陂下古村,距吉安市青原區南50公里,距富田鎮政府西2公里,坐落于富田鎮富水河畔。陂下古名潭溪,自唐代開基以來,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古村現有胡、羅兩姓,400余戶,1800多人口,面積約1.5平方公里。2008年,富田鎮陂下古村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古村古色鮮明,景色宜人。村中有4個牌坊、36座祠堂、18口古井、24對千年的錫制架、封閉式巷道、“星聚堂”里的龍鳳樓閣、腰鼓、龍燈、王鞭以及精美的木雕、石雕。美麗的富水河繞村而過,陂下古村就掩映在濃濃的古樟之中。村中還有80棵500年以上的古樟,村東面一片翠浪翻滾的楓樟群,中間間雜著幾十畝的毛竹林,風景十分優美。
古村也是紅色革命圣地之一。這里是公略縣委和公略縣中心縣委所在地,“中共贛西南第一次代表大會”就在敦仁堂里召開;毛澤東、朱德、毛澤覃、張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里工作和戰斗過。
古村民俗文化豐富。有舞龍、腰鼓、采蓮船表演、喊船、放河燈等內容豐富的民俗文化活動,濃郁的地方傳統特色為全國所罕見。
為傳揚古村豐富的紅古文化,自2009年以來,已連續三年舉辦了古村旅游文化節。每年3月舉辦的旅游文化節,都吸引了成千上萬游客前來觀看,場面熱鬧非凡。
江西省吉安市富田鎮陂下村
陂下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富田鎮境內,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村之一,也是著名的革命圣地之一,被稱為“紅色古村”。毛澤東、朱德等都曾在這里工作和戰斗。
陂下村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到北宋末年,胡氏的先祖胡晃公來到這里肇基立業。胡氏是當地望族,胡晃為進士及第出身,官至宋王府參軍,曾經做過狄青軍事幕僚。
陂下村占地面積約1.5平方公里,村內現有居民400余戶,1800余人。村民大部分為胡姓,另外還有一部分為羅姓。
村莊在規劃的時候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農業社會的封閉性特點,村莊內以宗族為單位設立封閉的巷道,共同構成封閉的村落,形成“大封閉圈”內套“小封閉圈”的格局,具有防御作用。這種封閉式割據抵御土匪的侵擾以及太平天國軍隊的進攻,成功保存了村落的原始結構。
陂下村的建筑除民居之外,還有4個牌坊、36座祠堂、18口古井等,而尤以胡氏宗祠“敦仁堂”較為著名。敦仁堂始建于明萬歷年間,長98米,寬29米,分上中下三棟。
1930年2月,贛西南第一次黨代會在這里召開。大會推舉產生了贛西南支委,劉士奇任書記。后來在祠堂內開辦了紅軍學校,同年2月,毛澤東首次來到富田,并擔任紅軍學校校長,朱德任政委。
村內有一條180多年歷史的古街,古街上開設有“布匹染坊”、“糧食雜貨”、“醩坊”、“藥鋪”,樣樣俱全,說明村莊具有濃厚的商業氣息。
在村內保存至今的18口古井中,以“十八桌井”“南明井”最具特色,井水潔凈甘冽,爽口宜人。此外,村內生長有成片的樟樹,陂下村一直享有“樟樹之村”的美名。
陂下村內還經常舉行喊船活動。所謂“喊船”,就是民間“求神祭神”或“接神送神”的祭祀活動,祈求神靈保佑一方平安、風調雨順。
2008年,江西省吉安市富田鎮陂下村入選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錄。
江西省吉安市富田鎮陂下村
陂下古村
江西省吉安市富田鎮陂下村
陂下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富田鎮境內,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村之一,也是著名的革命圣地之一,被稱為“紅色古村”。毛澤東、朱德等都曾在這里工作和戰斗。
陂下村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到北宋末年,胡氏的先祖胡晃公來到這里肇基立業。胡氏是當地望族,胡晃為進士及第出身,官至宋王府參軍,曾經做過狄青軍事幕僚。
陂下村占地面積約1.5平方公里,村內現有居民400余戶,1800余人。村民大部分為胡姓,另外還有一部分為羅姓。
村莊在規劃的時候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農業社會的封閉性特點,村莊內以宗族為單位設立封閉的巷道,共同構成封閉的村落,形成“大封閉圈”內套“小封閉圈”的格局,具有防御作用。這種封閉式割據抵御土匪的侵擾以及太平天國軍隊的進攻,成功保存了村落的原始結構。
陂下村的建筑除民居之外,還有4個牌坊、36座祠堂、18口古井等,而尤以胡氏宗祠“敦仁堂”較為著名。敦仁堂始建于明萬歷年間,長98米,寬29米,分上中下三棟。
1930年2月,贛西南第一次黨代會在這里召開。大會推舉產生了贛西南支委,劉士奇任書記。后來在祠堂內開辦了紅軍學校,同年2月,毛澤東首次來到富田,并擔任紅軍學校校長,朱德任政委。
村內有一條180多年歷史的古街,古街上開設有“布匹染坊”、“糧食雜貨”、“醩坊”、“藥鋪”,樣樣俱全,說明村莊具有濃厚的商業氣息。
在村內保存至今的18口古井中,以“十八桌井”“南明井”最具特色,井水潔凈甘冽,爽口宜人。此外,村內生長有成片的樟樹,陂下村一直享有“樟樹之村”的美名。
陂下村內還經常舉行喊船活動。所謂“喊船”,就是民間“求神祭神”或“接神送神”的祭祀活動,祈求神靈保佑一方平安、風調雨順。
2008年,江西省吉安市富田鎮陂下村入選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