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在書中發現生活——聽王蒙、鄔書林等談讀書
導語
書是不能夠被替代的,一個人的經驗不管多么豐富,沒有書提高著,總結著,推動著,生活就永遠達不到比較高的境界。


讀書與生活

文◎王蒙


我多次想,讀書最大的樂趣是什么呢?就是在書中發現了生活,發現了自己過去不理解的生活。那生活中最快樂的又是什么呢?是在生活中發現了書,某一個處境、某處風景、某一種感受,你覺得這完全應該上書,或者覺得真跟書里面所體會到的,閱讀時的感覺完全一樣,這是最快樂的事情。


書與生活,可以互證,可以互補,可以互見。


我是1934年生人,1940年就開始上小學了。小學二年級時,我讀了這一輩子第一本書,《小學生模范作文選》,第一篇文章叫什么呢?《秋夜》,第一句話我到現在還記得“皎潔的月兒升起在天空”,我非常興奮,什么原因呢?那時候我快滿7歲了,已經知道什么是月亮了,而且我對月亮和太陽也有一個比較,太陽很亮、很刺眼,曬在身上很熱,月亮我覺得也亮,但跟太陽的亮又不一樣,什么地方不一樣呢?我不知道。我一看書,這叫“皎潔”,我太興奮了,老天啊,這是皎潔啊!從此我只要看見月亮就想到“皎潔”,我樂得不得了,我認為自己發現了世界,世界不再陌生,我給它命名了,命名什么呢?“皎潔”。


我們又必須承認,書永遠不會像生活那么豐富、那么直觀、那么生動、那么微妙。但是書有書的特點,有些內容是生活里頭不能完全得到的。


原因在哪兒呢?書主要是靠語言和文字來表現,來成立的。書是把生活符號化了,符號化的結果,就是把人的思維加在里邊,書是表達人的思維能力的。


書與生活的關系在哪里呢?


書有經典性。有些書有一種生活所沒有的高大上的性質,甚至于還有一種神性。書代表了前人的智慧、經驗、認識,只有讀這些書才能夠掌握經典,才能夠獲得經典。


書有條理性。日常生活給了人感受,今天認識皎潔了,明天認識明亮了,后天認識鮮艷了,大后天認識香噴噴了,可生活里這些經驗都是亂七八糟的。只有經過符號的梳理,經過語言和文字的梳理,一個人對世界的認識才開始有條理,這種條理性是日常生活給不了的。


因為有了條理性,就有了清明性,什么事兒說得更清楚了。有時候甚至是在配偶之間———配偶之間最怕的不是意見不一致,而是鬧不清不一致在什么地方,有時候就想,要不你寫出來哪三條讓我干,我一看就明白了,就清明了。


書有理想性。什么叫理想?就是希望有,暫時還沒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每個人不光是愛自己的父母,見到別人的父母跟愛自己的父母一樣去愛他,見到別人的孩子,跟自己親生的孩子一樣去照顧他,幫助他,這個社會有多好!書里能表達很多高尚的理想,這些高尚的理想是生活里還沒有完全得到的,這就是理想性。


書有概括性。因為人的語言和文字概括了很多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幸福,高尚,崇高,獻身,仁義,道德,方向,這些抽象的東西只有靠語言和文字來概括,人看不到的語言能達到,人聽不到的語言能達到,人摸不著的語言也能達到。語言就是人的思維,用人的思維來看世界,來理解世界,來看歷史,來理解歷史,來看生活,來理解生活。不讀書,只是在生活當中,一個人再聰明也達不到。


書是不能夠被替代的,一個人的經驗不管多么豐富,沒有書提高著,總結著,推動著,生活就永遠達不到比較高的境界。

作者:王蒙

十屆全國政協常委

著名作家

不熱愛讀書的民族沒有希望

文◎鄔書林


一個民族,一定要形成熱愛讀書的良好習慣和氛圍。如果不熱愛讀書,這個民族就沒有希望。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數千年來中國讀書人的傳統,熱愛學習、勤奮讀書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脈。在浩瀚的書卷里,蘊藏著古今中外的知識和智慧。通過閱讀,人類精神世界得以發育成長;通過閱讀,人類的文明成果得以轉化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通過閱讀,人類的偉大精神得以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樣需要通過閱讀打牢文化根基。


歐陽修說:“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對個人而言,閱讀不僅是更新知識、汲取智慧的重要途徑,更是健全人格、修身養性的過程。讀書能夠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一個人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這些精神的培養直接關系著個人的健康成長、就業發展及家庭幸福。可以說,一個人如果從小就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一生都會受用無窮。


歐洲人非常注重閱讀習慣的培養,他們把0到18歲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段是0到6歲學齡前,要在這個階段就讓孩子們對閱讀有興趣;第二個階段是7歲到12歲之間,這是養成閱讀習慣、初步掌握閱讀技能的關鍵時期;第三個階段是13歲到18歲之間,這一階段是拓展閱讀技能、立下閱讀志向、拓展閱讀空間的關鍵時期。如何用閱讀來正確引導孩子的心理,是一門科學。在冰島、挪威等國家的人們看來,如果一個孩子12歲之前不養成閱讀習慣,這個人一生就很難再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所以他們把12歲之前的閱讀納入科學育人的范疇。在這些國家,凡是有教養的家庭,孩子出生三天,家長會把很干凈的布做成書的形狀,涂上蜜,讓孩子去舔,這給孩子一個印象:書是甜蜜的,是美好的。


閱讀,增強了人類對事物本質的認知程度。


我們通過讀書和古今中外的先賢們跨時空交流,把前人的智慧經驗通過閱讀,變成自己能夠使用的智慧知識和經驗。我推薦大家看朱熹的《諸哲論》。第一卷開宗明義,講人要對自己所做的事深入了解,只有自己親身實踐。由于實踐過程很短,只有把前人寫下來的書變成自己的東西,才能更好地知道這個事。讀書的本質在于向前人學習,把前人的智慧,前人的知識變成自己的。


但是,反觀我國,很多人并未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不喜歡讀書、不喜歡讀好書的現象大量存在。我期待這些現象發生改變!因為閱讀太重要了,它關乎國家的信仰,關乎家庭的幸福,關乎個人的成長。


閱讀,需要與時俱進。


《哈利·波特》這本書的出版社老板說,這本書到他這家小出版社之前,被多家著名出版社拒絕。當時他看完也沒當回事,把書扔在書桌上就睡覺了。第二天早上,他的女兒連夜讀了這本書,這位劍橋大學比較文學碩士生告訴父親,趕緊把這本書出了。因為出這本書,他的股票翻了42倍。這說明,閱讀是不斷發展的,不同時代的書籍反映一代一代人的心聲,特別是上一代,更要對社會的變遷有敏銳的把握。


與時俱進的不僅是閱讀內容。我們更要看到,目前正在進行的信息技術革命,使閱讀的載體形式、傳播方式、速度都發生了革命性變化,這也使人類掌握知識的能力有了巨大提高。尤其是通過大數據,可以將閱讀狀況做出更精準統計,這對出版人來說也是福音。


在閱讀這件事情上,需要堅定不移地一步一步向前。


例如提倡“為全民閱讀立法”一事,我第一次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提的時候,很多人都有質疑,第二年反響就好多了。直到現在,閱讀立法這件事情,國家和不少城市都在推進。張元濟先生寫過一幅對聯,上聯是“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下聯是“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我們為全民閱讀鼓與呼,正是在做積德的事。


經過多年努力,對全民閱讀的倡導和推動得到了全國人民的響應,并逐步變成國家戰略。可以看到,目前的態勢很好,“全民閱讀”連續多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更重要的是,民眾對“全民閱讀”的認同度很高,現在全國已有700多個城市開展常年性的閱讀活動。


我認為,推動“全民閱讀”,應當把閱讀作為市民的一種追求和生活的一部分,成為每個家庭的希望所在。當下,中國要在理論層面把全民閱讀梳理清楚,在法律層面保障和推動全民閱讀。中國人均資源不足,最大的資本是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如果把閱讀這一個掌握知識的利器用好,必將更好地推動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國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鄔書林

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圖書評論協會會長

書事一則

文◎侯欣一


作為一名大學教師,找書、借書、買書、抄書、看書、教書、寫書是自己的本職工作,因而,書在自己的生命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甚至說是與書為生也并不為過。盡管翻過的書不少,各類閑書也都看,但真要說到書的故事,印象最深的則是小時候無書可讀的苦惱,其中有一則事不可不講。


20世紀70年代初,我上小學五年級,就讀于陜西秦嶺深山中的一家軍工廠子弟學校。其時,社會處于休整階段,大人們工作之余開始嘗試著打點小的家具,充實各自的家庭。學校里雖然已經復課,但卻沒人讀書。男孩子的注意力也從外部轉向了自己的身體,每天揮汗如雨地對付著各種杠鈴和啞鈴,希望通過這種殘暴的方式讓自己的肌肉迅速凸起,顯示身體的強壯。


我長得瘦小,知道在這方面很難有什么前途,于是不合時宜地選擇了通過讀書來使自己與眾不同,但很快就發現這是一件更難實現的計劃——各類圖書仍然作為“毒草”被封存,整個國家尚處于一個作家、八個樣板戲包打天下的格局。此時的我對作家浩然非常崇拜,對其文字也極為喜歡,只是浩然的寫作速度太慢,根本無法滿足我的閱讀需要。


人一旦愛上了讀書,又無書可讀大概是最痛苦的事情。


就在這時,一對年輕的夫妻搬來與我家同居一樓。兩口子都是大學生,在廠子里做技術人員。男的應該姓霍,身材高大,說著一口難懂的方言。盡管大家都在一間工廠做工,但這對夫妻性格孤傲幾乎不與其他鄰居往來,一下班就關起門來獨處。但不知為何,他們卻很快接納了我,給了我走進他們家里的權利。在他們簡陋的家里,我驚訝地發現,每天吃過晚飯之后這對夫妻幾乎都是在看書,每人手捧一本書安靜地閱讀。盡管看的書也是從工廠的圖書館里借來的,但僅僅是讀書這種行為已足以讓人肅然起敬。我敏感地意識到,他們家里一定有書可讀。一天,在我的軟纏硬磨之下,男的終于答應借幾本書給我。他從床底掏出一個紙盒箱子,從里面找出幾本書謹慎地交給我,并反復告誡,這件事一定不能讓他人知道。其實,他家里的藏書數量極為有限,教材之外,無非是《牛虻》、《苦菜花》等為數不多的小說。但對我來說,這些書已堪稱寶貝。我興奮地把書帶回家中,包上書皮,每天晚上,在家人都睡著后躲在被窩里打著手電筒偷偷地翻看。


半個多月以后,有一天我正在教室上課,校長突然走進了教室,悄悄將我叫了出來,徑直帶到辦公室。辦公室里坐著幾個自稱是廠保衛科的人,其中一位示意我坐下,然后用嚴肅的口吻說有件重要的事情需要向我調查,我必須如實回答。接著便直截了當地詢問起那對夫妻是如何通過向我借書毒害青少年的。陌生人說的話,讓我既害怕又興奮。害怕的是自己會因此受到批評。興奮的是保衛科的人竟然會找我調查情況,那對夫妻說不定是暗藏的特務或反革命分子。沉默片刻之后,我把事情如實地說了一遍。說的時候,語氣中略微帶著難以掩飾的興奮,不時偷偷地觀察著問話者的表情。保衛科的人似乎早已司空見慣,一副公事公辦的神情。待我說完,他們只是讓我把記錄看了一遍并在上面簽字,隨后就讓我回去繼續上課。


此后的幾天,我一直處于高度的興奮之中,腦袋不停地運轉想象著各種可能。當然,更多是希望能繼續有人找我調查情況。然而,在那個年代,即便是一家工廠,每天也都有不少奇奇怪怪的事情發生,這件小事并未引起任何人的關注。


過了不久,這對夫妻搬走了,不知去了何處。結果可能不至于太壞,理由是并沒有聽人議論過此事。盡管當時的我,并不懂得出賣他人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但此后幾十年中又每每陷入深深的自責,并始終認為,這對夫妻的搬走是我造成的。如果不是因為我愛看書,如果不是因為借書給我,如果廠保衛科問訊時,我不承認,這對夫妻就不會搬走。


但無論怎樣,愛讀書的習慣卻是幾十年保持下來了,這又不能不說是一種慶幸。

作者侯欣一

全國政協委員

南開大學教授

我心中的“巴別塔”

文◎唐瑾


巴別塔,通天之塔。巴別塔意味著翻譯——憑借翻譯,不同語言的民族,得以溝通和了解;不同語言的政治、文化、經濟得以交流、學習和借鑒;社會得以發展,人類得以進步。


數千年過去,巴別塔的傳說還在流傳。它真實地記錄著一代又一代、一國又一國的翻譯家們不屈不撓、造福于人類的精神,銘刻著一串串在中外語言文化之間歷盡磨難、艱苦跋涉的足跡,“巴別塔”因此成了一個不朽功績的象征。1955年,當國際譯聯會刊《巴別塔》創刊時,便決定以此命名。也啟發了我策劃、編輯出版一套翻譯家隨筆文叢的構想,充分展現中國“通天塔”建設者的風采,并取名“巴別塔文叢”。當2016年“世界讀書日”即將到來時,作為這套叢書的策劃責編和第一讀者,我又有一種把這套叢書介紹給更多讀者的沖動和熱望。


翻譯是一項崇高卻又默默無聞的事業。“巴別塔文叢”首次將中國譯界一批卓有業績的翻譯家整體推向書界大平臺,向廣大讀者展示他們的視野、情懷,暢訴他們在譯海中長年累月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的心曲。十二集“巴別塔文叢”,十二個如詩般的書名,表現出十二位翻譯家的特點和個性,記述了十二位翻譯家真實、獨特的翻譯人生和精神世界。


打開《扶桑掇瑣》,葉渭渠先生的文藝散文、藝術雜感、譯事隨筆和學習札記宛如春風中一朵朵初綻的櫻花,清新芬芳,引導我們走進一個譯家創造出的“有學者特色、異國文化的散文世界”。在娓娓暢敘的文字中我們感受到他對翻譯事業的由衷熱愛以及孜孜不倦的追求,在婉轉平實的譯筆中我們得以欣賞日本古代的《源氏物語》,川端康成的《雪國》等一系列傳世美文和經典名作。


“人生的青少年時期是一個多夢的季節,未來就是他所編織的一串美麗的夢想。”這是《他不知道自己是一個詩人》的著作者方平先生寫在“后記”中的兩句話。也許正是這些美麗的夢想使他認定了自己的歸屬,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發展起來的一支壯大的文學翻譯隊伍中休戚相關的一員”。他美麗的夢想在譯筆下形成,在莎士比亞戲劇中,在白朗寧夫人的愛情十四行詩集中,在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嘯山莊》里一個個實現。《圓夢初記》的寫作者楊武能先生為了同樣美麗的夢想,在德國文學的風雨譯林中,艱苦跋涉了四十年。讓中國的文學愛好者走近了歌德,讀到了《茵夢湖》、《格林童話全集》等世界經典名著。


而屠岸先生則不愧是一位真正的詩人,在他的筆下,我們聽到的是來自人類靈魂的聲音,看到的是一顆純真、質樸而又透明的水晶心!屠岸先生一輩子寫詩、譯詩、論詩,他不僅為成年人翻譯莎士比亞、濟慈和惠特曼,也為少年兒童翻譯布朗寧、羅塞蒂和斯蒂文森的優美詩作。經他翻譯的少兒詩歌有一種特殊的境界和魅力,從《哈默林的花衣吹笛人》、《小精靈的歌》、《一個孩子的詩園》到《大山和小松鼠》,譯筆之間充滿了孩童的樂趣和自然純樸的真情。相信無論是過去的少兒今天的成年人,還是今天的少兒未來的成年人,都不會忘記屠岸先生為啟迪人類靈魂所翻譯的一篇篇美麗動人的詩篇。


譯道漫長譯道艱辛,做翻譯的人都有這樣的共識。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金圣華女士的《譯道行》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向譯家心靈的大門,向人們展示了“譯家長年累月跋涉譯途的實錄與心跡”。讀著她寫的《傅雷與他的世界》、《認識翻譯真面目》和譯作《小酒館的悲歌》、《海隅逐客》,宛如一道道清流淌過心際。


漫漫譯道上,既有勇敢無畏的先行者,更有絡繹不絕的后行者。法國文學翻譯家施康強先生正是這眾多后行者中的一個。他的《自說自話》告訴我們,翻譯家的所為不僅僅是翻譯,他還是一個獨特的作家,“他懂一門或幾門外語,有機會在國外居住,他往往會把他對外國的印象形諸筆墨,有時還要以本土文化為參照發一些議論。”如此豐富的譯事活動和體驗必有與眾不同的深層感受,施康強先生認為應該把它說出來,讓人們看到一位真正的譯家所獨有的廣闊的文化視野和豐富的內心世界。


《雪泥鴻爪》——這是外國文學批評家和翻譯家郭宏安先生為自己的文集所定的書名。他把自己比作鴻,白紙是雪泥,他翻譯、寫作,如飛鴻掠過雪泥留下爪印,這是美而生動的比喻,也是譯家的自謙。當了解到他為翻譯《紅與黑》作了三十年準備,然后才用心去翻譯這部著作,只為把自己心目中的《紅與黑》奉獻給讀者時,讀者的心怎能不怦然而動,怎能不生出由衷的敬仰之情!這樣的譯作是“真與美”的結合,是奮飛的鴻雁在雪泥上留下的最美好最永久的印跡,人們不會忘記它,更不會忘記留下印跡的翻譯家。


長遠的譯道,叫人想起古時的絲綢之路,而人類文化的光榮使者——歷代翻譯家,卻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行走在一條溝通中外文化的“絲綢之路”上。在翻譯家、意大利文學專家呂同六先生的眼中,他的“架橋”雖然艱辛寂寞,但它卻是一座交流中意文化、傳播意大利文學經典和從事有關學術研究的人生理想之橋。他在這座艱辛寂寞的理想之橋上付出了二十多年,獲得了涉獵和獲取各類知識財富的機會,獲得了無盡的精神愉悅和更多的精神面包。呂同六先生是國內意大利文學翻譯、研究領域之第一人,他把譯事文化活動的體驗當作《寂寞是一座橋》,給中國的讀者拓展出一片寬闊豐厚的意大利文學文化空間。


寂寞的翻譯路上也會有許多奇特的風景。林一安先生,這位一直致力于西葡拉美文學作品譯介的翻譯家,就采擷了一朵絢麗奪目、不同凡響的西葡拉美文學奇葩。他辛勤澆灌這朵奇葩二十多年,讓我們讀到了阿根廷著名作家博爾赫斯的作品,讀到了智利當代著名詩人巴勃羅·聶魯達的散文和詩作……讓中國的讀者知道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國家的文學作品也一樣優秀迷人。《奇葩拾零》是林一安先生多年譯介西葡拉美文學作品的心得體會,他希望通過《奇葩拾零》,將自己的翻譯體驗與樂趣奉獻給讀者,讓大家共享奇葩之美。


在跨越國家和語言、跨越文化和時空的翻譯路上,每一個尋找與尋見都滲透著翻譯家的勤奮、艱辛和探索。《尋找與尋見》的作者李文俊先生自上高中就開始在文學翻譯路上學步,到大學二年級時已出版長篇小說。他堅信,任何人只要去尋找,只要有足夠堅強的意志去追求,便一定能夠尋見,達到目的。憑著一份執著與堅韌,在半個世紀的尋找路上,他披荊斬棘,艱難跋涉,將福克納和英美文學作品多種譯介給中國讀者,實踐了自己的人生信念。


翻譯家的工作辛苦,卻也多彩多姿。《和諧的樂聲》作者劉靖之先生學過音樂,喜愛音樂,他研究音樂,又研究翻譯,活躍在香港音樂藝術、翻譯文化和學術界。他的著作涵蓋音樂、文學和翻譯三個領域,彼此相互呼應貫通,有如一曲和諧的樂聲流淌在他的生活與生命之中。這一切都在《和諧的樂聲》中得到了充分展現,折射出翻譯、音樂與文學相輔相成的關系和譯家多彩的工作情趣。


文集《西行的足音》由許鈞先生選編,收納了董樂山先生發表過的多部著作。這些筆鋒銳利、思維敏捷、一針見血的文字是董先生談翻譯、談文化、談社會、談人生的最具代表性的記錄。這位“堪稱譯界典范的偉大翻譯家”雖離我們西行遠去,卻留下了人生最深厚的足音。循著這些足音,人們感受到的是人類語言的魅力和威力,得到是一筆永恒的精神財富。


讀罷文叢,掩卷而思。十二集配以珍貴照片的“巴別塔文叢”正是十二位卓有業績的翻譯家跨越三大洲數十個國家,在不同的民族語言文化園地中艱苦跋涉、默默奉獻的真實寫照。它勾畫出十二幅多彩多姿的翻譯家人生長卷,為中國的翻譯文化事業,為中國的外國文學愛好者,樹起一座記錄譯途風雨歷程的豐碑。我們走近豐碑,貼近譯家心靈,方能真正認識翻譯,讀懂譯家,對譯家的人生與追求、精神與境界,對翻譯事業的認識就多一份升華和贊美。如今,著名莎劇翻譯家方平先生、意大利文學傳播開拓者呂同六先生、著名日本文學翻譯家葉渭渠先生已先后駕鶴西去,屠岸先生也已是93歲高齡,想到這些,心中自然有些欣慰,卻又有幾分憂慮惆悵,擔心中國的翻譯文化事業會出現斷層或后繼無人。


“巴別塔文叢”的出版意義何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謝天振教授有這樣一段話:“巴別塔文叢”“讓人類文化的使者從外國文學大師的光環下走出來,讓優秀的翻譯家從世界文學的舞臺背后走到前臺,直接面對讀者,充分展示翻譯家作為創作者的文才和作為文化人的風貌”。我想,這也正是我策劃編輯出版這套文叢的原本愿望,同時贊美崇高的翻譯文化事業和成就中國翻譯文化事業豐碑的翻譯家們,激勵有志于翻譯文化事業的年輕人。

作者:唐瑾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書訊 | “讀書文叢”精選八種
我們為什么要緬懷先生楊絳?
中國文化文學經典文叢一一山海經!
上海書展?大神相約||透過他們的眼睛,看你我的書展(二)
楊絳先生今日離世:我和誰都不爭,和誰我都不屑
為什么王小波說因為王道乾和穆旦他們杰出的文學素質和自尊,都不能寫作,只能當翻譯家?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苏市| 浑源县| 西林县| 克东县| 朝阳县| 团风县| 永德县| 衡阳县| 筠连县| 道真| 霍林郭勒市| 泰安市| 雅江县| 万荣县| 正安县| 武定县| 甘德县| 阳曲县| 太和县| 灌南县| 绥芬河市| 淮南市| 盱眙县| 永年县| 焉耆| 密山市| 甘肃省| 汉源县| 饶平县| 定远县| 册亨县| 阳新县| 松阳县| 长阳| 惠水县| 栾川县| 绥滨县| 宁远县| 如皋市| 白水县| 新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