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gǔ)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后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
【青花瓷年代表】
1.早期青花:唐青花瓷、宋青花瓷、元青花瓷。
2.明青花瓷:洪武青花瓷、永樂青花瓷、宣德青花、正統青花、景泰青花、天順青花、成化青花、弘治青花、正德青花、嘉靖青花、隆慶青花、萬歷青花、天啟青花、崇禎青花。
3.清青花瓷:順治青花、康熙青花、雍正青花、乾隆青花、嘉慶青花、道光青花、咸豐青花、同治青花、光緒青花、宣統青花。
(一)【唐青花】中國青花瓷最早出現在唐代,唐代的鞏縣窯就開始使用含有鈷的藍釉彩來裝飾陶瓷器,但是唐代青花瓷的制作還不成熟,而且隨著鞏縣窯的衰落還一度中斷。中國的青花瓷在唐宋開始萌芽,到了元代后期,由于國際上對青花瓷的大量需求,并且得到了來自于波斯的優良青花料蘇麻離青,中國的青花瓷器才開始成熟并被規模生產出來。
1.【唐青花曲棍球圖塔形罐】高40厘米。鄭州出土。
由蓋、罐、底座三部分組成,白瓷胎。器蓋呈塔剎狀,剎座為一覆碟剎身。一罐身飾“童子打曲棍球”、牡丹圖案。罐身所繪“曲棍球”圖案引人注目,圖案中的人物叉腿而立,右腿微曲,左手揚彎形球桿,左側有一圓球,形象生動。
2.【唐白瓷邢窯青花膽瓶】 高15厘米。 3.【唐青花罐】盤口。短頸。溜肩。圈足。頸、足露胎。 4.【唐青花魚草紋瓶】小口。短頸。溜肩。鼓腹,下漸收。 6.【唐青花小水注】盤口。短頸。直流。環耳。圈足。 7.【唐青花草葉人物紋折沿盤】盤中間繪“封神演義”人物故事。盤邊飾草葉紋。 8.【唐青花短流壺】唇口。頸下有弦紋。鼓腹。圈足。 10.【唐青花荷葉紋碗】敞口,稍外撇。深腹。圈足。 12.【唐青花螭耳壺】平口,內斂。短頸。斜肩。曲流。螭耳。弧腹,下收。淺圈足。 13.【唐青花四系水注】平口。短頸。肩上四系。弧腹。圈足??凇⑾?、足露胎。
14.【唐青花纏龍罐】 20.【唐青花?!?/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