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華夏文明發源地之一,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國務院首批歷史文化名城,隋唐大運河中心城市,是中國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較多的千年帝都。洛陽是河南省第二大城市,華中區域性中心城市,中原經濟區副中心城市,黃河沿岸中心城市,中國最佳休閑城市,是一座無愧于國色天香之美譽的牡丹花都。洛陽也是中國的老工業基地之一。洛陽牡丹紅滿天,龍門石窟揚天下,在這里,你總能收獲到一種時光沉淀下來的沉靜與安詳。
別名:牡丹花都,十三朝古都。
著名景點: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廟,白云山,龍潭峽,雞冠洞,重渡溝
轄縣歷史名鎮:關林鎮 龍門鎮 會盟鎮 平樂鎮
魅力歷史村莊:臺蔭村 鐵謝村 杜康村 白馬寺村
古都概述
洛陽有著數千年文明史、建城史和建都史,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于此。
從夏朝開始先后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定都,有105位帝王在洛陽指點江山。洛陽是我國歷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神州大地之首都)的城市。是我國建都時間最早,時間最長的城市之一。
洛陽歷史曾用名或別名,斟鄩、西毫、洛邑、洛師、成周、王城、雒陽、中京、伊洛、河洛、河南、洛州、三川。 洛陽,立河洛之間,居天下之中,既稟中原大地敦厚磅礴之氣,也具南國水鄉嫵媚風流之質。開天辟地之后,三皇五帝以來,洛陽以其天地造化之大美,成為天人共羨之神都。洛陽代表最早的中國,也是最本色的中國、最淵深的中國。
洛陽城,北據邙山,南望伊闕,洛水貫其中,東據虎牢關,西控函谷關,四周群山環繞、雄關林立,因而有“八關都邑”、“山河拱戴,形勢甲于天下”之稱;而且雄踞“天下之中”,“東壓江淮,西挾關隴,北通幽燕,南系荊襄”,人稱“八方輻輳”、“九州腹地”、“十省通衢”。所以歷朝歷代均為諸侯群雄逐鹿中原的皇者必爭之地,成為歷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流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堯、舜、禹等大多仙居住于此。同時,洛陽也是中國300多年文明的帝都王城,華夏,中華,中土,中原,中州等稱謂均源自于古老的洛陽城和河洛文明。1960年在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的上層發現一處規模宏大的宮殿基址。
洛陽共經歷十三個建都朝代,累計建都史達千余年。洛陽在歷史上曾長期作為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存在,東漢光武中興、明章之治、西晉太康之治、北魏孝文改制、武周遺風在這里上演,歷代帝王貴胄、文人騷客等均對洛陽的都城地位有著極高評價。周公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焉”;漢高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見洛陽”;班固曰“光漢京于諸夏,總八方而為之極”;北魏孝文帝曰“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唐太宗曰“崤函稱地險,襟帶壯兩京”;唐玄宗曰“三秦九洛,咸曰帝京”;韋應物說“雄都定鼎地,勢據萬國尊”;宋太祖曰“吾欲遷洛,以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司馬光曰“欲知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洛陽是中華文化的讀本和華夏文化從萌芽、成長走向繁榮、壯大的中心和象征。據考證,中國佛教首傳于洛陽白馬寺。以洛陽學子讀書音確定的中原雅音是古代河南的標準話。洛陽是中華姓氏主根、閩南、客家之根。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從此,湯、武定九鼎于河洛,周公“制禮作樂”,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洛陽歷代科學泰斗、學術流派、鴻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冊,燦若繁星。中國傳統文化儒、佛、道的產生和發展與洛陽密切相關,中國四大發明與洛陽息息相聯。伏羲,作為人文始祖,發現了“河圖”與“洛書”,發明了“八”,成為中華民族的瑰寶,老子著有《道德經》,蘇秦佩六國相印,縱橫游說于六國之間,才子賈誼博懷濟世文章,班超出使西域,班固修《漢書》,許慎著《說文解字》,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鑒》,張衡發明渾天儀、地動儀,蔡倫發明造紙術,虞初的《周說》,陳壽的《三國志》,歐陽修的《新唐書》、《新五代史》等,無一不是在洛陽這塊沃土上完成的。程頤、程顥兄弟開創宋代理學,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等云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洛陽才子”,“漢魏文章半洛陽”。張衡發明地動儀,蔡倫造紙,馬鈞發明翻車……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頭,構成了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東洛陽西羅馬
洛陽是和羅馬并稱的世界兩大古都,有著東洛陽西羅馬之說。羅馬帝國時期正是我國的東漢時期,東漢首都洛陽。當時洛陽和羅馬同是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兩個首都。東漢皇帝派大臣班超出使西域,打通了荒廢已久的絲綢之路,首次將絲綢之路延伸打通到了歐洲延伸到了羅馬。而羅馬亦派使臣順著絲綢之路歷史上首次來到了中國,并在東漢京師洛陽覲見了大漢皇帝。洛陽因此成為了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這也是我國歷史上首次和羅馬交往,所以一直有“東洛陽西羅馬”的說法。
絲綢之路起點
東漢時,漢明帝派遣使臣班超出使西域,打通了荒廢已久的絲綢之路,且首次將絲綢之路延伸打通到了歐洲,到了當時的羅馬帝國。這是現在完整的絲綢之路的路線,即從東漢時洛陽出發,最西端到達當時的歐洲羅馬帝國。羅馬帝國也首次派遣使臣順著班超打通的絲綢之路來到東漢,在京師洛陽覲見了大漢皇帝。這是歷史上羅馬和中國的首次交往。加上羅馬帝國的時期和我國的東漢時期剛好在時間上的吻合:東漢(25—220)與西羅馬帝國(前30—476),所以一直以來都有東洛陽西羅馬之說,這是歷史上分別代表東西方的兩大帝國首都。而絲綢之路首次將羅馬帝國和中國連結在了一起。 東漢之后,魏晉及隋唐時期,洛陽都是東西方絲綢之路貿易的起點,這個跨度之大,時間之久,意義之大,無與倫比!國學大師、已逝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說:“我不止一次的說,絲綢之路應以洛陽為起點。這是個不刊之論。”
對日本重大影響
日本京都是仿照唐朝時的東西兩京洛陽和長安而建,分為左右兩大片區,一片叫做長安,一片叫做洛陽,后來由于長安片區一蹶不振,而洛陽片區繁榮似錦,所以后來整個京都都叫洛陽。現在京都有幾大區,分別為:洛中、洛東、洛北、洛西等。學校、醫院、會社、企業等機構都多以洛陽為前綴。古時候去京都,都叫做上洛或進洛等。這是我國古都對日本產生影響的體現和結果,也是我國對外國城市命名產生的重大影響!
洛陽市花---牡丹花
洛陽牡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天下名園重洛陽”,“洛陽牡丹甲天下”,“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牡丹是我國傳統名花,花蕾碩大,色澤艷麗,國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貴吉祥、繁榮昌盛的寓意,代表著中華民族泱泱大國之風范,。
牡丹從隋代落戶洛陽西苑后,地脈適宜,開得繽紛美麗、艷冠天下。
唐代洛陽是陪都,武則天當皇帝時就在洛陽登基,并在洛陽主持政務。“自唐武則天后,洛陽牡丹始盛。” (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從武則天時期到開元年間(公元690年至公元741年),還有唐貞元、元和年間(公元785年至公元820年),是中國牡丹史上一個黃金時代,奠定了中國牡丹發展和牡丹文化興盛的堅實基礎。
十三朝古都
洛陽,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后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晉“十三個”正統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都城。
十五朝古都
“十三朝”古都是官方沿用的說法,但根據史書記載和考古發現,加上西漢、武周兩個朝代的都城,總共十五個正統(《二十五史》)朝代,這是目前學者普遍認可和接受的事實。
十七朝古都
在“十五朝古都”基礎之上加上戰國韓、民國兩個朝代。
二十二個朝代
歷史沿革
以洛陽城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為“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洛陽城一直是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西周時期,周成王時周公營雒邑,此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東都,直屬于周天子。東周時期,雒邑為首都,其余大體和西周時期相同。戰國時期,雒邑改稱雒陽。 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陽,轄今三門峽市(除靈寶外)、洛陽市(欒川西部除外)、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原陽縣。
西漢時期,此地區東部為東都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屬弘農郡。從這一時期開始,“河南”正式成為行政區劃中的一個地理名詞,直到清朝。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此時的河南郡,轄今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西部屬弘農郡的有今天的三門峽市全部、宜陽縣、新安縣、洛寧縣、嵩縣、欒川縣已經現在南陽市和陜西省的部分地區。 東漢時期,河洛地區的建制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為河南尹,轄區不變。
三國時期,屬曹魏。雒陽改稱洛陽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襲東漢。河南尹有所擴大,此時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縣。跟兩漢時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縣。 西晉時期,大體仍然沿襲兩漢舊制。不同之處在于,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時東部析置滎陽郡,包含今天的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市、新密市、原陽縣。同時河南尹向西有所擴展,包含了新安縣和宜陽縣東部。此時,河南郡包含的地區有偃師、孟津、鞏義、登封、汝州、伊川、汝陽、禹州、嵩縣、新安。
東晉十六國時期,天下大亂,行政區劃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區仍為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沒有變化。北魏統一北方后,遷都洛陽,又改河南郡為河南尹。另置澠池郡,其他各郡無變化。但新設了很多縣。 隋朝統一天下,復改河南尹為河南郡,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轄今偃師、孟津、鞏義、登封、伊川、嵩縣、宜陽、新安、澠池、陜縣等地。汝州、汝陽該屬襄城郡,郡治從襄城遷到汝州。
唐朝期間,洛陽成為“東方首都”,人口達到了一百萬,僅次于世界上最大城市長安。在短暫的五代期間,洛陽是晚唐的首都。洛陽在之后的朝代中再也沒有成為首都。
唐朝區劃變化很大。河南郡改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陽為中心。轄區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擴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寧縣、濟源市、溫縣、孟州市。
五代十國又是天下大亂,增設陜州、孟州(很可能是唐朝中后期設置的),所以河南府的轄區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圍。北宋時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陽為中心,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伊川、新安、宜陽、洛寧、嵩縣 南宋時期金國河南府轄區有所縮小,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新安、宜陽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區 元朝設河南江北行省,從此以后,“河南”所指代的范圍不再限于河洛地區。不過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級行政區。此時的河南府路向西擴展,收納了靈寶、陜縣、洛寧,其他轄區不變。 明朝河南府進一步擴大,又增加了盧氏、欒川、嵩縣、伊川大部;清朝從河南府析置陜州,包括今天的陜縣、靈寶、盧氏,以及欒川部分地區。
1912年,民國建立,廢河南府,設河洛道,道尹公署駐洛陽,轄洛陽、偃師等19縣。
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于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
1932年,日軍進攻上海,國民黨政府定洛陽為行都,并一度遷洛辦公。
1938年6月,華北大部分地區淪陷,洛陽成為北方抗日前哨,國民政府第一戰區長官司令部駐洛陽。
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為河南省會。
1948年,洛陽解放,析洛陽縣城區置市。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
1949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
1954年,洛陽市升格為河南省直轄市。
石刻藝術
龍門石窟作為中國最著名的三大石刻藝術古跡之一,地處河南省洛陽市南郊約12公里處的伊河兩岸,并與山西云岡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以及甘肅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的四大石窟。龍門石窟從開始建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并在多個朝代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可說是損毀嚴重,但就算其所遺留的部分也足可體現出超絕的藝術水平以及曼妙的形態。為了加強對這里的保護,以及為后世留下這難得的寶貴遺產,龍門石窟于2000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龍門石窟最早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即公元493年的前后開始興建,后又經歷長達400余年的多個朝代大規模的營造,是歷代皇室貴族祈愿造像最為集中的地方,體現出了皇家的意志和行為。目前現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2680余品,佛塔70余座以及造像10萬余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極高藝術造詣的體現。
傳統建筑
河南白馬寺坐落在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區以東的一片古樹之中,有著“中國第一古剎”的美名。洛陽白馬寺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始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即公元年68年,距今已逾兩千余年,是佛教傳入中國以后所修建的第一座寺院,寺內至今仍留存有大量的元代夾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均十分珍貴。自洛陽白馬寺開始,中國的僧院便泛稱為寺,白馬寺也因此成為中國佛教的起源地。曾經有多位高僧,甚至是外國名僧均來此覽經求法,因此白馬寺被尊稱為“祖庭”以及“釋源”。歷史上白馬寺曾幾度興廢,又幾度重修,其中以武則天時期所興建的規模最為龐大。白馬寺是一座坐北朝南的長方形院落,主要建筑包括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盧閣、齊云塔等。
傳統曲藝
河洛大鼓最早發祥于清末民初時期,是以洛陽琴書為基礎而發展形成的,歷史上又曾被稱為“鼓碰弦”、“大鼓京腔”以及“洛陽大鼓”,直到1952年才正式命名為河洛大鼓。洛陽琴書舊時稱為“琴音”,是以我國傳統的七弦古琴作為伴唱樂器。后來在洛陽琴書唱腔的基礎上融合了鼓兒詞的曲調,并逐漸吸收了河南墜子和山東大鼓的演唱形式,進而形成了一種全新的大鼓書形式,一直傳唱至今。當地人把河洛大鼓稱為“說書”,現今在洛陽地區也常把“說書唱戲”聯在一起,其傳統的表演形式為:“主唱者左手打鋼板,右手敲擊平鼓,另有樂師以墜胡伴奏”,河洛大鼓通常以“愿書”的形式,在鄉村的庭院中進行表演。
成語典故
形成或起源于洛陽的成語典故有:洛陽才子、洛陽紙貴、數典忘祖、龍門點額、同心同德、窈窕淑女、一日三秋、定鼎中原、問鼎中原、眾志成城、紫氣東來、懸梁刺股、前倨后恭、債臺高筑、旗鼓相當、樂此不疲、樂不思蜀、糟糠之妻不下堂、挑肥揀瘦、得隴望蜀、車水馬龍、投筆從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煮豆燃萁、小時了了、尸居余氣、車載斗量、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勢如破竹、韓壽偷香、衛灌坐床、如坐針氈、擲果潘郎、洛陽紙貴、狗尾續貂、自慚形穢、分道揚鑣、請君入甕、一箭雙雕、桃李滿天下、司空見慣、程門立雪、國色天香、馬革裹尸、視死如歸、偃旗息戎、聞雞起舞、前倨后恭、王祥臥冰、樂不思蜀、禮崩樂壞。
洛陽的博物館
1、洛陽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重點推出史前、夏商、兩周、漢魏、隋唐等大型精品展);2、河南壁畫館;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原洛陽古墓博物館,全國最大此類博物館,有“園林博物館”之美譽);3、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全國唯一此類博物館);4、洛陽民俗博物館;5、洛陽匾額博物館;6、千唐志齋博物館(全國唯一此類博物館);7、偃師商城博物館;8、關林;9、洛陽周公廟博物館(原洛陽都城博物館);10、八路軍駐洛辦事處紀念館;11、洛陽博物館新館;12、定鼎門遺址博物館(全國唯一此類博物館);13、洛陽欒川地質博物館;14、東方紅農耕博物館;15、洛陽碑志拓片博物館;16、洛陽三彩藝術博物館;17、洛陽周氏銀器博物館;18、洛陽圍棋博物館;19、洛陽牡丹瓷博物館;20、洛陽河洛石博物館;21、洛陽驛站博物管;22、洛陽愛心書法博物館;23、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24、洛陽老子紀念館,25、洛陽保險文化博物館。
洛陽十大文化符號
河圖洛書;二里頭遺址;杜康;周公;白馬寺;關林;龍門石窟;牡丹;水席 ;“東方紅”拖拉機。
文化產品
洛陽澄泥硯:即新安虢州澄泥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洛陽牡丹石:牡丹石是不可再生的稀有資源,國際石材界公認為世界奇石,被列為世界珍稀品種。牡丹石產地世界唯一,中國·偃師·寇店·五龍村。
洛陽唐三彩:中國古代陶瓷藝術中的瑰寶,始于南北朝,盛于唐,洛陽為主要產地。唐代這種藝術珍品,大部在洛陽發掘出來,故有“洛陽唐三彩”之稱。經過歷代藝人們的研制,使“洛陽唐三彩”的工藝技巧和藝術水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目前,洛陽唐三彩的生產廠數十家,以洛陽市美陶公司生產的為最佳。外賓及國內游客來洛觀光時,無不帶回三彩制品作為紀念,國家領導人出國訪問時,多以“唐三彩”作為饋贈禮品,洛陽人也多用“唐三彩”作為重要禮品贈送親朋。唐三彩的造型主要是馬、駱駝、人物。
旅游觀光景觀
人文景觀
八關都邑;少林寺;中岳廟;嵩陽書院;白居易故居;白馬寺;白園;白云觀;北齊平等寺造像碑;藏梅寺;二程墓;都城博物館;杜甫墓;杜康仙莊;二里頭遺址;范仲淹墓;風穴寺;福昌閣;高龍中岳廟;古墓博物館;古唐寺;谷水;關林;觀音寺;廣化寺;漢魏故城;靈山寺;靈臺遺址;民俗博物館;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西晉辟雍碑;西沃石窟;西周鑄銅作坊遺址;千唐志齋;山陜會館;上清宮;升仙太子碑;石窟寺;王鐸書法館;呂祖庵;皇覺寺;玄奘故里;賓陽洞;大萬伍佛洞;奉先寺;古陽洞;看經寺;蓮花洞;龍門二十品;潛溪寺;萬佛洞;藥方洞;伊闕佛龕之碑;龍門石窟;龍馬負圖寺;王鐸故居;西游宮;玄奘紀念館;漢光武帝陵;八路軍駐洛辦事處;洛陽博物館;恭陵;邙山陵墓群;偃師商城博物館;香山寺;顏真卿墓。
自然景觀
白云山;中岳嵩山;抱犢寨;瀍河;花果山;雞冠洞;澗河;金谷春晴;老君山;龍門山色;洛河;洛浦秋風;邙山;邙山晚眺;水泉石;平泉朝游;青要山窟;天津曉月;萬安山;王城公園;伊河;伊闕山;周山;龍峪灣國家森林公園;黃河小浪底;孟津黃河濕地;耀店寨;伏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黃河灘自然保護區;萬山湖風景區;重渡溝自然風景區;鼎室山風景區;龍池曼國家自然保護區;養子溝風景區。
九大景觀
1、龍門山色
龍門古稱伊闕,隋唐以后始稱“龍門”。這里兩山夾峙,形若門闕,伊水流經其中,宛如一條長龍穿門而過。白居易曾說“洛陽西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因而“龍門山色”很早被譽為洛陽八大景之首。
2、關林祈福
關林為埋葬三國時蜀將關羽首級的地方,前為祠廟,后為墓冢,位于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南7公里的關林鎮。明萬歷年間始建廟、植松。清乾隆時又加以擴建,形成現今的規模。關林總面積約百畝左右,古柏蒼郁,殿宇堂皇,隆冢巨碑,氣象幽然,為洛陽市著名的古建筑及游覽勝地.千余年來,關公被視為忠義化身和道德的榜樣,受到廣大民眾的普遍敬仰。關林國際朝圣大典上,前來祈福的民眾甚多,以表達謁拜關帝的一瓣心香。
3、馬寺鐘聲
唐宋時代,因為佛教極盛,寺院殿堂巍峨,曾有僧眾千余名,僧人們每天早晚按時上殿誦經。每當月白風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時,殿內擊磬撞鐘誦佛,鐘聲悠揚飄蕩,遠聞數里,聽之心曠神怡。明代,寺內有口大鐵鐘,重約5000余斤,鐘聲特別洪亮。據傳這口鐘與洛陽東大街鐘樓上的一口鐘音律一致,可以共鳴。人們往往在聽到白馬寺鐘聲的同時,洛陽城鐘隨之共鳴,民間流傳著“東邊撞鐘西邊響,西邊撞鐘東邊鳴”的佳話。因此,白馬寺鐘聲被譽為洛陽八大景之一。
4、金谷春晴
金谷園是西晉石崇的別墅,遺址在今洛陽老城東北七里處的金谷洞內。石崇是有名的大富翁。他因與貴族大地主王愷爭富,修筑了金谷別墅,即稱“金谷園”。園隨地勢高低筑臺鑿池。園內清溪縈回,水聲潺潺。石崇因山形水勢,筑園建館,挖湖開塘,周圍幾十里內,樓榭亭閣,高下錯落,金谷水縈繞穿流其間,鳥鳴幽村,魚躍荷塘。石崇用絹綢子針、銅鐵器等派人去南海群島換回珍珠、瑪瑙、琥珀、犀角、象牙等貴重物品,把園內的屋宇裝飾得金碧輝煌,宛如宮殿。金谷園的景色一直被人們傳誦。每當陽春三月,風和日暖的時候,桃花灼灼、柳絲裊裊,樓閣亭樹交輝掩映,蝴蝶蹁躚飛舞于花間;小鳥啁啾,對語枝頭。所以人們把“金谷春晴”譽為洛陽八大景之一。
5、邙山晚眺
邙山又名平逢山,太平山,郟山。它像一條長龍蜿蜒橫臥洛陽之北,東西橫旦數百里,海拔約250米,如同洛陽的天然屏障。俗話說“生在蘇杭,葬在北邙”,古人把氣勢雄偉、土質深厚的北邙當作死后長眠的風水寶地。清明時節和重九節,成群結隊的男女都要踏青登高遠望。城北翠云峰,唐宋時代古木森列,蒼翠如云,是人們登高游玩的勝地。每當夕陽西下,暮色茫茫,萬盞華燈初上,萬戶炊煙裊裊,站在峰頂觀看山下高大的城郭,雄偉的宮闕,寬廣的園囿,富麗堂皇的樓閣,十分壯觀。這就是洛陽八大景之一的“邙山晚眺”的寫照。
6、天津曉月
天津橋,在洛陽橋東100米處,建于隋煬帝大鄴元年(公元605年),隋末農民起義軍燒掉。唐代改建為石橋。其時,隋唐城周圍五十余里,人口百余萬。洛河自西向東穿城而過,天津橋橫跨其上,北與皇城的南門、端門相應,南與長達“七里一百三十步”“街寬百步”的定鼎門大街相接,為都城南北之通衢。每當凌晨時分,曉月還掛在天空,天津橋上的行旅就熙熙攘攘車馬如流,唐代詩人劉希夷“馬聲回合青云外,人影動搖綠波里”,真是寫景如畫。“天津曉月”歷來被稱為洛陽八大景之一,因此唐宋詩人有不少歌詠天津曉月的詩篇。可惜自宋以后,歷經五百余年戰火,天津橋被破壞。
7、洛浦秋風
洛河自隋唐直至北宋五百余年,經過治理,既有舟楫之便,又有風景之勝。桃李夾岸,楊柳成蔭,長橋臥波,一年四季風景如畫。特別是“金風消夏”、“半月橫秋”的時節,更是充滿詩情畫意。數千年來,洛濱景色不知使多少古今文人墨客流連忘返。
三國時,曹子建說他在河畔遇到一位神女,就借題發揮寫了一篇《洛神賦》。號稱初唐四杰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都曾徘徊洛濱,不忍離去。唐高宗時,上官儀循著河堤,緩轡詠詩,洛濱景色之佳,可以想見。
8、平泉朝游
洛陽城南30里龍門西邊的山腳下,有個梁家屯村。這里山巒環抱,林木掩映,泉水泛涌,清溪縈回,這就是唐武帝時宰相李德裕的別墅椘郊易之所在 。
9、銅駝暮雨
自然風光
洛陽目前共有景區168家,其中5A景區5家,3A級以上景區26家,是中國3A以上景區最多的城市。現有白云山國家森林公園、龍峪灣國家森林公園、花果山國家森林公園、天池山國家森林公園、神靈寨國家森林公園、郁山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牡丹園7家國家森林公園以及8家省級森林公園。
龍門石窟(國家首批5A景區)——世界文化遺產
中國著名的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陽南郊12公里處的伊河兩岸。經過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開鑿, 洛陽AAAAA景區自然風光
至今仍存有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3600余品,多在伊水西岸。數量之多位于中國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范。
少林寺(國家5A景區)——世界文化遺產
少林寺位于古都洛陽的東方屏障中岳嵩山的五乳峰下,是少林武術的發源地、中國漢傳佛教禪宗祖庭。由于其坐落嵩山的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叢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有少林寺院、塔林、達摩洞、初祖庵等景點,更擁有傳承千年的少林“禪、武、醫”文化。少林寺因少林功夫而名揚天下,號稱“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在唐朝時期就享有盛名,以禪宗和武術并稱于世。民國時期被軍閥石友三幾乎焚毀殆盡,后重整重修。現任方丈是釋永信。嵩山少林寺景區是國家旅游局首批5A級旅游景區,并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洛陽白云山風景區(國家5A景區)——中國最美的地方
位于洛陽嵩縣南部伏牛山腹地原始森林區,1992年被林業部批準為國家級森林公園,1998年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白云山2006年被《中國國家地理》評選為“中國最美的地方”之一,地處八百里伏牛山脈腹地,景區內層巒疊嶂、險峰林立。海拔2216米的中原第一峰玉皇頂,是中原地區日出云海的最佳觀賞點。
雞冠洞(國家5A景區)
欒川縣城西雞冠山內,屬喀斯特地貌,最早發現于清乾隆年間,是中原一大奇觀,早在八億年前就已形成的地質奇觀,原新華社社長題詞:“北國第一洞”。
老君山(國家5A景區)
世界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欒川縣城南3公里處,秦嶺余脈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海拔2200米,原名景室山、鼎室山。因西周朝“守藏室史”李耳到此歸隱修煉,并被道教尊為太上老君而被唐太宗易名為“老君山”,沿襲至今。
關林(國家4A景區)
關林是埋葬三國時期蜀將關羽首級的地方,也是一處宮殿式建筑群。此處古柏成林,隆冢豐碑,氣派巍巍。關羽被過去歷代王朝尊為“武圣”,是民間信仰者“忠、勇、仁、義、情”之楷模。
白馬寺(國家4A景區)
洛陽老城以東12公里處,創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難怪陳運和為此寫詩《白馬馱經》。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1961年,白馬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重渡溝(國家4A景區)
欒川境內,因東漢光武帝劉秀二渡伊水至此,擺脫王莽追殺并成就帝業而得御賜之名。神秘的歷史傳說加上重渡溝的景區三絕(水、竹、農家賓館),是重渡溝由鮮為人知名不見經傳而一舉唱紅北國,聲震華夏,是河南省目前最具活力的十大熱點景區之一。
龍峪灣國家森林公園(國家4A景區)
欒川境內,方圓百里,山勢雄偉、峰巒疊嶂、林海茫茫、古木參天。這里“龍”文化薈萃,自然景觀萬千,四季景色秀麗,奇峰異石林谷幽深。溪水、清潭、瀑布縱橫其間。是原始的、純天然的、無污染的生態旅游區,觀賞面積300余平方公里,已開發12個景區218景點,是河南省首家“全國文明森林公園”。
欒川抱犢寨景區(國家4A景區)
抱犢寨紅色旅游風景區.位于洛陽市西南部欒川縣三川鎮西7公里處,景區西邊界與三門峽市盧氏縣文峪鄉接壤,洛盧(328省道)公路由此經過。景區面積為12800畝.景區距鄭州市360公里,距洛陽市226公里,距欒川縣城(赤土店線)34公里。 抱犢寨紅色旅游風景區,地處豫西深山區,域內陸貌起伏跌宕,山峰林立,群峰環拱.層巒疊嶂,溝壑縱橫,奇石嶙峋,植被茂密、幽草青苔、云繞霧鎖。有華山之險,黃山之秀,泰山之雄,峨嵋之幽,更有天然古寨-抱犢寨,其雄險幽深,堪稱天下一絕。被譽為中國第一寨。
養子溝(國家4A景區)
欒川境內,地處伏牛山主峰老君山懷抱,距縣城7公里,境內南北長13公里。據傳唐貞觀末年巾幗名將樊梨花不甘丈夫薛丁山三次休辱之苦,跋山涉水尋訪至此安營扎寨、養子教子,留下了許多歷史遺跡和傳說故事,后人為紀念英賢稱此地為養子溝,千年佳話,傳到今日。
伏牛山滑雪場(國家4A景區)
欒川縣伏牛山老界嶺北坡,最高海拔2200米,度假樂園海拔1800米,占地面積6平方公里,度假樂園主要由四季滑雪館、室外滑雪區、湖濱觀光區、高山觀光區和冰雪文化生態園區構成。滑雪場在中西部地區屬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雪道種類最齊全,娛樂項目最豐富,管理服務最完善,被譽為中原第一滑雪場。
天池山國家森林公園(國家4A景區)
位于嵩縣西北部,景區分水、石、林、人文四條旅游線路,整個景區山、石、水、林、花、草融為一體。雄、險、奇、秀、幽交相輝映。兩步一潭,三步一瀑,五步一景,看山花爛漫,聽泉水叮咚。
木札嶺原始生態旅游區(國家4A景區)
位于嵩縣東南部,是河南省首家原始生態旅游區,距洛陽120公里,311國道、臨木公路直達景區。景區東西毗鄰石人山、白云山兩大景區,有九龍河谷、原始森林、官帽峰、石林、石人老君峰五大景區組成。
龍潭大峽谷(國家4A景區)
位于洛陽市西北部群山之中,距洛陽市60公里,連霍高速40公里。它是由黛眉峽、龍潭峽、雙龍峽為主體構成的自然山水峽谷群,涉及面積145平方公里。是中國唯一由石英砂巖構成的峽谷群。谷勢兩壁高聳陡立,規模宏大,逶迤壯觀。是我國唯一由石英砂巖構成的峽谷群,在地質遺跡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神靈寨國家森林公園(4A景區)
位于洛陽西南90公里的洛寧縣熊平山北坡三官廟林場境內,在縣城東南26公里處。景區總面積5300多公頃,有2200多種植物,300多種動物。景區分神靈游園、神靈秀水、神靈名山,神靈古剎四個瀏覽區。
黃河小浪底風景區(國家4A景區)
地跨洛陽、三門峽、濟源三市,總面積1262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96平方公里),全長175公里。由小浪底大壩、荊紫山、八里峽、三門峽大壩四個片區、13個景區、113個景點組成。地跨黃河南北兩岸,南岸為崤山的東北余支,西接汾、渭盆地,東臨華北平原,北岸有太行山和王屋山。風景區融小浪底工程文化、山水文化和歷史文化為一體。
蟒莊村地形地貌
洛陽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及道教的起源地之一。體驗古都悠久歷史,瞻拜博大宗教文化,來洛陽旅游的寺院道觀主要有:洛陽寺院、少林寺、白馬寺、唐僧寺(玄奘故里)、廣化寺、靈山寺、觀音寺、石窟寺、皇覺寺、看經寺、香山寺、風穴寺、龍馬負圖寺、花山廟、古唐寺、藏梅寺、奉先寺、潛溪寺、大福先寺、洛陽道觀、關林廟、上清宮、白云觀、中岳廟、呂祖庵、神靈寨、高龍中岳廟、下清宮。
最佳旅游季節
秋季以及4月是游玩洛陽的最佳時間。洛陽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大風多,夏季炎熱多雨且集中,秋季晴和日照長。年均氣溫14.86℃。“九月九日登高日”,秋高氣爽,登山賞菊。4月氣候溫暖,可以欣賞無數牡丹爭芳斗艷的奇麗景象。
每年4月1日至5月10日的“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時,更是人頭攢動,滿城皆花。4月底-5月中“櫻桃節”,到“十里櫻桃溝”去,品美果,賞美景,至則忘返。洛陽獨樹櫻桃,味純甘美,漢、魏、晉、唐、宋,一直是朝廷貢品和佳果。 其他旅游節日:“河洛文化旅游節”、“黃河小浪底觀瀑節”、“中國洛陽關林國際朝圣大典”。
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
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原洛陽牡丹花會)是全國四大名會之一,至2012年洛陽牡丹花會成功舉辦30屆。洛陽牡丹花會已經成為全市人民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已經成為洛陽人民不可或缺的盛大節日,已經成為洛陽發展經濟的平臺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洛陽走向世界的橋梁和世界了解洛陽的名片。同時,業已成為企業展示實力、樹立形象、宣傳揚名的極佳平臺和舞臺。自2011年起,洛陽牡丹花會升格為國家級的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全國將有2個分會場(北京、上海)同時進行牡丹花會。從2012年。中國牡丹花文化節將在洛陽、上海、北京三(城)地同步舉行,682萬古都人民歡迎大家到洛陽觀光旅游。
洛陽美食
在洛陽一定要吃的是洛陽水席,水席推薦吃蓮湯肉片、牡丹燕菜、還有一個油炸的丸子。湯類的菜肴有豆腐湯、丸子湯和驢肉湯比較出名。
四掃尾:依次是“魚翅插花”、“金猴探海”、“開魷爭春”、“碧波傘丸”。
八大件:“八大件”分前五后三。前五為“快三樣”、“五柳魚”、“魚仁”、“雞丁”、“爆鶴脯”。 (后三為三道甜食)
“真不同”水席:真不同洛陽水席制作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我國唯一以整套宴席入選的國家級非遺項目。洛陽水席是洛陽一帶特有的傳統名吃。有兩個含義:一是全部熱菜皆有湯-湯湯水水;二是熱菜洛陽水席吃完一道,撤后再上一道,向流水一樣不斷地更新。洛陽水席的特點是有葷有素、選料廣泛、可簡可繁、味道多樣,酸、辣、甜、咸俱全,舒適可口。
四鎮桌:1、燕菜,現在洛陽地區的燕菜多起名為“牡丹燕菜”。因為1973年10月周恩來總理陪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游覽洛陽,洛陽市領導用水席招待。名廚用雞蛋精心制作了一朵牡丹花放在燕菜上。周總理看了非常高興,說:“洛陽牡丹甲天下,菜中也開牡丹花”。從此,燕菜便改稱“牡丹燕菜”。2、蔥扒虎頭鯉,鯉魚以孟津黃河所產的長須鯉魚為上品,裝盤作張口昂首上撲狀。現在,魚頭所向必是上座的尊者、長者,或貴朋,由坐在上座的人先動筷子,表示尊敬和禮貌。3、云罩腐乳肉,坐在下座的人先動筷子。相傳當年武則天所生四子皆令她不滿,唯獨對太平公主頗為賞心。后來太平嫁給薛紹為妻,送女兒出嫁時武氏以自己的乳汁涂于肉上叫女兒吃下,讓女兒莫忘了老娘的一片心。4、海米升百彩,就是海米燉白菜,叫“百彩”為圖一個吉利悅心。白菜有時素菜,實是為前面的兩道葷菜利口之用。
洛陽購物
洛陽的工藝品和土特產琳瑯滿目,購物場所比較多且集中,所以非常方便。著名的唐三彩,在洛陽已有百年的歷史。洛繡是洛陽傳統的工藝品,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還有牡丹、梅花玉、黃河鯉魚等。
洛陽櫻桃
洛陽櫻桃是洛陽的特產之一,以個大肉多、色澤紅潤而著稱。櫻桃樹自秦漢以來一直是皇宮御花園中常見的植物,花開時節景致極佳。在洛陽北邙櫻桃溝中有眾多的優異品種。
孟津梨
孟津梨是洛陽名產,栽培歷史千余年,自古即為貢品。因它味甜汁多,細脆無渣,形圓色紅,故又稱為“洛陽金桔”。清代時,孟津梨已有夏梨、伏梨、平梨、雪梨、五香梨、秋落白、馬蹄黃等7個品種。現在已增至30多個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