形筆舔
明 綠釉貼金碗
清康熙 素三彩瓜果暗刻龍紋盤
清康熙 綠地紫龍碗
清康熙 五彩西王母慶壽圖碗
清康熙 五彩麻姑獻壽圖盤
清雍正 青釉粉彩花鳥紋碗
清雍正 琺瑯彩花卉紋碗
權且叫雍正琺瑯彩吧,畢竟是琺瑯彩詩書畫印的風格。最后一張圖是為了說明問題,特意從官網上借過來的。雍正青花六字楷書款且帶詩文的琺瑯彩的確有,但據我所知都是盤子。這只碗的詩文字體細弱,與雍正琺瑯彩迥異。可巧香港佳士得這兩天秋拍有一件類似的盤子,行方懷疑是后加彩。
清乾隆 琺瑯彩錦上添花碗
這對就是很典型的琺瑯彩了,還有一些其它顏色地子的同類碗。
清乾隆 粉彩四季平安雙耳瓶
清乾隆 琺瑯彩花石錦雞圖蒜頭瓶
之前介紹過的芭芭拉赫頓所藏,即是此瓶。
至此展品大致搬運完畢。這組展品可以說是一部極簡中國陶瓷史,基本囊括了唐宋元明清的精華。雖然最后還是看到了小小的瑕疵,但是瑕不掩瑜。單單從展品的檔次來看,克利夫蘭美術館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世界一流。在搬運這些照片的時候,我又有了許多與現場觀看不同的思考。可見藝術品雖是死的,我們對藝術的理解卻是永無窮盡的。
和克利夫蘭說再見吧,我們的旅途仍將繼續。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