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宣傳部、公安部聯合啟動“全民反詐在行動”集中宣傳月活動,今年的主題是“預警勸阻別忽視,財產安全要重視”。根據活動安排,各地各部門將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進學校、進企業”的“五進”活動,著力構建立足社區、覆蓋全社會的反詐宣傳體系。
期間,公安部公布十大高發電信網絡詐騙類型,并組織國家反詐中心發布《2023版防范電信網絡詐騙宣傳手冊》。當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形勢依然嚴峻,刷單返利、虛假網絡貸款、冒充公檢法、婚戀、交友類詐騙等10種常見詐騙類型發案占比近80%。
金融社會工作應該如何發揮專業優勢,對這類網絡詐騙違法犯罪行為進行干預?今天,社工君分享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方舒老師的文章,從金融社會工作視角分析“殺豬盤”事件,并提出相關干預策略。
“殺豬盤”事件的金融社會工作視角分析
方舒
近年來,網絡上出現了一類新型詐騙,有精心策劃的詐騙團伙利用單身女性對情感和婚姻的渴望,通過網絡交友平臺偽裝成理想婚戀對象,然后使用一套“話術”博取女性信任,進而引誘這些女性向一些不正規甚至非法的投資(博彩)平臺投注,一步步套取她們的錢財。詐騙者將這一騙局稱之為“殺豬盤”,那些上當受騙的女性成了騙子眼中“待宰的肥豬仔”,“盤”就是指騙子用來套取女性錢財的非法網絡投注平臺,都是詐騙團伙私自設計、直接操控的“錢財陷阱”。
從目前披露的案例來看,“殺豬盤”詐騙一般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愛為名”、虛構完美形象,例如公司高管、“富二代”等,以此吸引單身女性與其交往。第二階段是步步設陷、引誘金錢欲望,一旦單身女性在“話術”攻勢下“被俘獲”而陷入網戀,騙子就會拋出“誘餌”,即有意無意向她們透露“某彩票投注網站后臺有漏洞”等類似信號,慫恿她們投錢并在騙子后臺直接操控下導演中獎或賺錢假象,以此讓受害者欲望越發膨脹,資金量越投越大。第三階段是徹底崩盤,當受害人手中資金全部投到假網站、假軟件后,立即終止交往完成“殺豬”。
這些案件的發生對單身青年個人、家庭和社會造成了多重負面后果。
首先,受害者及其家庭的錢財是首當其沖的。據相關方統計,800余名受害者總共投到“殺豬盤”也就是被騙的資金達2億元之巨。其次,對受害人造成了難以彌合的感情創傷。因為大多數單身女性最初均抱著尋找婚戀對象的目的,故上當受騙后感情或婚姻遭受重創,這樣的經歷對她們今后走向婚姻和建立家庭也將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
再次,對受害人造成心理和家庭的雙重危機。遭遇錢財損失和婚戀失敗的單身女性青年,內心往往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挫折感、無能感和失敗感,一方面在面對親友的關心時容易感到羞恥和內疚,另一方面也可能因面對周圍環境的非議和指責而深陷自責中,從而導致她們與家庭的疏離。
最后,此類案件的發生也觸發了一系列社會性后果,既加劇了公眾的金融風險,也挑戰了社會誠信的價值觀,更觸犯了法律的底線。
實際上,近年來頻發的類似“殺豬盤”的新型網絡詐騙,不僅有專門針對單身女性的騙局,也有單身男性在網絡婚戀平臺受騙的案件。表面上看,“殺豬盤”事件是婚戀交友的情感問題,而實際上詐騙團伙卻是借助網絡化社交平臺,以攫取受害者錢財為目的,即事件本質上是夾雜情感問題的“網絡金融詐騙”,是嚴重的違法犯罪行為。而之所以夾雜婚戀問題不過是詐騙團伙找到的一種行騙“突破口”,詐騙分子在網上扮演“理想婚戀對象”與冒充公檢法或銀行工作人員是同樣伎倆,都是通過虛構受害者易于相信的身份,進而實施網絡(電信)詐騙,并以非法侵占他人錢財為最終目的的。
在面對類似案件時,金融社會工作可作為一種分析視角和干預策略為大眾提供幫助。金融社會工作是國際社會工作界近10年來新興的專業實務領域,它遵從“人在情境中”的專業理念,圍繞金融能力的概念,聚焦服務對象的錢財議題(包括觀念與知識、安全性、發展規劃、處置能力等維度),運用一系列專業服務手法,實現服務對象的金融功能化(即經濟上的福祉)。歸結起來,金融社會工作一方面提出了金融能力的分析視角,另一方面也已發展出一系列實務干預手法。
在金融社會工作領域,所謂的金融能力指的是個體具有的運用已掌握金融知識和財務技能在一定金融機會下實現經濟福祉的能力,也就是說金融能力是人們圍繞自身錢財議題,個體知能與環境機會交互作用產生的福利效果,是社會工作“人在情境中”專業理念的充分體現。因此,結合金融能力的分析視角,可以看出“殺豬盤”等網絡金融詐騙案件的發生具有深刻的社會背景。
從宏觀層面來看,隨著金融社會化與金融網絡化日益深入,借助移動支付和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不斷充斥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在“殺豬盤”中,詐騙團伙利用網絡交友平臺、操縱非法投資軟件實施詐騙,對受害者身心和財產安全構成了巨大的風險和挑戰。
可見,從金融能力視角來分析,諸如“殺豬盤”這類網絡詐騙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實際上是個體的金融知識、能力不足與系統的金融風險環境之間的矛盾,也就是說,遭遇“殺豬盤”甚至感情受騙、錢財受損并不是部分網友所謂的“受害人太傻、太貪婪”,反而說明很多普通人在面對精心布局、分工嚴密的團伙式金融騙局時,往往無法以一己之力與之抗衡,尤其在缺乏非正式支持網絡和專業性支持服務的情形下,大多數人可能都會對騙局防不勝防。
由此,金融社會工作從專業理念、方法和技巧出發,立足于社會化服務的定位,致力于協助政府、金融機構和公眾,開展金融賦能和金融保護的支持性服務,以實現個人和家庭的金融保護與財務規劃、社區的金融賦能與發展、社會的金融安全與有序等多層次目標為己任。金融社會工作面對“殺豬盤”受害者等服務對象的功能發揮,可依循事件發生周期即事后、事中和事前進行類型劃分,分別對應了恢復性、預防性和發展性三大功能。金融社會工作在干預策略“工具箱”中包含了金融教育、金融咨詢、金融治療、金融實訓和普惠金融政策倡導等具體內容,這些干預策略對協助受害者應對“殺豬盤”等網絡詐騙案件具有積極意義。
具體來說,金融咨詢與金融治療可在受害者遭受騙局過程中和事件發生后,為他們提供恢復性的服務。金融咨詢是社會工作者接受服務對象(個人和家庭)就其經濟或財務議題進行的咨詢,協助特定人群提供財務咨詢和債務分析等服務,例如美國金融社會工作領域就有專門面向家庭暴力受害者(通常是女性)進行的財務自由咨詢服務。而相比之下,金融治療主要面對更加緊迫的錢財問題,比如賭博成癮、過度消費、錢財受騙等,發展出焦點解決、認知-行為、協助關系等5大類治療模式。當面對遭遇了“殺豬盤”的受害者時,金融咨詢和金融治療采取個案工作方式,針對單身青年財務問題和心理問題交織受挫的現實,綜合運用各類咨詢與治療手法,幫助他們盡快從創傷中走出來。
此外,金融教育、金融實訓和普惠金融政策倡導可更廣泛地面向社會公眾,在事前向更多尚未遭遇騙局的個人和家庭進行知識宣教、技能訓練和政策倡導,以此發揮預防金融風險和發展金融能力的功能。金融教育在金融社會工作領域主要是指,面向個人開展的旨在增強其金融知識和財務技能的教育活動。面對各類金融風險,金融社會工作者可分人群、分場景開展公益性金融教育活動,預防此類案件的發生。金融實訓是指金融社會工作者和金融專業服務人士一道,幫助服務對象訓練養成健康有效的財務分析、處置和規劃等方面的慣習和能力。如果在身邊缺少親友商量的情況下,單身男女青年能夠提前獲得防騙技能和財務管理等方面的訓練,必能大大降低上當受騙的可能性。而金融倡導與普惠金融有關,金融社會工作者通過向政府和金融機構積極呼吁,倡導為滿足特定人群需求提供最優的支持政策。例如呼吁政府、金融機構、社區、學校和用人單位等多元社會主體,通過參與共建的方式,廣泛開展金融教育和防詐騙知識宣傳,共同筑起防騙、識騙、反騙的“金融安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