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蘇金海先生在篆刻創作之余,十分重視理論學習和探討。自1985年起,他先后在《書法報》、《書法導報》、《青少年書法》、《青少年書法報》、《篆刻》、《書法》、《印林》、《印說》、《中國書畫報》、《榮寶齋》、《美術報》、《書譜》、《壹收藏》以及《印學研究》等專業報刊發表了20多萬字的印論文章。這些文章的內容涉及篆刻史論、教育、書評、鑒賞、考釋、創作札記等諸多方面,對當代篆刻學習也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所以,金石印坊特從蘇先生發表于《書法報》和《書法導報》的數十篇文章中精選出30余篇分期刊出。敬請關注。
▲蘇老師把每一篇發表過的文章都做成了剪報
當代篆刻漫談
文/蘇金海
篆刻藝術(近年又名為“中國印”)是以中國古文字為主要表現對象的一門獨特藝術,從殷商后期發源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它在實用印章的基礎上,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而演變成為一門與書法、國畫相并行的優秀傳統藝術。
篆刻這門古老的藝術近年來綻放出了無比絢麗的光彩。2008年,中國印“京”字成了北京奧運會的會徽;2009年,著名篆刻家韓天衡為出席上海APEC會議的20國首腦每人篆刻一方姓名印,作為國禮相贈;2009年,中國篆刻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9年,60位篆刻家的作品參加“和平頌——神七太空飛行藝術之旅”,搭載飛船遨游太空;2010年,上海邀請江、浙、滬60位著名篆刻家為190個世博會參展國刻國名印章,展覽后結集出版了上海世博會《萬國印譜》。篆刻藝術已從文人書齋走向大眾,已從中國走向了世界。
一、篆刻的稱謂
△神游三代(壬一羽刻)
篆刻藝術在其發展過程中,曾出現過多種與之有關的稱謂,有的從俗,有的趨雅:名稱如“印章”、“篆刻”、“刻印”、“治(制)印”、“金石”等;作者如“印人”、“印家”、“刻印家”、“篆刻家”、“金石家”等;作品如“印拓”、“印稿”、“印蛻”、“印花”等;學術如“印學”、“篆刻學”、“金石學”等。目前最常用的稱謂為“篆刻”、“篆刻家”、“印蛻”和“印學”。
二、篆刻的特點
△力爭上游(秦士蔚刻)
1.篆刻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篆刻藝術(包括肖形印)集書法、繪畫、雕刻于一體,旁及古文字學、歷史、文學和美學等多種學科,真可謂“方寸之地,氣象萬千”。在長期的實踐中,由于篆刻藝術涉及的知識面廣,人才的成長周期長,歷來有成就的篆刻家大多同時也是詩人、文物鑒賞家、書畫家和考據學家。藝壇流行這樣一種說法:“書法家未必是篆刻家,而篆刻家必定是書法家。”此言甚確。清代以來的西泠八家、趙之謙、吳讓之、吳昌碩、齊白石等篆刻家都是書畫家。許多現當代著名學者,如古文字學家容庚、商承祚、羅福頤等,考古學家馬衡、李亞農、張頷等,文學家瞿秋白、聞一多、葉圣陶、茅盾等,都精于篆刻。書畫家傅抱石、沙孟海、方去疾、康殷等,都是從學習篆刻起步,進而走向更廣闊的藝術創作天地的。
△家在德水之陽(劉淑度刻)
2.篆刻是一門高雅艱深的藝術:篆刻藝術在過去一直是少數文人雅士的“專利”,印章的創作與展示大多是在書齋中或文人雅集時進行,一般平民百姓根本無緣接觸。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我以為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篆刻資料奇缺且價格昂貴。舊時的印譜多為原拓線裝本,印數極少,一般學印者只能是望“譜”興嘆。二是入印文字古奧艱深,難以釋讀。篆刻作品使用的文字大多為甲骨文、金文、古陶文、古幣文及秦篆、漢篆等古文字,除非受過專業訓練或請專人指導,否則掌握此道是相當困難的。現在社會上的書畫家多如牛毛,好像只要能拿毛筆寫字就是“書法家”,有些演藝界的明星、大腕也不甘寂寞地常來書畫界“大顯身手”,但卻很少有人敢以“篆刻家”自居。此現象或可作為篆刻藝術不易學的佐證。
△蝶蕪齋(談月色刻)
篆刻藝術除了上述特點,還有一個現象值得一提:篆刻創作是一條清貧、寂寞之道,它需要創作者在腦力和體力兩個方面進行密切配合,缺一不可,所以,以往的篆刻家到了70歲左右時,因體力、目力衰退,大多或無奈封刀,或創作量銳減。南京“篆刻四老”陳大羽、秦士蔚、王一羽、石學鴻,大約都在65歲到70歲時就相繼封刀,轉向書畫創作。而今,六七十歲的篆刻家仍能堅持創作、堅守這片園地者亦十分稀少。我覺得,體力漸弱是一個原因,主要原因還是篆刻創作的回報率較低和受眾面相對狹小。至于女性高齡篆刻家,那更是鳳毛麟角。據我所知,近一百多年間,中國印壇也就只出現過三位著名女篆刻家,她們是北京的劉淑度、上海的趙林、江蘇的談月色,其中以談月色藝術成就最高。
三、篆刻的現狀
篆刻藝術在近三十多年的時間里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是不爭的事實。它的普及性和社會地位的提高已獲得了廣泛的認同。它的作者已不分國籍、不分地區、不分男女老少,遍布世界各地。日本當代篆刻大家梅舒適曾經說過:“篆刻是方寸世界的一種藝術。這種藝術,有著任何其他藝術所不具備的內在趣味和雅興。”下面我從六個方面來介紹當代篆刻藝術的現實狀況,以增進大家對篆刻藝術的了解和學習興趣。
1.篆刻用途:古代的印章主要是實用印章,分官印、私印和吉語印三類。印材以銅質為主,也有金、玉、銀和木質等。元代以后,文人篆刻逐漸興起,用于創作的印材也大多為石料。印章的內容有姓名、齋館、鑒藏及詞句等。
△云孫七十后作(石學鴻刻)
近年來,篆刻的用途已大大突破了上述范圍。隨著我國經濟和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篆刻被廣泛應用在工藝標牌、產品包裝、生活用品、書籍裝幀及景觀設計上:單位標志如“上影”、“十八”(頻道)、“人民美術”(出版社)等;藝術團體如“江蘇省甲骨文學會”(甲骨文“龜”字會徽)、“南京市昆曲研究會”(金文“昆”字會徽)等;日用品如手拎袋、名片、瓷盤、貼墻布等。由此觀之,中國印已扎根于群眾之中,其“古雅、厚重、新奇、醒目”的特質,正凸顯出令人折服的藝術魅力。
2.篆刻教育:“文革”前,篆刻課程只在浙江美院(今中國美院)、南京藝術學院等幾所高校的中國畫專業開設。目前,全國已有二三十所高等藝術院校和普通高校在書法專業開設篆刻課程,學位上從專科、本科到碩士、博士一應俱全。由于歷史積淀和師資的差異,各校教學水平不盡相同。目前教學質量較好的院校主要有中央美院、中國美院和南京藝術學院等。南京藝術學院曾在七八年前招收過我國首位印學博士方小壯(現供職于南京大學美術研究院),其導師為黃惇。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2008年招收了首批篆刻創作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其導師為駱芃芃。眾多高等院校篆刻課程的開設,為培養高端篆刻人才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先石器后文藝(陳大羽刻)
3.篆刻團體:自1904年吳隱、葉為銘、王福庵、丁輔之等人,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為宗旨,在杭州創立我國第一個印學團體——西泠印社開始,各地相繼建立了許多印學社團。據2007年印學家林乾良撰寫的《關于21世紀篆刻及其篆刻大師的調查報告》,截至2000年,全國印學社團共有360個左右。這些致力于篆刻藝術發展的團體,有的用“印社”命名,有的則稱“篆刻研究會”或“篆刻藝術委員會”。團體成員經常定期或不定期舉辦講座、雅集、展覽,相互觀摩藏品、探討技藝。目前,能夠正常開展活動且具有較大影響的省級印社有西泠印社、北京印社、南京印社、終南印社、山東印社、遼寧印社、東湖印社等。全國性的篆刻組織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專業委員會。今年公布的中國書法家協會第六屆篆刻專業委員會共有34名委員,委員會主任為蘇士澍、何奇耶徒,副主任為李剛田、熊伯齊、崔志強、劉一聞、王丹。
4.篆刻展覽:篆刻作品的重要展示方式之一就是舉辦展覽。“文革”前,幾乎沒有單純的篆刻展覽,篆刻作品只是作為附屬部分懸掛于書法展覽之末。1973年,我在玄武湖公園觀看“文革”期間南京市舉辦的最大一次書展——“南京市書法印章展覽會”時,在最后一間展廳里才見到我的篆刻啟蒙老師徐暢及陳大羽、王一羽和秦士蔚等人的作品。現在的篆刻展覽種類繁多,既有國際性的和全國性的,也有省、市級的,既有個展、聯展,也有單項展、綜合展,不一而足。就專業角度看,目前國內水平最高的篆刻展覽是中國書協舉辦的“全國篆刻藝術展”(每四年一屆,已舉辦了六屆)、“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每四年一屆,已舉辦了九屆,今年11月即將舉辦第十屆展覽,入選篆刻作品60余件)。此外,由中國書協舉辦的“國際篆刻藝術交流展”(已舉辦了兩屆)和韓國舉辦的“國際篆刻藝術大展”(已舉辦了四屆),參展作品主要采取約稿的形式,展覽質量很不錯。近日,臺北舉辦了“中國第二屆漢字藝術節——兩岸名家篆刻展”,共展出大陸和臺灣各50位篆刻家的作品,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院長韓天衡率團赴臺出席了開幕活動。
△天長地久(韓天衡刻)
5.篆刻刊物:毫無疑問,篆刻教育和展覽對推動篆刻藝術的進一步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篆刻的專業報刊所發揮的作用也不可小視。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目前公開出版和內部出版的篆刻專業報刊不下40余種。現舉幾種影響較大的報刊介紹之。公開出版的雜志有《西泠印社》(浙江)、《北京印學》(北京)、《篆刻》(黑龍江)、《印學研究》(山東)等;內部出版的雜志有《印說》(江蘇)、《印壇》(山東)、《印緣》(澳門)、《印象》(山西)、《終南》(陜西)等;內部發行的專業報有《篆刻批評》(江蘇)、《哈爾濱篆刻》(黑龍江)、《滄海印社》(河北)等。這些篆刻報刊的專業層次和辦刊宗旨各不相同,有的側重理論研究,如《印學研究》、《西泠印社》等,有的側重印人品評和創作交流,如《印說》、《北京印學》等。
6.篆刻市場:盡管篆刻藝術現已獲得前所未有的進步與發展,但篆刻的地位和篆刻家的生存狀態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我曾經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過,論經濟收入,如今一個一流的印人,也就相當于一個二三流的書家、四五流的畫家。難怪有許多卓有成就的中年篆刻家要紛紛“跳槽”,或改行經商,或轉向書畫藝術。現在全國一流書家的作品每平尺動輒一兩萬元,二三流書家的作品每平尺也要四五千元以上。畫家的作品價格更是高得離譜。而一流篆刻家每方印的潤格也就只有一萬元左右,二三流篆刻家的潤格只能是等而下之了。即便有些篆刻家能按最高的潤格刻印,其市場業務量也僅僅是書畫家的幾分之一,甚至是幾十分之一。與當代的篆刻家相比,明清及民國時期的篆刻家似乎顯得幸運一些。2007年,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舉辦過一場“近現代名家篆刻專場”,不少名家的印作成交價高達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但必須要看到的是,時間的推移對這些印作起到了極大的增值作用。
一方優秀的篆刻作品,應做到“三名”,即“名石”、“名句”和“名刻”。倘能如此,它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便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增高。
四、用印的誤區
1.印作低劣:有一些書畫家和愛好者,由于缺乏在印章方面的修養和鑒賞能力,經常會使用一些刻技低劣、文字錯誤的印章。我曾見南京一位老書法家王×,使用的姓名印為“壬×”;又曾見無錫一位中年畫家,別號為“××樓主人”,而其作品上所鈐的印章卻是“××樓丁人”。眾所周知,好的印章可使書畫作品增色,差的印章則會損害作品的效果。我們可從書畫家的常用印,窺見他的人格品行和藝術修養。據我觀察,當今書畫界,就整體而言,篆刻家所用的印章質量第一,書家其次,畫家第三。某些書畫家用印質量低劣,缺乏篆刻修養固然是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我認為還是認識問題。有些書畫家,總認為自己的作品價格高出篆刻家許多倍,讓他們以其作品作為回贈,請篆刻家刻印,他們覺得吃虧;直接付潤格,他們又不情愿。于是,他們便慣于使用那些熱衷攀附名流的篆刻初學者無償奉送的印章。
△春色滿人間(趙林刻)
2.貪多蕪雜:有一些書畫家和愛好者,不分青紅皂白,喜歡在作品上鈐蓋大量的印章,少則四五方,多則十幾方,而且也不大注意印章的大小、朱白、字體和風格,往往致其書畫作品烏煙瘴氣,惡俗不堪。按照常規,一件書畫作品上只需鈐蓋兩三方印即可,所謂“印不過三”是也。使用印章一定要做到少而精,所用印章的多少應據具體情況而定,不可盲目求多。建議自用印章較多的朋友,可抽時間將印章作一番清理,佳者留用,劣者棄之。自己無力篩選的,可請懂行的篆刻家幫助清理。
我們這些搞篆刻的人,似乎都有一種“職業病”,就是每次觀看書畫展覽時,總要對書畫作品上所使用的印章仔細觀察、研究,看到好印便會擊節叫好,對書畫作者產生一種敬意;見到水平低下的印章,就會感到遺憾和失望。希望讀者朋友能在工作和學習之余,抽出一些時間閱覽和欣賞篆刻作品,這樣也會給自已的生活增添情趣和快樂。
▲原稿掃描件
(原載2011年11月2日《中國書畫報》)
微評:
蘇金海先生此文立意新穎,由篆刻知識的常識,到篆刻藝術發展的相關領域,均作了深入的闡述;剖析作為獨立的藝術形式存在的篆刻藝術的同時,公正的論及其與書畫藝術的相輔相承。這一門可上溯商周的藝術形式,到今天得到了蓬勃的發展。雖然社會對篆刻及篆刻家應有的社會地位還沒有達到足夠的重視,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認識的提高,如今的篆刻以其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煥發著獨特的光彩,在新的時代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這一門古老的優秀傳統藝術,它的未來就掌握在我們每一個印人的手中。
——庵角山人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