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服飾千變萬化,有很多種形式,但大多數人比較喜歡的是漢服。
中國又稱“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就與漢服有關。
《春秋左傳正義》疏:“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
漢服單純的理解為“漢朝時的衣服”?漢服所指的其實是“漢族人民的傳統服飾”
漢服包括衣裳、首服、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
漢服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紡織、蠟染、夾纈、錦繡等杰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錦繡中華、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譽。
漢服五彩繽紛、顏色好看。
漢服對服飾色彩的選擇上有著明顯的階層分界。黃色被視為尊貴的顏色,色彩以深色為貴,淺色次之,因此正式的禮服常使用深沉的織綿圖紋。
漢服衣形優美、繡有吉祥寓意的圖案。
漢服里蘊涵著相當的文化內涵,承載了古人優秀的審美觀、哲學觀。服飾里體現“儒、道、墨、法”的倫理道德;和漢字、書法、水墨畫、詩歌、琴、棋一樣,是漢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漢服穿上拍照好看,引人注目。
漢服穿在身上無論尊卑貴賤潛意識里都能受到優秀文化熏陶,提高自身審美。在什么樣的美的環境就會熏陶出什么樣的人格品質,有什么樣的人格品質就會有什么樣的社會文明。“漢服”也體現出穿著者的寬大,隨和以及包容四海的氣度。
漢服史是從“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發展而來,并且沿襲四千年,卻突然在現當代消失。
漢服史是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便于維護滿州的統治,實行“剃發易服”,服漢衣冠、束發者治重罪 ,因此漢服斷代。
漢服的斷代與復興
現當代,漢服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樣火熱,不明真相的群眾或許會用漢服寬袍大袖、不適合近現代社會來解釋。
事實上漢服不是自然消失的,一段 更重要的歷史 是其消失在現代人視野的根本原因。
1644年明朝滅亡后,清在與南明的戰爭中,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達到統一中國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滿族發型和滿族服裝,禁止人們穿戴漢族服飾,稱“剃發易服”。
1683年,清軍入臺灣,滅鄭成功余部,從此漢服從華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徹底消亡。
近代,辛亥革命 推翻滿清貴族的統治之后,人們的思想趨于西化。
在五四運動和文化運動 中,一切傳統的事物都遭到盲目打壓,大家紛紛改穿西裝,漢服仍然沒有得到恢復。
隨著教育界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的加深,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重視起 中國的傳統文化、
人們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對中國傳統的一些手工制造業的商品感興趣,漢服迎來了新的復興時期。
2012年3月,民國文化學者 錢玄同 在浙江教育司帶‘玄冠’,著‘ 深衣’,而工作,堪為 漢服復興史上第一位著漢服者。
漢服,與其說它是一件衣物,不如說是 當代社會對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它被雪藏在歷史的塵埃里,在日系、韓流橫行的時代里,中國人似乎遺忘了自己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
我們不該盲目追隨別國的風尚潮流,應重視起自己民族的文化瑰寶。把漢服穿在身上才能正真彰顯出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 漢服的流行也映射著中國年輕人對傳統禮儀文化的尊重與熱愛。
歲月積淀出佳釀,歷史累積塑強國。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科技與信息技術的飛躍進步,新一代的年輕人開始了國家自我意識的蘇醒,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不畏懼不羞于展示國家傳統文化之美。
對傳統文化保持時刻的自信,最主要的還是內心 對于傳統文化以及國家本體的熱愛與信仰。能在潮流中有自己清醒的頭腦和堅持的方向,會讓整個民族的根基越來越堅不可摧。
這正是:漢服衣雖小,卻有大文化;今把漢服穿,我為國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