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名村(057)江西省吉水縣金灘鎮燕坊村
燕坊:贛商精雕細刻的杰作 燕坊村保留下來的書舍。 號稱江南第一照壁。 處處可見精雕細刻。 燕坊村怪異的建筑風格。
必須得承認,走在燕坊古村,讓人有著與時空交錯的恍惚感,這個自南宋建村的古村,完整的明清建筑有一百多棟,至今生活著一百多戶人家七百多人口。由于靠近贛江水路,它見證了江右商幫在這條水道經年的輝煌與商人風范。現在,經商的巨賈們都回歸到歷史的深處,只有他們留下的雕梁畫棟——大夫第、州司馬、書舍、描金鍍銀的大床等,讓后代們觸摸當年的繁華,也感受“一門三進士,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的廬陵人文盛況。
所有的古村都是一個地方文化燦爛的見證,燕坊也不例外。當年,廬陵商人們像開放的花朵順著贛江水道四散而開,帶去的大米、夏布、瓷器、藥材、木竹、煙草、藍靛、煤炭、鎢砂、茶葉等為他們帶來了商名也帶來了財富,有錢了的燕坊商人肯定是不甘寂寞與平庸的,回鄉的他們在這贛水之濱的小山村安家立業,創建理想的居家之所。
也正是因為他們的走南闖北見識多廣,燕坊的建筑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在燕坊村目前存在的百余棟民居里,可分為單體建筑和組群建筑,單體建筑有大夫第、州司馬第等,組群建筑有“二十棟大院”、資政第、麟鳳院。而且,大部分古居內沒有設置天井,而是把天井推到外面,成為天井院形式。這種民居既不屬于北方合院式風格,也不是江南天井式類型,而是介于兩者之間的一個獨立體系。今天,這些建筑成了反映廬陵民居的建筑標本。
另外,為了聚財避邪氣,這里的每棟古建筑前都設有照壁,大得近乎華麗的則是位于王氏宗祠前的照壁,長達22米,高9米,被稱為“江南第一照壁”。
商而優則仕。燕坊商人們當然不會滿足于把玩手中的幾個錢財度日了事,抖落生意場上的風塵,他們開始為光宗耀祖而努力,古村里隨處可見的“大夫第”、“州司馬”、“資政第”、“麟鳳院”、書舍等,印證著他們捐官買爵的歷程。一些巨富之家,就免不了的要在建筑上透露出貴氣來:一年做房三年雕刻,走進不同的大宅,或能看見描著金線的門神在漆黑的大門上怒目而視;或看見大門上方兩側墻面尚未脫落的工筆圖畫里書生小姐們的大宅生活;或在紅石的門楣上雕刻著看戲的人群、唱戲的人群……
而門牌坊上的題字是燕坊的另一個文化特點,從“水木清華”到“字水瀠洄”、“建陽世家”、“雙峰第”,無不透露出燕坊商人的從商道德與處世守則。無論是規模宏大的建筑,還是建筑上的雕梁畫棟,我看到它們的時候都被光陰的大手抹平了它們本有的華麗,是灰塵,也是蛛絲,一層層覆蓋其上。使人恍然間又似乎回到了從前,先人們在某棟大屋里喑啞地唱歌,眼含熱淚走到了我們的面前。
走進村頭,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綠”,春天的古樟樹林從村頭綿延到村尾,古老的房子總是從這片綠意中跳出一角,像極了中國寫意畫。令人感動的還有隨處可見的菜園子,它們被石頭砌起的“籬笆”圍著,有艾菜開花了,黃色的花朵像向日葵明亮,嗡嗡飛動的蜜蜂攪動著微暖的空氣;涼茶果實吊在半截斷掉的墻上,放學歸來的小兒們呼啦啦地從村外沖向村莊……
嗯,這就是我想象中繁華充滿生機的前朝生活場景,在這里,只要細細地呆上幾天,注目每扇蒙塵的大門,每張尚未褪色的守宅門神畫,每幅門楣上的楹聯,每處衣袂飄飄的刻畫……我們就和消逝的光陰親密對了話,先祖們在老宅里沒有離去,我們在他們的注視下,再一次體味渺小的人類如何在時光的長河中固守自己的家園,不斷繁衍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