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孟海致信劉江
??書藝咀華●咀嚼書法藝術之英華!
沙孟海揮毫
沙孟海致信劉江
劉江同志:
各位想可回校,行萬里路,收獲一定很多。我因患膀胱癌來北京就首都醫院診治,估計暑假前不能回校,深為抱歉,鑒于此次全國書展于座談會的傾向,書法篆刻應重視傳統,這與我們平日主張是符合的,說明群眾意見是正確的。現在我對五位同學(注:朱關田,王冬齡,祝遂之,邱振中,陳振濂)學習研究上想到幾點小意見:
1.全國書展評選上注重篆體的正偽,這是對的,古文籀篆變化繁多,我們學習,主要應抓小篆。對小篆的形體結構,必須加一番切實功夫,及早打好基礎。我上次建議做《篆訣》注釋,或可著手進行。五人同往或逐段分工,可商量一下,這工作可包括暑期在內。
2.聽說全國書展正楷極少,我們對正楷功夫應加以重視,是否各人就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典型作品中選取一﹑二種經常臨習,這也是基礎。所謂典型作品,應將刻手不佳的碑版除外。刻手不佳的碑版非無可以取法之處,但只供參考,不作為正式臨習對象。這也許是我的偏見。
3.一般書人,學好一種碑帖,也能站得住。作為專業書家,要求應更高些。就是除技法外必須有一門學問做基礎,或是文學,或是哲理,或是史章傳記,或是金石考古……當前書法界主張不一,無所折中,但如啟功先生有學問基礎,一致推崇,顛撲不破。回顧二十年代,三十年代上海灘上轟動一時的人,技法上未始不好,后來聲名寂然,僅是缺少學問基礎之故。這點我們要注意。
4.學問是終生之事。學校規定研究時間只短短兩年,希望在兩年中打好堅實基礎。一方面多看多寫,充分了解字體原委變遷,博取約守,豐富自己創作的源泉。另一方面還必須及早學會閱讀古書能力,查考古書能力。這里所謂古書,不僅僅限于直接有關書法的書。閱讀能力,請聽聽章祖安先生的意見。查考能力,我感到最好注意“目錄學”。康南海勉勵后生做學問,先看看張之洞《書目答問》(此書標名張之洞,實是繆荃孫代筆)。各位如有興趣,也不妨看看《書目問答》,全面了解古書類目,對今后做學問有不少幫助。
5.凡為學問,貴在“轉益多師”。各位研究學習,第一要虛心。我們幾個人多少有一日之長,趁現在集處一堂,可以共同研討,同學之間也各有短長,可以互相切磋。第二要有大志。常言道“抗志希古”(古是指古人的長處),各位不但要趕上老一輩,勝過老一輩,還要與古代名家爭先后。潘、陸二先生創辦這個專業,有遠大的理想,可惜他們已不在人間。現在書法專業只我們一校,國家賦予的任務甚重,我們要特別珍重。
以上意見是否存當,請你和諸、章諸先生指正!
我因病床還未補上,在家等待,大約明后天可住入。馳想南天,家書代面,信手拾牋,只供參考。
此問各位先生各位同學近好!
沙孟海 6月15日
沙孟海先生是近現代書壇巨擘,且重視教育,桃李滿天下。看了這封信,讓人感慨,沙先生的謙遜,做學問的踏實,對學生的關切,都躍然紙上。沙孟海先生對書外功夫非常看重,甚至認為一些技法不錯的書家之所以后來寂寥,就是學養不夠之故。這值得我們深思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