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名村(034)云南省會澤縣娜姑鎮白霧村
白霧村既是西漢時期司馬相如開辟的“西南夷道”上的重要驛站,又是明清時期的“萬里京運第一站”,京銅營運、通運利國是白霧古村的重大歷史淵源,整個村歷史格局完整,古建筑、民居、寺廟、會館等各類歷史古建保存完整,極具中國古鎮特色。
娜姑鎮位于曲靖市會澤縣西北部、金沙江東岸、以禮河西岸,地處川滇交界、兩省三縣一區結合部,禮河電廠廠部的駐扎地,東距會澤32千米。
娜姑古鎮始建于西漢建元六年,是鎮政府所在地,但真正的娜姑古鎮則是白霧村。白霧村位于娜姑壩子東南端,保護規劃面積0.53平方千米,歷史上很長時期都是娜姑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距縣城19千米,早在西漢時期就是軍、商往來的要道驛站,是古螳瑯縣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明朝中后期東川府(今會澤縣城)銅礦的大量開采,娜姑白霧作為各礦區后勤供給地和陸運京銅的起點干線,受到銅商文化強有力的推動,經濟、文化進入了繁榮昌盛的時期,逐漸成為會澤縣西部的商貿重鎮,并形成南銅北運的大站和明、清王朝鑄幣銅料的主供地,有“萬里京運第一站”的歷史美稱。
漢代銅都會澤的輝煌使明清時期的白霧村十分繁華,各省前來押運、采購銅的官員特使、商人等常駐于此,并建會館、祠堂、廟宇等10多座,商號150多家,留下了一批文化內涵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現絕大部分古建筑均集中于白霧街。白霧街長200多米,寬5-6米,在不到1000米長的街兩邊遍布了20多座明清風格的古建筑,除了壽佛寺、云峰寺、三元宮、萬壽宮、文廟、財神廟、太陽宮、祠堂、大戲臺、天主教堂等古建筑坐北向南排列外,保存完整的古老民居鱗次櫛比,組成規范的集鎮市容。建于明代晚期的壽佛寺(湖廣會館)占地1950平方米,用材粗大而古樸莊重。清代晚期的天主教堂占地1225平方米,土木結構,中西合璧而獨具特色。建于清嘉慶年間的文廟在眾多的古建筑中首屈一指,為三進院落,布局嚴謹,典雅別致,結構獨特,具有濃厚的清代中期建筑風格,東西閣樓互為依托,獨具匠心,天子臺襯托出大殿的莊嚴肅穆,其技藝精湛可謂巧奪天工。雖名為文廟,實際上聚孔子、關圣和文昌于一堂,所以也稱三圣宮。三圣宮自建成后娜姑即在宮內置辦公學,為其教育事業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勛,而娜姑民間文化團體“崇正學社”亦活動其中,現在這里是白霧村小學學堂。白霧村的典型民居有“陳氏住宅”,它是民國時期原白霧鎮民團團長陳炳的私宅,屬于“一顆印式四合五天井”建筑,建于1945年,占地1100多平方米,正面有最具當地民居建筑特點的“貓弓墻”,順高高的石階而上,兩進院,是典型“四合五天井”和“走馬轉角樓”建筑形式。
此外游客還可以參觀現保存完好的兩條銅運古道:一條是蒙姑坡銅運古道,位于娜姑鎮西25千米鹽水河大峽谷內,全長10千米,隨山勢盤旋而上,其中石匠房山澗橋頭一段古道開鑿在懸巖峭壁之上全為隧道;另一條是云峰銅運古道,位于娜姑鎮西北部,距縣城約30千米,該道開辟于明清以前,現僅存娜姑鎮大閘至云峰長350多米、寬僅2米的一段,用不規則紅沙塊石鋪成,上坡及彎道之處,均鋪砌成臺階,路面石塊上馬幫蹄痕累累,其歷史之久可見一斑。還有位于會澤縣城北60千米處的小江口,這里是金沙江、小江兩江流域交匯的地方,位于兩省四縣交界處,也是歷史上諸葛亮南征渡瀘(金沙江)的渡口遺址,以及清末太平天國石達開渡江的地方和紅軍長征渡金沙江的地方,是古時會澤銅和鑄幣運京的主要通道,以禮河發電廠梯級電站之一的四級電站就坐落于此。同時還可以游覽風光旖旎的以禮河,身臨這美麗如畫的青山碧水,呼吸清新爽心的新鮮空氣,常常令人流連忘返。
識會澤從白霧街開始
會澤是一座文化名城,素有“西有麗江,東有會澤”之稱。這里有一個叫“娜姑”的古鎮。在娜姑鎮前有一大塊平整如鏡的農田,它被周圍的大山嚴嚴實實地裹著,而山腳下是一圈白屋子。 娜姑鎮是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上有條著名的白霧街。在不到一公里長的街兩邊,遍布了二十多處古建筑(居然還有天主教堂)。當地人叫娜姑鎮作干溝,這里是紅軍長征時招募紅軍最多的地方。
白霧街還基本保持著比較原始和古樸的味道……
- 01 -
娜姑鎮之名,原為彝語“納姑”,“納”為黑,“姑”即原野或土地,意為“黑色的土地”或“黑色的壩子”。而真正的娜姑古鎮,就是壩子東南端安靜的白霧村。
白霧街,歷史上很長時期都是娜姑鎮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直至鎮機關于1976年遷到甘溝街時止。早在明代中后期,這里就已經形成影響頗大的集鎮規模,逐漸成為會澤縣西部的商貿重鎮。
白霧村主要街面為東西走向的一字街。由于銅商的影響,使它獲得了“萬里京運第一站”的歷史美稱,會澤的銅從這里源源不斷進入四川會東,是絡繹不絕的馬幫進出,給這個烏蒙山中的小壩子帶來繁榮。厚重的歷史積淀,物化成娜姑燦爛的人文景觀——一批文化內涵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娜姑鎮絕大部分古建筑均集中于白霧街上,整條街面較為平緩,寬不過五、六米,長也就兩百多米,除了壽佛寺、三元宮、張圣宮、萬壽宮、文廟、財神廟、太陽宮、祠堂、常平倉、養濟院、大戲臺、天主教堂等古建筑坐北向南排列外,其他如馬店、驛站、青樓、各類店鋪、典型民居鱗次櫛比,組成規范的集鎮市容。
- 02 -
白霧村保存完好的古老民居民宅達3000余戶。明清時期的白霧村十分繁華,各省前來押運、采購銅的官員特使、商人等常駐于此,并建起了會館、祠堂、廟宇等10余座,商號150余家。接待著本省同鄉,供奉著本省神祗,就連洋人也跑來修教堂、傳福音。如今這個村仍然保持著滇東北山區集鎮古老的淳樸風貌和獨特情趣,現保存有21處明清古建筑、12處古墓葬、數十塊碑刻、云峰古驛道、石匠房銅運古道。最具特色的是占地1590平方米的壽佛寺和占地1171.71平方米的陳氏民居。如今,這個村仍然保持著古老淳樸,山巒疊翠,古韻幽幽的風貌。
- 03 -
- 04 -
- 05 -
- 06 -
- 07 -
- 8 -
- 9 -
- 10 -
走白霧街上,你會有一種返濮歸真的感覺。這里寧靜,古樸,老百姓生活平靜安逸,與世無爭。 能看到一幅幅純真樸素的生活畫卷——忙農活的,曬太陽的,做飯的,縫紉的……村子里的房門都是敞開的,他們的一舉一動外人都看得見。有人說,這里還太窮了,太落后了。其實,這也未必不是一個好的生活狀態,他們雖然沒有見過太多的世面,沒有享受太多高科技帶來的繁華和快節奏,但他們活的真實、活的自然。從他們的神態和表情中,我們不難看出那種質樸和純凈,這也是我們當今社會缺乏的東西。
白霧村三圣宮和太陽宮
三圣宮,又稱文廟。建于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占地1991.4平方米,建筑面積1550.35平方米。山門臨街,沿中軸線依次建有照壁、門樓、小山門、牌坊、魁樓、大殿、東西配殿及東西廂房等,共三進三院大小七個天井。整個建筑群布局嚴謹,錯落有致,充分體現了清代中期的傳統建筑風格。文廟,本來是供奉孔子的地方,但這里卻不同,他們把文武集中在一起,大殿塑有孔圣、關圣、文昌雕像,文昌背后上方神龕內還塑有相傳制造漢字的蒼頡。故而稱“三圣宮”。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東川知府馮譽驄曾游文廟,登奎樓,吟詠抒情,題詩獨寄風雅。 太陽宮,又稱通海廟、通海會館。建于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占地1563平方米,是由山門、大殿、東西配殿及東西兩廂組成的四合大院。廟后即是古鎮城墻。大殿原供奉太陽、太陰與禹王塑像,東西配殿供奉伏羲氏、神農氏。太陽宮系滇中通海籍人建造,故稱“通海會館”。整個建設用材粗大,石雕精工,古樸莊重,大器輝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