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為什么會莫名害怕、拒絕與人交往、在人群中也會覺得不安全、過橋或走過廣場時就會驚慌不已、害怕尖銳的東西、最簡單的事情也做不了選擇、擔心和異性相處、努力相愛卻傷害更深……
這些形形色色的問題時刻困擾著我們,卻又無法擺脫。德國心理學經典論著——《直面內心的恐懼》將為你找到答案。它把這些困擾歸因于隱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恐懼”,并讓讀者認識恐懼,幫助你消除恐懼的影響,重獲內心的平靜與和諧的人際關系。
本書是風靡德國的心理健康讀物。作者弗里茲·李曼是慕尼黑心理分析與治療學院創始人之一,又因為在心理分析上成就斐然,成為美國紐約心理分析學會的榮譽會員。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及心理分析專家。本書是他的代表作,自出版46年以來,再版35次,銷售近百萬套,堪稱德文心理學的經典論著。
和弗羅伊德不一樣的是,《直面內心的恐懼》不是心理學專業參考書,它是一本人人都可以理解與應用的大眾心理學叢書。即使你是心理學的門外漢,對心理學一竅不通,本書所概括的內容和易于理解的敘述方式,也能讓你一窺心理學殿堂。
作者開宗明義地提出:恐懼屬于生命的一部分,你我都在劫難逃,它以不同的面貌伴隨著我們,從誕生直至死亡。我們無法逃避恐懼,但我們可以培養與之抗衡的力量:勇氣、信任、知識、權力、希望以及愛。
每當恐懼的巨大陰影籠罩心頭,表示我們正處于人生關卡,面臨重大的挑戰。躲避恐懼形同不戰而降,只會削弱我們的力量;如果我們先行接納,并且嘗試克服恐懼,新的力量將在我們身上萌生。每戰勝一次恐懼,我們就淬煉得更堅韌。
作者開創性地提出以地球的行星運轉原理——自轉、公轉、向心力和離心力為模式,分類出四種恐懼的原型,并由這四種恐懼原型為出發點,分類出四種與之對等的人格類型:
分裂人格——害怕失去自我,避免與人來往;
憂郁人格——害怕分離與寂寞,百般依賴他人;
強迫人格——害怕改變與消逝,死守著熟悉的事物;
歇斯底里人格——害怕既定的事實與前后一致的態度,專斷自為。
每一章都以理論為開端,從情感、侵略性、環境的角度,并輔以作者行醫多年搜集到的真實故事,微視每種人格的心理沖突、運作機制,及其行為表征。
作者并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性格歸類上,而是由這些日常行為表征,進而深入患者自幼及成長的環境因素,深挖恐懼表征背后的深層心理原因,用重新建構的方式,恢復支離破碎的原始經驗,給患者以治療。
作者說:“我之所以是我,并不是因為身體構造使然,而是因為我對這世界與人生有一定的看法,一定的行為舉止,而這源于我的生命歷程;人生由此鑄成,并且擁有特質。”性情與環境,家庭與社會,都又有可能成為培養恐懼的溫床。
他發現:“幼兒初次體驗到喜愛或拒絕,被喜愛或不被喜愛,取決于母親看他的眼神,如何接觸、對待,怎樣與他相處,即使最細微的事情,幼兒也以他的靈敏來捕捉印象。與母親之間愉快的經驗是一筆財富,價值無法估計。但母親的過度寵愛和拒絕都容易導致幼兒形成憂郁人格。”
書中闡述,因為父母先天忽視和缺乏良好的示范,導致兒童的人格受影響、被壓抑,造成病態,都可以借由后來的發展補綴,使我們的人格趨向于完整和成熟,磨亮我們的生命。
掌握了這些性格特征,父母如果發現“小孩在幼兒園或小學里交不到朋友,像個局外人或獨行俠;青春期的半大孩子不熱衷與異性交往,整天埋首書堆中;青年時期的人生觀一片晦澀,獨自苦思生命的意義。”就應該警醒了,這些都是形成分裂人格的警訊。
具有強迫性格的人努力嘗試把情感置于“手掌心”,使之處于自己能控制的情況。“他們覺得感情根本不可靠,過于主觀、搖擺不定,又容易消逝。熾熱的情感更不可信,飄忽無常且不理性,愛上一個人等于暴露了自己的弱點。因此他們在付出感情時十分慳吝,不輕易流露感情,也不太愿意體諒伴侶。兩性關系中表現出異于常人的冷靜和清醒。”
而歇斯底里的人,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把性當成提升自尊心以及操控伴侶的途徑,不像強迫人格逼迫伴侶,歇斯底里的人在性活動中體驗自己無窮的魅力。歇斯底里的女性會濫用性,答應形同施恩,拒絕有若懲罰,把性當成一種威脅的手段。”如此種種。
這是一本震撼人心的著作。讀完不禁令人直冒冷汗,因為許許多多的征兆竟然和自己不謀而和。讀者總是能在這些人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或是說只要是人類都免不了具備作者所述說的特征!
這本書是為每一個人而寫的,目的在于幫助大家多了解自己與他人,有助于探索自身恐懼的來源,撫慰我們受傷的身心,并在四種恐懼之間取得健康的平衡點。本書兼具文人之筆、學者著述的雙重美感。(《直面內心的恐懼》書評/小羊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