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西南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首府景洪市大動龍鄉一個叫曼飛龍的傣家寨子后面,是一座平緩的小山岡,在很遠的地方人們就可看見,藍天綠樹襯托下,一座宏偉潔白的佛塔在那里放射著萬道銀光。這就是著名的曼飛龍白塔,當地傣家稱它為"塔諾",意思是竹筍塔,用來形容它宛如一群雨后破土而出的春筍。因為它通體潔白如雪,又稱"白塔”。
從曼飛龍寨邊跨過清幽的小河,便是200級的石階,石階左邊是一眼望不到頭的莽莽森林,右邊則是橫豎成行、蔥蔥郁郁的橡膠林,石階兩旁開滿紅紅黃黃的山花,嗡嗡的蜜蜂在忙著采蜜,鳥兒的歌聲成串響在四方。石階盡頭就是曼飛龍白塔群,它在如此美麗、充滿生機的大自然懷抱中,顯得格外端莊、靜穆、吉祥。
白塔是金剛寶座式,但它與中原及西藏的金剛寶座式塔不同。一般金剛寶座塔為供奉大乘佛教金剛界五部佛而通用五塔成組的形式,而傣族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這是一種世俗化的宗教,形式自由得多。曼飛龍白塔是一主八副九塔的樣式,遠望如同一座白色的塔林,分外雄偉壯觀。
白塔的結構是在一個基本圓形的須彌座上,同時建9座塔,宛如多瓣梅花形。塔座高3·9米,直徑14.25米。座臺4級,逐漸收分,底層八方各向外延伸為一方形佛拿座。拿座上砌成縱向兩面坡的殿宇,并開有券門佛拿,每靠供奉一尊石雕佛像,拿壁上浮雕眾多的小型佛像,形成眾佛一凳、諸天齊聚的圖景。佛拿正脊還裝有陶塑孔雀在凌空飛翔,券門沿面有花草云紋裝飾,并有兩條大龍雕塑。這些雕繪色彩艷麗,金碧輝煌,可謂集傣族民間工藝之大成。
群塔中的主塔高標于眾塔之上,好像一首交響樂中的主旋律,主塔輝映著8塔,形成一唱九回的節奏,十分賞心悅目。主塔高12.03米,有一圓座,座上塔身為3 層重疊的覆缽組合,自下而上逐漸收分,層層之間的銜接處,均有圓環狀仰蓮雕飾,塔身上部做成9道環狀相輪,上有喇叭形蓮瓣立體浮雕,其上承托著3段相連的葫蘆形寶瓶,上插金屬剎桿,桿上裝有4只擊風鋒,上下串連著5層華蓋,覆缽的圓、寶瓶的圓、塔座的圓和仰蓮的弧形,組合成渾圓柔媚的意象,把南傳上座部佛教包容、解脫、通達、渾成的佛旨和傣族善良、溫和、柔情、優美的性格襯托而出。
據說這座塔初建的時間是傣歷五六五年(公元1204年),距今已有797年了,它的設計、建筑、典禮等盛況,都在貝葉經上詳細記載著。1978年,此塔重修,四周的圍墻、人口處、鎮守圣地的一對蛟龍等,都得到了修復。曼飛龍白塔的蛟龍與內陸龍迎然不同,它并非腰細身長的蚌蛇形象,而是渾圓肥實,狀如虎豹,龍首高昂,四角直立,巨目奮睜,似哮似吼,極富人間異獸情調。此塔聲望極大,這一帶村寨的傣家人每年潑水節時,都要云集于此,在塔前舉行盛大的敬佛儀式,"千人圍繞著塔跳"依拉賀",相互潑水、追逐、祝福,歡慶傣歷年。
據有關文獻記載,曼飛龍白塔是3位印度高僧設計,由大勒龍買人枯巴南批等人主持建造。'建造的過程也是神秘的,傳說當年佛祖釋迦牟尼巡游西雙版納來到大勒龍,是時天空布滿祥云,森林里走出自象,成千上萬只綠孔雀飛滿壩子,為了慶賀這佛光普照的時刻,傣家決定建造曼飛龍白塔??墒撬ㄔ谀睦锖媚?人們因找不到合適的地點犯難。釋迦牟尼知道后,就用他的左腳在大青石上一踩,那里就留下一個深深的腳印,人們于是知道該在這兒建塔了。在腳印前還有一眼井泉,傳說釋迦牟尼講經的時辰也是一個炎熱的盛夏之午,佛祖講得口干舌燥,就派7個小伙子到寨子里挑水,小伙子們太賣力,一下子把33口井都挑干了,釋迦尼大顯佛法,舉手用禪杖就地一戳,戳出一個3尺深的洞,洞里流出甘甜清涼的泉水,這井泉成為僧人飲用的圣潔之水,直到今天還保留在那兒。
傳說中釋迦牟尼佛腳印
慕于曼飛龍白塔的盛名,許多東南亞的僧人每年要長途跋涉到此朝拜,來時他們總要向佛祖腳印里丟幾個銀幣,去時每人要帶走一葫蘆井泉的水,因為那是佛祖的恩賜,會給他們帶來幸福吉祥。這自然只是美麗的傳說,因為釋迦牟尼生活的時代遠在建塔時代之前千年,但它表現了傣家人對佛祖的景仰和對美好生活的祈愿。
曼飛龍白塔現已列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