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是長江上游的一條支流。發源于秦嶺北麓的寶雞市鳳縣代王山東峪溝。因鳳縣境內的嘉陵谷而得名。嘉陵江西南流經陜西省漢中市略陽縣,穿過大巴山,至四川省廣元市元壩區昭化鎮,白龍江從西北匯入,南流經四川省南充市,在重慶市注入長江。流域面積近16萬平方千米,是長江支流中流域面積最大,長度僅次于漢江,流量僅次于岷江的河流。作為長江水系中流域面積最大的支流,也是我國南方最大的產沙河流,其干流地處青藏高原東緣經過四川盆地與長江中下游平原之間的過渡地帶。
白龍江,現在一般被作為嘉陵江的支流,發源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與四川若爾蓋縣交界處的郎木寺曲哈而登,流經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四川省若爾蓋縣、甘肅省甘南州的迭部縣、舟曲縣、隴南市的宕昌縣、武都區、文縣,在四川廣元市境內匯入嘉陵江。其主要支流白龍江,則是我國農牧界線即劃分農區和牧區的地理界線的一部分。具有相當的重要性。
關于嘉陵江的一個重要的曾經長期懸而不決的問題,就是嘉陵江的源流問題。在目前正式出版的地圖上,發源于陜西省寶雞市鳳縣代王山東峪溝的“東源”都被認為是嘉陵江正源。如下圖所示:
但是,這個結論,一直以來都存在較大爭議。爭議的焦點在于:陜西省寶雞市鳳縣代王山東峪溝的嘉陵江“東源”,其上游流程約210公里,年徑流量46.4億立方米;發源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與四川若爾蓋縣交界處的郎木寺曲而哈登的“西源”白龍江,其上游流程約450公里,年徑流量約87億立方米。
可見,從衡量河流大小的兩個標準來看,無論是流程,還是徑流量,“西源”白龍江都遠遠大于“東源”。特別是,根據河流溯源問題中的一個通行原則——“河源惟長”原則,現在以“東源”為嘉陵江正源,的確容易引起一些爭議。
下面,我們主要從歷史淵源的角度梳理一下這個問題,從而揭示目前水利界和地理界以“東源”為嘉陵江正源的歷史淵源、專業理由及其現實合理性。
從歷史上看,嘉陵江最早見于《尚書·禹貢》,稱“潛水”:
“荊及衡陽惟荊州。江、漢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潛既道,云土、夢作乂……浮于江、沱、潛、漢,逾于洛,至于南河……西傾因桓是來,浮于潛,逾于沔,入于渭,亂于河。”
從以上記載來綜合考量,正如郭沫若在《中國史稿(第一冊)》中指出的,“潛水”即今嘉陵江,古稱嘉陵水。酈道元《水經·江水》注:
西漢水南入嘉陵道,而為嘉陵水。是古之嘉陵水,本西漢水也,九域志以故道水為嘉陵江,或又指濁水為嘉陵江,蓋三水皆嘉陵江上游,故得通稱,然唯西漢水為嘉陵江之正源也。
顯然,《水經注》對于嘉陵江(潛水)的河源的描述,是不夠清楚的,甚至在兩三條河流之間相互絞纏。而這正反映了在這一問題上存在的爭議,即西東兩源之爭。下面我們就分別對它們作一點分析,并且對于嘉陵江的東、西兩源頭作一點梳理。
嘉陵江的西源,涉及兩條河流。一為西漢水,亦即《尚書·禹貢》所說的
導嶓為漾,東流為漢。
《水經注》認為漾水發源于
隴西氐道縣嶓冢山。東至武都沮縣為漢水,又東南至葭萌縣與羌水合,又東南過巴郡閬中縣,又東南入江州縣東南入于江。
顯然,古人關于“漾水”的概念是相當混亂的。《水經》及酈道元注都以嘉陵江的支流西漢水為漾水,班固《漢書·地理志》則以西漢水的某支流為漾水。而在唐代以前,人們往往以漾水為嘉陵江正源。比如在唐李吉甫所撰《元和郡縣圖志·山南道》中,就認為西漢水和嘉陵水是一條河流的兩個名字:
西漢水,一名嘉陵水,經縣西,去縣一里。
此后多沿用此說,清代齊召南《水道提綱》說:
嘉陵江即西漢水,下流合白水江而益大。
但很顯然,這種命名,本身存在一種指稱上的混淆。這種混淆,其實是以西漢水及其注入的白龍江為正源,而又用了故道水的“嘉陵”之名。“嘉陵水”,即后來稱為“嘉陵江”的得名,是來自于“嘉陵谷”。北宋祝穆撰《方輿勝覽》以及王存主編《元豐九域志》中都說:
大散關西南有嘉陵谷,即嘉陵水所出,自是始有嘉陵江之名。
也見于《明史·地理志(中)》:
鳳府西北,元鳳州,洪武七年七月降為縣。南有武都山,北有嘉陵江,源出縣之嘉陵谷,下流至四川巴縣入于大江。又東有大散水,亦注于嘉陵江。
而所謂“故道水”就是“嘉陵水”的別名,宋代以后以稱為“故道水”,由于發源于大散嶺,所以也叫“大散水”。而《明史·地理志(中)》所謂“東有大散水”則屬于誤解。這條河流是鳳州即今陜西省寶雞市鳳縣的主要河流。清光緒修《鳳縣志》記載:
故道河,即縣河,一名大散河。源出大散嶺。經縣境之黃牛鋪有三岔溝流入;至城東,安河流入;至方石鋪,小峪河流入;至兩當之單河鋪,野羊、東溝等河并流入;西南經徽縣之大魚關,可通舟楫;至兩河口,入白水江;經略陽城下,出川境為嘉陵江。
這顯然就是認為,嘉陵江發源自秦嶺南麓寶雞市大散關。當代易瑜、易哲文撰《嘉陵江源流在何處》(《人民長江》,第32卷,第4期,2001年4月)也是這個觀點。所謂“嘉陵谷”,即鳳州代王山東峪溝,今屬寶雞市鳳縣,1995年8月6日設立了陜西嘉陵江源國家森林公園。作為嘉陵江源頭,鳳州代王山東峪溝和寶雞大散關其實就是同一個地方,從秦嶺南北兩坡的不同的描述而已。所以,稱嘉陵江源自東峪溝,和稱嘉陵江源自大散關,這兩種說法并無實質性區別,也就沒有太大爭議。1957年黃盛璋先生在此做田野調查之后撰寫了《川陜交通的歷史發展》(《地理學報》,1957年第4期),文中涉及到嘉陵江的源流問題,他認為:
南坡最長的河流就是嘉陵江,嘉陵江有一支上源發源于大散嶺,在大散嶺的北面有一條捍水 (今名塔河)流入渭河。秦嶺在寶雞附近的地勢好象有所中斷,古人以為“秦嶺終于大散,又西則隴首特起”,不再叫作秦嶺而叫隴山,從寶雞到鳳縣秦嶺跟隴山之間形成一條隘道,我們叫做寶鳳隘道,位于大散嶺的大散關正是掌握這條通道的樞紐。嘉陵江一方面既切穿大巴山,在廣元、昭化一帶給四川盆地打開了一個缺口,另一方面在它的北端又有很有利的地形條件,因此古代關中入川的道路,最早的應該就是這一條。《水經注》記捍水出周道谷在故道縣南,而西周銅器之散氏盤中亦有周道,據王國維考訂,周散國即在散關一帶,周道即《水經注》周道谷之周道,可見這條道路非常古老,所以漢初稱這條道路的北段為故道,。故道水與故道縣也都因故道而得名,故道水就是今鳳縣境內的嘉陵江上源河段。而“故道”有時也叫做“嘉陵道”。
黃盛璋先生所提到的重要通道,正沿嘉陵江邊蜿蜒而下的故道,如上所說,古稱周道谷、嘉陵谷,今名嘉陵道或寶鳳隘道。西周時稱周道,后來秦人知道有蜀國之后也稱蜀道。
和道路的不同名稱類似并且相互也有影響,所以,嘉陵江的不同河段也有不同的名稱。加之人們對于嘉陵江的源流,也就是干流和支流之間的的關系存在較大爭議,所以其名稱歷來亦多有夾纏不清之處。如何術林在《嘉陵江名稱考》中所說:
嘉陵江作為長江上游的重要支流,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名稱。這些名稱是當時、當地的人對其的稱呼,從這些名稱中,筆者粗略總結了這條河流命名的一些規律:一是江名隨地名的變化而變化;二是以支流的名稱來命名干流的名稱。江名隨地名的變化而變化,從表面上看是當地人或外地人便于記憶的習慣,實質上是當地人對養育他們這條母親河的尊稱。以支流名稱來命名干流,反映出當時人們對地理知識的缺乏和習慣思維的延伸。這樣的命名規律其實并不單單體現在嘉陵江上,在我國的其它江河上也有此規律可尋。如長江,從源頭到當曲段稱沱沱河,從當曲以后流到玉樹的巴塘河口稱為通天河,從巴塘河口以下至四川宜賓間稱為金沙江,宜賓市以下始稱長江,流到江蘇省揚州市以下段又舊稱揚子江。
1941年,中央大學李旭旦教授、赫景盛教授和浙江大學任美鍔教授等4人,于 7月至9月間組成西北科考團進行考察。考察結束后,李旭旦作《白龍江中游人生觀察》和《西北科學考察紀略》兩文,其中的重要結論有兩條,一是我國南北地理分界的西端應以白龍江中游為界,二是白龍江應為嘉陵江主源。《白龍江中游人生觀察》于民國三十年(1941年)發表于《地理學報》(第八卷)上,科考團認為:
西支白龍江,源遠流長,發源于川甘青三省交界處,西傾山與岷山間之郎木寺附近,沿甘省西南隅向東南流,經西固、武都、碧口以入川境,水道直線距離長約六百公里,較昭化重慶間之嘉陵江主流之直線距離(約五百五十公里)為尤長(英國泰晤士河全長僅三百五十公里)。故實際言之,白龍江應為嘉陵江之主流,而非支流。
這是現代最早發表的有關嘉陵江兩源之爭問題并為西源“正名”的學術論文。
2001年,嘉陵江新源科考啟動,作為結論,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上游水文水資源勘測局依據近代勘測和水文實測資料分析計算結果,按照當代地理學對確定河流正源的通常原則,對以鳳縣東峪溝為嘉陵江正源的認定提出質疑,認為以嘉陵江支流白龍江(即齊召南《水道提綱》中所謂“白水江”)作為嘉陵江正源更為合理,嘉陵江的全河長度亦應由原來的1,120km改正為1,280km。
這一“正名”,經過兩次科學考察,主要基于自然地理和水文學原則,特別是“河源惟長”的一般原則,當然很是有道理的。但是,偏偏就在嘉陵江源頭問題上出現了例外。這一“正名”,似乎并未得到地理和水利兩個領域廣泛而正式的認可。特別是,嘉陵江之所以叫做“嘉陵江”,就是因為流經陜西省寶雞市鳳縣嘉陵谷而得名。倘若流經“嘉陵谷”的江不叫“嘉陵江”,顯然有些名不正言不順之嫌,雖然,無論從流程、流域面積和徑流量方面對比,都是白龍江占優。
為了解決自古以來懸而未決的嘉陵江(以及漢江)源頭問題,2011年10月22日,由長江水利委員會普查辦公室在西安主持召開了漢江及嘉陵江河源考證座談會,會議在聽取了省普查辦河湖組、漢中市水利局、寶雞市水利局關于兩江河源考證工作情況介紹,然后進行了座談討論。最終,會議形成了《漢江、嘉陵江河源考證座談會紀要》,《紀要》認為:
“會議同意陜西省普查辦在河湖基本情況普查中,按照漢江河源為陜西省寧強縣大安鎮的漢王山(嶓冢山),嘉陵江河源為陜西省鳳縣秦嶺代王山填報有關資料。會議充分肯定了省、市水利普查河湖組為確定漢江、嘉陵江河源做了大量資料翔實,論據考證充分的基礎工作。會議認為,漢江、嘉陵江河源的確認,應充分考慮歷史傳承約定俗成的原則,同時兼顧歷史與現實的銜接,以便準確量算河長、流域面積等河流天然特征值,真正達到對歷史、現實和未來負責的科學論證和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結論。”
這是迄今為止,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官方對此問題最近也是最為正式的一次表態。所以,今天我們看到正式出版發行的地圖仍以陜西省寶雞市鳳縣代王山東峪溝為嘉陵江正源,而不是以發源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與四川若爾蓋縣交界處的郎木寺曲哈爾登的白龍江為正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