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當說謊者想竭力隱瞞時,即使他的語言編排得天衣無縫,他仍然會露一些肢體痕跡以及虛假的情緒。
遲疑:一閃而過的面部表露
在突發的場合或者不可能做精心準備的場合,判定一個人是否是在真誠地交流,還是試圖以謊言應對,面部表情的瞬間遲疑是一個顯著的信號,甚至可能是社交中能夠發現的第一個重要的謊言信號。
說謊的人一般最注意控制的就是自己的語言和面部表情,他們知道交談的對方特別在意的就是這些,但他們對自己言辭的控制往往比對臉部的控制更成功。因為掩飾言辭很容易,只要事先準備好,在沒人的時候念兩遍就可以了,而隱藏面部表情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發現面部的遲疑信號
一般來看,當一個人試圖掩飾諾言時,臉部是最重要的一個地方。大多數人會通過微笑、點頭等來調整和掩蓋自己的內在心理活動。然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我們的臉部特征很難被完全控制。
一個明顯的情況是,當一個人試圖掩飾謊言時,盡管他會微笑、會點頭,或者眨眼睛,但是他的整個面部表情會出現短暫的凝固 一種類似于停頓下來的生硬的面部“遲疑狀態”。這個狀態大概會持續2~3秒。
所以,如果你足夠細心,你會發現在很多場合都會存在類似的情況。
如果你希望洞察這種心理活動。那么你應該更敏銳。比如,在你與對方談判的時候,又或者在你與對方聊天的時候,更或者當一個男人夸耀自己與妻子或丈母娘的關系如何如何融洽的時候,你需要仔細觀察他的表情。如果這個人所說的和所想的并不一致,那么他的臉部肌肉總是會瞬間僵硬,而且會持續2~3秒 這就是典型的遲疑狀態。
遲疑會輔之以停頓的語言
遲疑的表情是最常見的試圖撒謊的跡象。
更進一步,隨遲疑而來的吞吞吐吐的語言則會進一步明確對方的撒謊企圖。這種吞吞吐吐通常具有下面三個特征:
在講話過程中較短的停頓出現得過多。常見的是夾入無意義的語音,如“呢”“啊”“哦”“嗯”等。
比如一個上門的推銷員,當你問他“是否能給予一年的保修”時,他這樣回答你:“嗯,啊 好,你放心,有的。”
這樣你就該懷疑了,當你再深入地問他,或者要求其出示保修證明的時候,他的謊言便會不攻自破,如果你相信了他的話,到產品需要維修的時候,那將證明他的話是一個大大的謊言。
重復某一個詞。如“我,我,我說我確實 ”
把某些詞拖得太長。如“我確 實很喜歡”,“這個肯 定有”。
如果拿不準,就從他的左臉判斷
面部是表達情感和態度的首要信息源,細微、瞬時的面部表情本來就不易被察覺,如果你遇上一個說謊高手,他充分準備了要說的謊言,可能你就無從分辨,那么,再教你一招:從左臉判斷。
為什么大多數影視明星廣告都是左側臉?心理學研究表明,左側臉更容易展露內在的感情變化,從而給人深刻的印象。左臉會更加清楚地把他的謊言展現出來,具體表現就是:猶豫、僵硬、凝固,你會發現那半個臉是如此的不協調。
我們常常可以在公共汽車上看見電影明星或模特兒的側面廣告。當時并沒有任何特殊感覺,現在回想起來,那些人物廣告和海報似乎都是左側臉。
比如,有人拿一張相片給你看,借此判斷你的性格特征。原本左右十分對稱的照片,你卻容易被臉的左側面所吸引。一張臉譜照片,左方為氣憤的表情,右方為微笑的表情,你看過后,卻會被左方生氣的表情所吸引,并會給你留下深刻印象。
據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其原因是眼球本身的右側(對方眼球的左側)容易移動,故人的視覺比較容易集中在對方臉部的左側。同樣,配合眼球的活動,感情在臉部的左側比較容易顯現出來。如果用臉的同一邊所合成的照片來看,左臉比右臉的感情流露更為明顯,當你無法抓住對方心理時,下意識地看看他的臉部的左側,大致可窺知一二。
說謊的人最注意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但即使控制得再好,他也會或多或少露出細微的遲疑表情,尤其是直接反應內心感情的左臉,表情更豐富、真實!撒謊者常常觸摸鼻子?
《木偶奇遇記》里有這樣一段對白:“怎么知道我在說謊?”
“我親愛的孩子,謊話一眼就能看出來,因為它們只有兩種,一種是短腿的,一種是長鼻子的。你說的謊就是長鼻子的。”“撒謊會長鼻子”雖然是個趣味的說法,但撒謊確實會引發鼻子部位的血液流量增大,導致鼻子膨脹而產生刺癢的感覺。所以,人在撒謊時觸摸鼻子也是常見的肢體動作。童話故事里,匹諾曹說謊時會長鼻子;而現實中,人們說謊時會摸鼻子!
皮諾基奧效應
美國芝加哥的嗅覺與味覺治療與研究基金會的科學家們發現,當人們撒謊的時候,一種名為兒茶酚胺的化學物質就會被釋放出來,從而引起鼻腔內部的細胞腫脹。科學家還通過可以顯示身體內部血液流量的特殊成像儀器,揭示出血壓也會因為撒謊而上升。
這項技術顯示人們的鼻子在撒謊過程中會因為血液流量上升而增大,科學家們將這種現象命名為“皮諾基奧效應”。血壓上升導致鼻子膨脹,從而引發鼻腔的神經末梢傳遞出刺癢的感覺,于是人們只能頻繁地用手摩擦鼻子以舒緩發癢的癥狀。
觸摸鼻子的手勢一般是用手在鼻子的下沿很快地摩擦幾下,有時甚至只是略微輕觸,幾乎令人難以察覺。女人在做這個手勢時比男人的動作幅度更小,或許是為了避免弄花臉上的妝容。
有時不必拆穿
美國的神經學者阿蘭·赫希和精神病學者查爾斯·沃爾夫深入研究了比爾·克林頓就莫妮卡·萊溫斯基丑聞事件向陪審團陳述的證詞,他們發現克林頓說真話時很少觸摸自己的鼻子。但是,只要克林頓一撒謊,他的眉頭就會在謊言出口之前不經意地微微一皺,而且每四分鐘觸摸一次鼻子,在陳述證詞期間觸摸鼻子的總數達到26次之多。
這是一個妻子看完美劇《別對我撒謊》后的描述:從看了這部美劇以后,我就開始用里邊教的各種方法來分析老公跟我說話時的語氣、動作、表情,以此來探求他是不是在對我撒謊。
上周五,他打電話給我說要加班,但是說話時猶猶豫豫的,我知道他在撒謊。如果說話時遲疑、重復,沒有辦法很好地組織好自己的語言,很可能是在說謊。
可是,我裝作不知道,我看看他有什么可隱瞞的。于是,我來到他的公司樓下等著他,他下班后,我就偷偷跟蹤他。我發現原來他只是跟他的好朋友們聚會,之所以瞞著我,大概是因為我曾經說他們是“狐朋狗友”。晚上他回到家,我假裝什么都不知道,拉過他的手問他:“今天是不是很辛苦?工作完成了嗎?”他摸了摸自己的鼻子,說:“我努力工作都是為了讓你過上更好的生活,不辛苦。”
男人摸鼻子,通常是在說謊。對于老公的謊言,我一笑置之并沒有戳破。在生活中,如果我們碰到的是無傷大雅的小謊言,最好不要介意,還能檢討一下他為何要對自己說謊,讓自己也更完善。不過若是在原則性問題上撒謊,你就要判斷是否要采取進一步的措施了。
是感冒還是在說謊?
摸鼻子是經常發生的一個小動作。鑒定他人是否在說謊時,還需結合其他說謊跡象來進行解讀,有時候對方做出這個動作只是因為花粉過敏、感冒,或者是被眼鏡壓迫而感到不舒服。
而且,雖然撒謊的確是引發觸摸鼻子這一手勢的原因。但同樣,當一個人處在不安、焦慮或者憤怒的情緒之中時,他的鼻腔血管也會膨脹,也會出現觸摸鼻子的情況。
所以,這是一個有用的鑒定對方是否在說謊的輔助手段,而不是一個完全判定的手段。借助這個手段時,要記住這樣一個規則:單純的鼻子發癢往往只會引發人們反復摩擦鼻子這個單一的手勢,而和人們整個對話的內容、頻率和節奏沒有任何關聯;但如果這之間存在某種聯系,你就必須對他的談話內容加以警惕了。
茶酚胺的化學物質就會被釋放出來,從而引起鼻腔內部的細胞腫脹。因此,說謊的人往往非常喜歡觸摸自己的鼻子。用手遮住嘴巴傳達的信號
中國臺灣前“國安局長”宋心濂留下來的一本綠皮“教戰小手冊”中,傳授了談判的秘訣,其中一個秘訣是,如果與其他人員進行交談,必須要用手遮住嘴巴,這樣做是為了防“讀唇語”,避免被搜集到談判情報。
但現實交往中,當別人用手遮住嘴巴時,他傳達的信息卻不是這樣,或者說至少不限于這樣。那么如何辨別對方用手遮住嘴巴傳達給我們的不同信號呢?這里我們將為您一一剖析。
“不能讓他看出我說了謊 ”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在和別人交談時,如果對方突然遮上嘴巴,那么大多是因為說了謊,他正試圖通過捂住自己的嘴巴來掩飾自己說出那些謊話,或遮擋說謊的痕跡。為了自然起見,有些人還會在遮上嘴巴的時候假裝咳嗽來掩飾。
例如,在電影里,經常會有這些我們熟悉的鏡頭:一個小偷或者罪犯做了壞事,想假裝正常地從警察身邊走過,他總會四處瞄一眼,然后遮住嘴巴輕咳一聲,當警察攔住他問話時,他會假裝自然地放下手應答,但是殊不知,往往是這“一遮”、“一咳”讓他露了馬腳。
把手放在嘴巴中間是“停止說下去”最常見的示意(見左圖);但在更隱蔽的場合,人們通常會用捂住嘴巴來掩飾不經意間的謊話(見右圖)。另外一種情境下,遮住嘴巴也是表示對方正在撒謊或者阻止自己說出實話。例如,在公司集體會議上,等領導做完介紹后,領導會停下來問大家:“大家有什么意見都說來聽聽。”整個會議室里一片安靜,領導點到了某位同事,問他是否有話要說,他搖搖頭說“沒有”,這時,他說話的同時遮住了嘴巴,或者用幾根手指或者緊握的拳頭遮住嘴,那么他很可能在撒謊,他心中實際上有意見,但是有顧慮而不想當眾發表意見,他在遮上嘴巴的同時,嘴巴的形狀很可能是咬著下嘴唇或者撇嘴的狀態。咬著下嘴唇的潛臺詞是 “說?還是不說?還是不說為妙!”
撇嘴的潛臺詞是 “我才不說呢,說出來又得罪人又引爭議。”用手遮住嘴巴就如同把食指豎立在嘴唇前跟別人說“噓”的手勢一樣,都是一種表示不要把不該說的說出口的意思。如果在和對方聊天時,對方下意識地遮上了嘴巴,你就要注意聽話里的深意了,對方是否想在這兒“一謊帶過”呢?
“這個秘密不能(本不該)讓他知道 ”
巴有后悔之意,有自打嘴巴的意思。此刻對方的內心獨白是“這個秘密不該讓他知道,我怎么給說漏嘴了”。這時我們正確的應對方式是,不管對方說到的秘密多么地讓你驚訝,你也應該表露出不是很感興趣的樣子,這樣對方才會心安一些,接下來和你的交談也會順暢許多。否則,對方會陷入說漏嘴的懊悔中,后面說話會分外小心,這樣交談就會流于表面。
當人們遮住嘴巴時,它傳達的是“非禮勿言”的信號,這個動作的潛臺詞是:“不能讓他看出我說了謊”或者“差點說出我的真心話”。手指放在嘴唇之間:渴望安全感
將手指放在嘴唇之間的手勢,會讓我們想起很多小孩子吃手指頭的模樣。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們將手指放在嘴唇之間的手勢,與嬰兒時期吸吮母親的乳頭有關系,是人們潛意識里渴望母親給予的這種安全感。因此,當人們猶豫不決、有壓力或者感覺孤立時,總會將手指放在嘴唇之間,當然有時手指還會代之以實物,例如煙、筆等。
在這種不安全和猶豫情緒的影響下,人們會撒謊或者拒絕透露內心的真話。很多時候,對方會在話說到一半時突然中途打住,將手指放在嘴唇間做思考狀,這個手勢是在告訴你:對不起,我接下來的話不便透露給你!
這時,你有兩個選擇:知難而退,或者撬開對方的嘴巴!很顯然,在人際交往中,撬開對方的嘴巴而挖出有價值的信息能讓我們的社會交往效能更高。
故意說錯話,消除對方的戒備心
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的恩格斯托姆博士做了一個實驗,他讓80名觀眾在看播音員報道時挑出他們說錯話的次數,然后結合錄像,當人們猶豫不決、有壓力或者感覺孤立時,會將手指放在嘴唇之間,當然有時手指還會代之以實物,例如煙、筆等。對播音員的能力給出評價。結果發現,觀眾對于播音員能力的評價,和他們說錯話的次數成反比,意即說錯話的次數越多,越容易被評價為能力不強。
也許“能力不強”是個負面評價,但是在和別人的交談中,這卻是消除別人戒備心理的法寶。你越是說錯話,別人就會覺得你是個容易犯錯的普通人,那么對方和你的交流就沒有什么心理負擔,這樣對方就能輕松地和你交往了。當然,在專業商務場合,說錯話會讓我們的專業能力受到懷疑,這時我們還是不要故意犯不應該犯的錯誤。
給別人糾正你的機會
故意說錯話,讓別人來糾正,這種說話技巧可以俗稱為“以話套話”。很多情況下,對方會在不經意間說出重要的信息。下面這段對話是一個做獵頭的朋友跟我提到的一個場景,我覺得用在這里非常恰當。“市場部的葉青,好像是A大畢業的吧?”
“不對,他是B大畢業的,還留過學。”
“啊,是嗎?難怪他能得到這次出國訪問的機會呢!不過我覺得你的經歷更有含金量,就是機會的問題。”
“希望是吧 唉,誰讓人家和領導的關系處得好呢。”從這段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說話者和同事葉青以及領導的關系一般,說話者有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而這正是獵頭用以挖角的重要信息。
說秘密也是可以感染的
美國情景喜劇《六人行》里面錢德勒有一句臺詞是:“I tell people secrets, It makes them like me.”意思是:“我告訴別人秘密,這讓別人喜歡我。”在現實交往中,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如果你先透露一些對方感興趣的秘密,對方也會告訴你一些他認為的“猛料”,這是一個“心理感染”的過程,好比你看起來很高興,和你聊天的人很快也會被你感染而高興起來,說秘密也是可以感染的。但是,告訴別人秘密一定要把握好度,千萬不要聽到什么都說出去,這會降低你在別人心目中的威信。
給對方承諾和保證
如果在談話的過程中,對方做出將手指或是筆等東西放入嘴唇間的動作,你要及時判斷出這是對方心中猶豫不決的時候,為了讓對方吐露出有價值的信息,我們應當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