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名村(165)貴州省務川縣大坪鎮龍潭村
大坪鎮龍潭村,是仡佬族發源地,有“世界的仡佬”之稱,是全省20個少數民族文化村和全省首批公布的14個歷史文化名村之一,更是全國唯一的仡佬族文化保護建設村寨。 龍潭民族文化村 龍潭仡佬族文化村,是全國仡佬族文化保存較好的村寨,位于烏江主要支流洪渡河畔,建寨已有700多年。這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環境優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仡佬族占全村總人口的99%以上,為申姓仡佬族世居地。據專家考證,這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仡佬古寨”,有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積淀。 仡佬族是世界上最早攻取丹砂冶煉技術的民族,龍潭村寨仡佬族的祖先們早在商王太戌時期就開始了丹砂的冶煉。 龍潭村先分前寨、中寨、后寨、茶地四個自然組,據史籍記載,仡佬族的先民“濮人”,早在殷周時期,就在這塊土地開荒辟草,男子以燒煉丹砂為業,婦女則從事農耕和紡織,繁衍生息,創造了悠久燦爛的仡佬族文化。素有“黔北歷史看務川、務川歷史看大坪,仡佬族歷史看龍潭”之說。村寨三面環山,一面臨潭,寨內石板鋪路,石巷幽深、自然古樸、景色迷人。古寨建筑保存十分完好,房屋建筑大多為木構建和木裝修,木質的門、窗上都有雕飾各異的吉祥圖案,手法多采用鏤空雕刻,其構圖精美,想象奇特,雕工細膩。在龍潭村仡佬族民居的木質門窗上,遍飾造型各異的吉祥圖案,諸如福壽禧、耕讀漁樵、二龍搶寶、雙鳳朝陽、野鹿含芝、喜鵲鬧梅、吉祥牡丹、麒麟望日、歲寒三友、連年有余等等。眾多圖案,雕刻動物,或者植物,取其諧音,以為吉利。特別有趣的是,許多吉祥圖案,采用組合手法,造成特殊效果。如單看似游魚,組合為蝙蝠;單看似南瓜,組合成蓮花;單看似兩只桃,組合為兩尾魚,等等。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建筑年代在清咸同至民國年間。 申佑故居 龍潭古寨 古寨人家 寨內民居大多為傳統木構建,建成年代在明清-民國年間,以三合頭、石院墻、石寨墻、大朝門、小朝門、鏤空雕刻、瓦堆屋脊為主要建筑特色,充分體現了仡佬族傳統農耕文化的生活智慧和美好向往,院落多由石院墻、院門、房屋建筑構成,布局合理、緊湊。門窗飾以龍、鳳、麒麟、桃、石榴、花草、萬字格等吉祥圖案,其構圖精美,想象奇特,雕工細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所遺“貓眼”,匠心獨具,兼具裝飾和實用的功能,充分體現了仡佬族人高度的創造性。 寨內申祐祠,演繹了仡佬人“忠孝義”的人生追求,體現了仡佬人對中華文化核心價值的傳承和弘揚;茶驛站,丹砂古道的歷史遺留,見證了仡佬族人開放的情懷和先進的商品經濟意識;九天水榭,聚合了仡佬人六和天地、自然和諧的人生哲學;九天逥廊,彰顯了仡佬人對文化、歷史的敬畏。 龍潭村民族民間文化多姿多彩,主要有“神秘古樸、祈福納祥”的儺戲、“黔北民間雜技奇葩”的高臺舞獅、“古音流韻、演奏獨特”的吹打、“拋出歡樂、迎接祝福”的打篾雞蛋、“接風洗塵、四方團圓、八方醉酒”的三幺臺飲食文化、“禮數周全、古規古距”的仡佬族婚嫁等。每年清明的“祭天朝祖”大典,是寨子里最隆重的日子。這一天,全國各地的仡佬族同胞都會齊聚這里,吹起長長的牛角、跳起歡快的舞蹈,以最虔誠的心靈向仡佬族的祖先敬獻,以感恩上蒼的恩賜,緬懷祖先的功績。仡佬人相信:根在,樹的生命就在;而這里,就是他們的根。 2010年12月13日,住建部、國家文物局公布其為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貴州省二十個重點保護民族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