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的遺存并不多,最容易見到是剔花黑瓷和文字,造像、金銀器、玉器都很少,木建筑沒有留下,再有便是十幾座墓葬和幾座塔。
西夏的藝術(shù)風格和金的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有圓潤夯實之感,西夏的更樸素,更講求色彩,這只是自己的感覺罷了,實在全然的廢話,時代命運如此相近的鄰國不這樣才奇怪。
西夏被蒙古人滅國后,那里就叫寧夏了,現(xiàn)在是枸杞國咯。除了名字,蒙古人還改變了這里的民族構(gòu)成,但是西夏的文字到明代還有使用;照片里面明代興建的佛塔與拜寺口雙塔的形制十分接近;銀川出土的一批銅造像,在斷代上有不同的觀點,初看和明代中原的造像十分接近,細看,它們反映的精神內(nèi)容不似明代。
大夏雖然已經(jīng)無存,它的文化和藝術(shù)還影響著我們,這是它的迷人之處吧。
拜寺口雙塔的資料網(wǎng)上很多,按宋遼之塔的標準,它們不高,也不先進,僅僅是空心的磚塔,當時物料和工藝技術(shù)支撐不了宋遼那些龐大繁復的塔的建筑吧。它們之后,附近的明清古塔不管外觀如何變化,都是這樣的形制。
賀蘭山麓的威嚴浩淼,我無力描述,雙塔聳立其間,已經(jīng)是不可單用美形容的了。千年前的古人會作何想?我只覺一切的狂妄、驕傲、計度無存,只需要風兒憐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