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在讀書的時候,都曾經看到過“上善若水”四個字。如果單從字面意義上去分析,可以得知“上善若水”,指的是最高級的善意、善念、善心,就像水一樣既無形又廣博。如果從其深意去詮釋,恐怕就只有細讀《老子》了。
大家都知道《老子》,是一部道家學派經典史籍。從嚴格意義上來講,《老子》又可以稱為《道德經》、《五千言》。相傳這是一部由道家創始人老子,創作的一部蘊含道家哲學思想的書籍。可以根據思想內容劃分為,上篇《德經》、下篇《道經》。
道家思想十分深厚,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道家是唯一能與儒家學派相提并論的學術思想。這部以“道德”為核心的《道德經》,涉獵了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上善若水”就是《德經》中的精髓,教導人們要培養高尚的品質。
一、《道德經》對“上善若水”的詮釋
由于生活中有很多人不了解《道德經》,所以他們都會認為“上善若水”看起來十分高深。《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如果大家仔細分析老子對“上善若水”的詮釋,就會發現其含義淺顯易懂。
從思想角度去分析“上善若水”,可以得知老子想表達的含義,其實是高尚的品質就像流水一樣。主要是因為水是生活中的尋常之物,無色、無味、無形并隨形就勢。無論是高山、低谷還是平原,都可以無怨無悔的依地勢而生存。
而作為一個擁有高尚品德的人,也應該像水一樣,澤被萬物不爭名利。不應該因為山高而驕傲,也不應該因低谷而垂頭喪氣。做人、做事都要三思而后行,千萬不要與世人一般見識。一定要培養以柔克剛的品性,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虛懷若谷。
實際上大家如果仔細分析,《老子》中對“上善若水”的詮釋,“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就會發現原來這才是它的真意。只有做到“不爭”才能“故幾于道”,這不僅是人生的大智慧,也是能夠在社會中立足的根本。
二、“上善若水”的另一層含義
相信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會以“上善若水”,作為人生的信條。但是卻筆者認為真正能夠,做到“上善若水”的又有幾人呢?所以題目才會指出“上善若水”的含義,其實并沒有大家想象中那樣復雜,簡而言之就是“上善若水”也可以很通俗。
如果將“上善若水”訴求的品質, 放在現實生活中,可以發現它就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變體。而這十六個字不僅淺顯易懂,而且所表達的深意,也和“上善若水”幾乎如出一轍。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簡而言之,就是大海之所以可以容納眾多河流,除了與它所處的位置較低有關系之外,最重要的是他的胸懷特別廣大。不僅具有可以容忍之心,而且也可以把自己的姿態放得很低。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大家都能夠遵守這種高貴的品質,那么“上善若水”所表達的深意,就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無論是黃發垂髫還是垂垂老矣,都可以很輕松的形成這種品質。
北宋文學家、政治家歐陽修,曾創作過一篇名揚千古的《岳陽樓記》。他在這篇文章中寫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事實上所表達的含義,其實與“上善若水” 如出一轍。在這種品德的奠基之下,才能真正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筆者認為“上善若水”既是一種高尚的品質,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準則。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培養高尚的品德,那么想要實現和諧社會的目標就不會太遠。雖然“上善若水”看起來玄之又玄,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是非常簡單。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能平靜如水,并且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多為他人著想。甚至在特別關鍵的時刻還能夠舍小我為大我,在這種精神的支撐之下,才能真正成為古代人口中的君子。而作為一個君子最基礎的品質,就是通俗易懂的“上善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