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建筑(五)
窗:本作“窻”。(chuāng)古人在古建筑中置窗,主要是為了通風(fēng)和采光。《說文.穴部》云:“在墻曰窻,在屋曰窗。”窗專指天窗,是開在屋頂上的,而窻才是開在墻上的。
1.窗戶的藝術(shù):中國古代文人以窗為畫,從材質(zhì)、圖案、造型、雕花等方面精益求精,他們與工匠一起,不遺余力地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致使窗戶藝術(shù)千百年來精彩紛呈。 2.較早的窗戶:我國可見到的較早的窗戶實物形態(tài)是西周的刖(yuè)刑奴隸守門鬲青銅方鼎。[lì] 上腹近長方橢圓形,口沿下飾雙首夔龍紋,兩側(cè)有方形附耳,四角鑄回首卷尾伏龍一條。下部為爐膛,四足各鑄一鷹嘴獸,正面有兩扇可開啟的方形門,右門壓關(guān)鑄一裸體刖刑(失右足)奴隸形象,左門壓關(guān)為虎頭形,兩側(cè)有窗戶狀通風(fēng)孔,后面鑄彎曲紋鏤孔可通風(fēng),膛底有五個圓形通風(fēng)口,亦可漏灰。
3.窗欞:(líng )即窗格(窗里面的橫的或豎的格)。俗名“窗格子”。
窗欞各式花紋。
4.窗框:是指墻體與窗的過渡層,起一個固定以及防止周圍強體坍塌的作用。
5.窗臺:在窗孔底部特別用于蓋住窗孔底部墻上的水平構(gòu)件或結(jié)構(gòu)。(有木、石、磚的)
6.窗屜:( tì)可支起放落的窗架。
7.窗花:是貼在窗紙或窗戶玻璃上的剪紙,中國古老的漢族傳統(tǒng)民間藝術(shù)之一。
窗的種類:
1.直欞窗:是古代漢族木建筑外窗的一種,窗格以豎向直欞為主,是一種比較古老的窗式。唐代以前常用直欞窗,以直欞窗為代表。到宋代、遼代也做直欞窗。窗框內(nèi)用直欞條(方形斷面的木條)豎向排列有如柵欄的窗。
直欞窗是唐朝最常用的窗戶形式。直條的豎欞,沒有花紋,也沒曲線。但是就是這份簡單,看著反而精致、舒服。
2.隔扇窗:又稱檻窗、半窗。隔扇窗安置于檻墻之上,結(jié)構(gòu)與隔扇門相似,但窗扇尺寸較短,檻墻的高度與隔扇門的裙板相齊。隔扇窗通常為四扇或六扇為一樘。(一副)江南園林隔扇窗玲瓏剔透,工藝精湛,開啟自如,便于采光與通風(fēng)。 圖為江蘇蘇州網(wǎng)師園看松讀畫軒井形隔扇窗。
江蘇揚州個園如意套方式隔扇窗。 江蘇蘇州拙政園萬字隔扇窗。
3.空窗:一種只有窗孔沒有窗扇的窗。空窗之妙在于內(nèi)外看均可,而景觀不同,窗外或豎奇石、或種芭蕉、或栽翠竹數(shù)竿,極其精巧雅致,就想一副書畫小品。 圖為八角形空窗。
扇形空窗:兩個扇形空窗相對,增加了景深。
4.漏窗:俗稱花墻頭、花墻洞、漏花窗、花窗,是一種滿格的裝飾性透空窗,外觀為不封閉的空窗,窗洞內(nèi)裝飾著各種漏空圖案,透過漏窗可隱約看到窗外景物。為了便于觀看窗外景色,漏窗高度多與人眼視線相平,下框離地面一般約在1.3米左右。也有專為采光、通風(fēng)和裝飾用的漏窗,離地面較高。漏窗是中國園林中獨特的建筑形式,通常作為園墻上的裝飾小品,多在走廊上成排出現(xiàn),江南宅園中應(yīng)用很多,如蘇州園林園壁上的漏窗就具有十分濃厚的文化色彩。 江南園林園廊上的各種漏窗。
5.和合窗:又稱支摘窗。即窗分上、中、下三層(但也有二層式的和合窗),上層、二層做成可支起放下的窗,而下層一扇則做成直立式,拔掉木插銷可將窗摘下。這種形式的窗,一般窗成長方形,也有其它式樣。此類窗與其它窗相比優(yōu)點在于:臨窗平眺視野寬闊,園中遠近美景盡收眼底。 6.紗窗:在蘇州古典園林中常以紗窗來分隔空間,用絹紗或在絹紗上寫詩作畫,它避免了砌墻造成的呆板。 北京故宮紗窗。
7.花窗:徽州地區(qū)多見,由窗罩、窗欄板和兩扇橫開的小窗等三部分組成。大多雕刻精致,俗稱“小姐窗”。 圖為安徽宏村古民居花窗。
8.滿洲窗:是我國東北一帶滿族人居住區(qū)域常用的窗戶樣式的俗稱。然而,“滿洲窗”并非僅應(yīng)用于這些地區(qū),在與東北相隔萬里的嶺南,它融合多種文化廣為流傳。由傳統(tǒng)的木框架鑲嵌套色玻璃蝕刻畫組成套色玻璃蝕刻畫是中西文化結(jié)合的實用工藝品,采用進口玻璃材料進行蝕刻、磨刻或噴沙脫色的技術(shù)處理,以傳統(tǒng)題材為內(nèi)容,有紅、黃、藍、綠、紫、金等顏色,加上不同的形狀設(shè)計,使窗戶典雅秀麗。后來因原材料缺乏等原因,此工藝品漸漸匿跡。 滿洲窗的稱謂由來, 都是針對鑲嵌的玻璃而言。
圖為廣州南園酒家滿洲窗。
9.長窗:又稱“隔扇”,通常落地,安裝在上檻與下檻之間,既有窗的功能也有門的作用,故亦稱它為“落地長窗”或“落地門窗”。在蘇州園林中,長窗是最實用的窗之一。這種窗開之,人可出入、通風(fēng)、采光;閉之有采光、保溫,居室內(nèi)能賞室外美景的作用。 長窗有四扇、六扇、八扇之分,扇數(shù)的多少一般依據(jù)建筑開間大小而定,一般多布置于廳、堂、館、軒。這種窗上部分的窗格通透明亮便于采光,窗格花紋也有“海棠十字”“菱花”“冰裂”“如意”等十多種形狀。
各種窗。
10.箭樓窗戶。
13.滿洲窗和空窗的結(jié)合:既可以欣賞庭院景致,又可兼顧室內(nèi)環(huán)境。
古建筑窗花紋解析:
象征正統(tǒng)的國家政權(quán),內(nèi)涵天地,寓意四方,是寓意天地之交而生萬物的一種符號。清代宮殿建筑門窗槅心花紋裝飾之一。由三根欞子交叉相接,相交點以竹或木釘固定裝飾成花心。這種圖案是用直欞與斜欞相交后組成若干的等邊三角形,三角形相交之處便成為一朵六瓣菱花,三角形中間成圓形。
在紫禁城的殿宇當(dāng)中,凡用三交六椀菱花的隔扇門窗均屬最高等級,次者為雙交四椀棱花,往下依次為斜方格、正方格等。
2.景仁宮雙交四椀樣式:
菱花由兩根木欞條相交并在相交處附加花瓣而成為放射狀的菱花圖案。其等級較三交六椀菱花低一等。
又稱斜方格紋,網(wǎng)紋,這是由兩斜欞相交后組成的一幅菱格形圖錦。寓意獲取財富。
又稱網(wǎng)格紋,民間俗稱豆腐格。網(wǎng)格紋的各個正方形孔洞代表了處處正直之意。網(wǎng)格紋作為門窗格心出現(xiàn)建筑上,就寓意建筑的主人富有又很正直。
5.養(yǎng)心殿 轱轆錢樣式:(gū lù) 轱轆錢樣式圖案呈現(xiàn)為圓圈中有內(nèi)向弧形方格,似圓形方孔錢,故名。轱轆錢樣式的窗花有招財進寶的寓意。
步步錦是一幅有規(guī)律的幾何圖案,主要由直欞和橫欞組成。直欞與橫欞獨立的縱橫著,各自端頭逗著對方的中部與邊部形成丁字形狀,直、橫欞由外長而內(nèi)短相逗形成一步步變化的圖案。內(nèi)涵人在事業(yè)上事事成功,作官會得到步步高升的美好吉祥象征。
7.絳雪軒萬字紋樣式:
“卐”字欞花圖案呈現(xiàn)的是一旋轉(zhuǎn)的形態(tài)。它像天空中氣流循環(huán)時所產(chǎn)生的螺旋,也像流水中常出現(xiàn)的漩渦。古人認為這種螺旋運動是生命的動力,寓意著無限循環(huán)的宇宙。卐字紋四端伸出,連續(xù)反復(fù),意為萬事吉祥,萬壽無疆。有時還會在其中點綴“壽”字和“福”字,更加凸顯吉祥寓意。
8.一碼三箭樣式欞花:
圖案是由三根橫欞條組成一組,共三組分別與直欞條的上中下三處相交,而組成一幅有的幾何圖案,該欞花的直欞條、橫欞條均細而長,似長箭一樣,又因其圖案的形象似箭插在箭囊之上,故稱一碼三箭。
中國道家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指一代表了天,二代表了地,三代表了人,只要有天地人這三種的存在就會造就出萬事萬物。
該樣式門窗格心象征無窮無盡的長箭懸在門窗上,一則可以避除邪惡的侵?jǐn)_;二則顯示有取之不盡的、象征天的力量的武器在此,是何等威風(fēng),誰敢來侵犯;三則是箭可以捕取很多獵物,是謀取財富的保證。
9.回紋樣式欞花:回紋圖案有安全回歸的意思,寓意福壽吉祥深遠綿長。回紋是由陶器青銅器上的云雷紋衍化而來,其特點為橫豎短線組成方形或圓形的回環(huán)狀的花紋,形如“回”字。內(nèi)涵極為美好,寓意無限吉祥,圖案層次豐富,線條永無交合之點。
冰裂紋圖案的象征即堅冰出現(xiàn)裂紋開始消溶,寒冬已過,大地回春,萬物開始復(fù)蘇,即刻出現(xiàn)在眼前的景象將是一片生機的來臨。內(nèi)涵一切不如意、不愉快的事情即已過去,美好的、如意的愿望立即會到來。
工字樣式的門窗格心欞花,除有象形文字的效果外,還有內(nèi)涵有精巧、美麗、規(guī)矩等美好的寓意與象征。
“井”字欞花圖案,其形狀是對應(yīng)天空中被古人稱為二十八星宿中南方第一宿名井宿的星座。人們選用井字形圖案作門窗格心欞花,是將建筑與井宿對應(yīng)的另一種表示,它內(nèi)涵天上的星宿,是吉祥的象徵。
13.雲(yún)紋樣式欞花:
云朵高高飄在空中,人們認為云紋也就寓意著人的官位將會得到高升;空中的云朵無計其數(shù),象征極多,正因為云紋寓意吉祥和高升,云被人們看作是文人的八寶之一。
六角形圖案,有吉祥的象征和進財?shù)脑⒁狻?/font>
六角形的“六”和代表錢財?shù)摹暗摗敝C音,象征裝飾這種門窗格心欞花圖案的建筑主人,將會豐衣足食,家財萬貫。
亞字圖形與古人祭祀有關(guān)。商代貴族的墓形就是做成亜字,北京故宮的太和殿臺基也是做成亜形的。由此可知,在古代,亜形是作為極崇高的建筑形象。
門窗格心圖案中的亞字,寓意著這極為尊貴的圖形內(nèi),住著的主人也同樣有著尊貴的地位。
此圖案起源于遠祖對太陽的崇拜,所以說也就是極為高貴的象征。
“花結(jié)”圖案門窗格心欞花,是大地上,水面上,一年四季萬紫千紅、五彩繽紛、群花爭艷的象征符號,是門窗格心欞花中的一種點綴欞花圖案,它通常裝飾在門窗格心的四周,在欞花中起連接的作用,往往與其它欞花樣式一道,組成一幅多樣式的門窗格心欞花圖案。該欞花是一種抽象的無數(shù)花朵形狀連接成條狀,稱為花結(jié)。花結(jié)圖案婀娜多姿,內(nèi)涵美好,象征吉祥。
該樣式欞花圖案像一根線條反順各三次相交后,形成周邊有6個斜方格,中心有4個斜方格,共計10個斜方格的特點。而這個線條看不到起點也看不到終點,故稱為盤長。它住住與其它欞花一起組成一幅多樣式的欞花圖案。盤長圖案是佛教八種吉祥物之一,又以其無窮無盡的盤繞象征著長生,同時也被認為是一種幸運盤。故,選用盤長樣式欞花,寓意門前有佛家寶物避邪,又象征主人的壽命能像盤長一樣長。
梅花圖案形狀美麗迷人,內(nèi)涵春天已到,普天之下將是一片生機盎然,象征君子之德,寓意苦盡甜來。
梅能千年生長,每年照常開花,象征長壽,象征青春常在。
19.十字樣式欞花:
“十”字格心欞花圖案是象征大地上的經(jīng)緯線,寓意為大地寬廣。
十字的一橫代表東西,一豎代表南北,兩者相加則代表了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現(xiàn)保存的明清建筑門窗格心欞花圖案中有十字如意,十字海棠,十字花、四方間十字等,這些十字形紋樣都作為一種點綴圖案,起到一種轉(zhuǎn)換連接的作用,又是一種文字圖案。
菱形有成為單體的菱格幾何圖,又有成為整體的菱形錦圖。菱,《中文形音義綜合大字典》稱菱角之水竹名,菱含有超越之意義。
菱乃結(jié)實之菱角,是一種可食用之物,是大自然所賜予的豐碩果實的象征符號。
菱形紋狀又是原始先民捕魚等的網(wǎng)形狀,網(wǎng)是進財?shù)南笳鳌?/font>
菱形在中國的傳統(tǒng)吉祥圖案中作為文人的八寶之一。
是天地之間的流動空氣的象徵符號。風(fēng)車接受風(fēng)力并轉(zhuǎn)換成動力,供人們生產(chǎn)之用,也就成為人們得到財富的一種具象物體,象征著上天恩賜的力量財富源泉是無有終止的。
是兩個圓相重疊而成,是一種點綴欞花圖案,又起連接作用。內(nèi)涵同心同德,事物圓滿再圓滿,它像征著高貴華麗的玉環(huán),有玉的純潔。
23.方勝樣式欞花:
方勝是一種吉祥的幾何形符號,是由兩個菱形壓角相疊而成的圖案。方勝就是方形的彩勝。勝是古人對婦女優(yōu)美首飾之稱。方勝寓意,方為方直、方正。勝是代表一切優(yōu)越美好的事物,有吉祥的意義,所以方勝也就內(nèi)涵無窮無盡的美好與吉祥。另外,方勝因由兩個菱形壓角相疊又稱為同心方勝,表示心連心,象征男女之間堅貞的愛情,又象征同心就能協(xié)力,就能辦好一切事情,事業(yè)就能成功,事業(yè)就能繁榮昌盛。
門的各部名稱。
1.衡門:在《營造法式》中《詩義》云:“橫一木作門,而上無屋,謂之衡門。“由此可以看出,只有一層屋的門才能稱之為衡門。 圖為古畫中描繪的衡門。
2.大夫第門:大夫第是宅居名。在明清時期,大夫一般指中下級政府文職官員。
大夫第大門是屋宇式大門,磚雕門罩上磚刻"大夫第"三個大字,屋脊兩端有脊獸,門兩旁有鼓墩。
3.轅門:古代帝王巡狩、田獵的止宿處,以車為藩;出入之處,仰起兩車,車轅相向以表示門,稱轅門。
4.王府大門:屋宇式大門中的最高等級。通常有五間三啟門和三間一啟門兩等。這種大門座落在主宅院的中軸線上,宏偉氣派。北京后海北岸的清醇王府大門,就是一座五間三啟門的屋宇式大門。
在封建社會,王府大門的間數(shù)、門飾、裝修、色彩都是按規(guī)制而設(shè)的。如,清順治九年規(guī)定親王府正門廣五間,啟門三、綠色琉璃瓦、每門金釘六十有三……世子府門釘減親王九分之二,貝勒府規(guī)定為正門五間,啟門一。位于后海南岸的清恭王府,原是乾隆帝的寵臣和紳的府邸,后來封賜給恭親王,這座王府的大門是三開間,上復(fù)綠色琉璃瓦。
5.廣亮大門:僅次于王府大門,是屋宇式大門的一種主要形式,這種大門一般位于宅院的東南角,占據(jù)一間房的位置。廣亮大門雖不及王府大門顯赫氣派,但也有較高的臺基,門口比較寬大敞亮。 其特點是房山有中柱,在中柱上有木制抱框,框內(nèi)安朱漆大門;門前有半間房的空間,房梁全部暴露在外,因而稱"廣梁大門"。門扉位于中柱的位置,將門廡均分為二。四個門簪上掛匾,前檐柱上檐檁枋板下裝有雀替,后檐柱上裝有倒掛楣子。
6.金柱大門:這是一種門扉安裝在金柱(俗稱老檐柱)間的大門,稱為“金柱大門”,這種大門同廣亮大門一樣,也占據(jù)一個開間,它的規(guī)制與廣亮大門很接近,門口也較寬大,雖不及廣亮大門深邃莊嚴(yán),仍不失官宦門第的氣派,是廣亮大門的一種演變形式。 7.蠻子門:北京四合院的一種屋宇式宅門,形制等級低于廣亮大門、金柱大門,高于如意門,是一般商人富戶常用的一種宅門形式。 到北京經(jīng)商的南方人為安全起見,特意將門扉安裝在最外檐,以避免給賊人提供隱身作案條件,并因此而得名為蠻子門。
8.如意門:門口設(shè)在外檐柱間,門口兩側(cè)與山墻腿子之間砌磚墻,門口比較窄小,門楣上方常裝飾雕鏤精致的磚花圖案,在如意門的門楣與兩側(cè)磚墻交角處,常做出如意形狀的花飾,以寓意吉祥如意,故取名“如意門”。如意門里的住戶一般是在政治上地位不高,但卻非常殷實富裕的士民階層。
9.隨墻門:是一種墻垣式的門,比以上幾種門的等級要低得多,是小型傳統(tǒng)民居的宅門。純磚結(jié)構(gòu),主要有腿子、門楣框、屋頂和門扉構(gòu)成。在門楣上也有施磚雕者,不失小巧玲瓏之雅。
圖為蘇州滄浪亭隨墻門。
10.西洋式宅門:是清中期后,西洋文化傳入中國,與中國傳統(tǒng)宅門組合的一種小宅門,做法基本與如意門相似,不同的是磚柱上一般有二重或三重的冰盤檐向外挑出,將磚柱分割成二段或三段,形成二道裝飾線,二道裝飾線中間留出匾額,用以書寫或雕刻。
11.將軍門:舊時南方官宦大戶的宅門,它嚴(yán)肅有余,于近乎呆板的對稱中,透漏出帶著威嚴(yán)的凝重。 12.垂花門:是四合院中一道很講究的門,它是內(nèi)宅與外宅(前院)的分界線和唯一通道。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稱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繪為花瓣的形式,故被稱為垂花門。 舊時人們常說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二門"即指此垂花門。
垂花門的使用極為廣泛,除宅門、府邸外,宮殿、寺觀、園林中都有垂花門。因此它的形式多種多樣,真可以說是不勝枚舉。
獨立柱擔(dān)梁式垂花門:這是垂花門中構(gòu)造最簡潔的一種,它只有一排柱,梁架與柱十字相交,挑在柱的前后兩側(cè),梁頭兩端個承擔(dān)一根檐檁,梁頭下端各懸一根垂蓮柱,從側(cè)立面看,整座垂花門形如樵夫挑擔(dān),所以又被形象地稱為“二郎擔(dān)山”式垂花門。 獨立柱擔(dān)梁式垂花門多見于園林之中,作為墻垣上的花門,在古典皇家園林及大型私園中不乏其例。這種垂花門的特點是兩面完全對稱,從任何一面觀賞都有相同的藝術(shù)效果。
側(cè)視圖。
一殿一卷式垂花門:是垂花門中最普遍、最常見的形式。它既常用于宅院、寺觀,也常用于園林建筑。從正立面看,為大屋脊懸山形式,兩棵垂蓮柱懸于麻葉梁頭之下,其間由連攏枋,罩面枋相聯(lián)系。在罩面枋之下,有的安裝花罩,做各種題材的雕刻,也可裝雀替。在前檐兩柱間安裝楹框,門扉。垂花門的背立面為卷棚懸山形式,柱間裝屏門,起屏障作用。 一殿一卷式垂花門兩側(cè)常與抄手油廊相連接。
垂花門也同其他古建筑一樣,有大式和小式之分。建在宮殿、壇廟、王府這些大式建筑群當(dāng)中的垂花門,應(yīng)當(dāng)看作大式建筑。而一般民宅中的垂花門,則多為小式。
故宮養(yǎng)心殿前殿毗盧帽門,是垂花門在室內(nèi)的變體。
毗盧帽:(pí lú )是僧人于七月中元節(jié)盂蘭盆會,放焰火時主座和尚所戴的一種繡有 毗盧 佛像的帽子。亦泛稱僧帽。
13洞門:明代造園大師計成《園冶》一書中稱其為“門空”,是我國古建筑中一種形制特別的門,兼具裝飾性與實用性,與園中景色互為映襯,是蘇州園林不可或缺的裝飾小品。 洞門的邊框多采用灰青色方磚鑲砌,與白色墻面、灰色瓦頂、建筑物上栗褐色門窗共同形成素凈柔和、嫻靜淡雅的蘇州園林色調(diào)風(fēng)格。蘇州園林往往在洞門、景窗后面放置湖石,栽植叢竹、芭蕉之類,恰似一幅幅別致的圖畫。
14.月洞門:即圓形門。在蘇州園林中最為常見。圓形門模仿圓月而筑,是月亮崇拜的物化。給人以飽滿、活潑和平衡感。中國人喜歡滿月,滿月在整個循環(huán)周期中代表完整或完美,因此人們總是把滿月與團圓聯(lián)系在一起。佛教中的滿月也是美好和安詳?shù)南笳鳌T氯A如水,更符合中國人的詩意情結(jié)。
蘇州拙政園梧竹幽居亭:為方形,四面均開滿月門,如環(huán)相套,如鏡對影。透過圓門,山林、樓臺、水池、花木于動靜之間,變幻無窮。
15.方形門:“天圓地方”是中國人宇宙觀念的濃縮。所謂“天體圓,地體方;圓者動,方者靜;天包地,地依天”。方形給人以單純、大方、安定、開闊、舒展、永久之感,很好的起到了取景框的作用。 圖為虎丘的“亦山亦水”方形門內(nèi)松石如畫。
16.八角門:八角為圓形與方形組合演變而成。中國人崇尚“八”,四象生八卦;八卦代表著自然宇宙的種種屬性,佛教有九山八海,道教有八仙過海等,“八”與“發(fā)”諧音,有發(fā)財之意。
圖為獅子林八角門。
17.海棠形門:海棠因其嬌媚的花形和吉利的文化內(nèi)涵為大家所喜聞樂見。“棠”與“堂”諧音,象征滿堂春色,喜氣洋洋,又能給人春意濃濃的感覺,讓人步步生春,如沐春風(fēng)。
獅子林海棠形門,東題“涉趣”,西題“探幽”。
18.隔扇門:中國古代建筑最常用的門扇形式,唐代這種門已經(jīng)出現(xiàn),宋代以后大量采用,一般用于民間的裝修。整排使用,通常為四扇,六扇和八扇。隔扇主要由隔心,絳環(huán)板,裙板三部分組成。 凡可以開啟或拆卸者可稱隔扇門,亦有寫格扇的。宋時稱格門或格木門。清代用于內(nèi)檐裝修的隔扇又稱碧紗櫥。
A.格心:也稱菱花,早期外檐裝修的主要裝飾手段就是菱花形式,亦有稱格眼的;
B.絳環(huán)板:(tāo)俗寫套環(huán)板,另有夾堂板一說,很少用。宋時稱腰華板,簡稱腰板,今口語常用。腰華板亦可寫腰花板,因華花兩字通假,加之在腰部的花板,形象易記;
C.裙板:宋時稱障水板,語意不祥;也有寫障板的,障礙之板;另有俗稱擋板的,僅指素板而言;
D.抹頭:抹在這里變音,讀罵。宋時稱腰串,但略有區(qū)別,腰串僅指中間部分的橫木,而上下兩頭另有名稱。但明清所指凡門窗隔扇上的橫木均稱抹頭。
19.烏頭門:宋《營造法式》中的門的一種類型,也稱烏頭大門,俗稱欞星門。其形式為:在兩立柱之中撗一枋,柱端安瓦,柱出頭染成黑色,枋上書名。柱間裝門扇,設(shè)雙開門,門扇上部安直欞窗,可透視門內(nèi)外。其上部有成偶數(shù)的欞條,下部有漲水版。柱頭多有裝飾紋刻。此門用于官邸及祠廟、陵墓之前。 20.券門:古代由于平時不少士兵是守在城下的,一旦有戰(zhàn)事發(fā)生,即要登城參加戰(zhàn)斗,所以在長城內(nèi)側(cè)每隔不遠就建有一個圓拱形小門,稱作"券門",有石階通到城墻頂上。 山西省大同市永固陵石券門:由拱形門楣、門柱、門檻、虎頭門墩、石門五部分組成,門無軸,不開合,是嵌入門楣內(nèi)的。門楣兩端各浮雕一精美的捧蓮蕾童子,門柱上部浮雕孔雀。永固陵石券門是北魏石雕藝術(shù)的杰作。
21.闕門:古代宮殿、祠廟、陵墓前的高臺。通常左右各一,臺上起樓觀。二闕之間有道路。
圖為河南省洛陽市漢光武帝陵闕門:古謂原陵,俗稱漢陵,為東漢開國皇帝劉秀陵園。
22.牌坊:又名牌樓,為門洞式紀(jì)念性建筑物。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jié)義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宮觀寺廟以牌坊作為山門的,還有的是用來標(biāo)明地名的。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屬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豐功偉績,兼有祭祖的功能。 牌坊是由欞星門衍變而來的。
老北京的牌樓比別的城市多。數(shù)百年國都,使北京牌樓也就多起來。元大都時,全城分為五十坊,明代分為四城三十六坊,清代分五城,但坊沒變,這也是北京牌樓多的一個原因。北京有東單、西單、東四、西四幾處熱鬧的商業(yè)區(qū),都因有過一座或四座牌樓而得名。
在皖南徽州地區(qū),牌坊是與民居、祠堂并列的聞名遐邇的建筑,被譽為古建“三絕”,幾乎成了徽州的標(biāo)志。古徽州享有“禮儀之邦”美譽,原有牌坊一千多個,現(xiàn)尚存有百余個,形態(tài)各異,被譽為“牌坊之鄉(xiāng)”。
牌樓從形式上分,只有兩類:一類叫“沖天式”,也叫“柱出頭”式。
這類牌樓的間柱是高出明樓樓頂?shù)模涣硪活悺安怀鲱^”式。這類牌樓的最高峰是明樓的正脊。如果分得再詳細些,可以每座牌樓的間樓和樓數(shù)多少為依據(jù)。無論柱出頭或不出頭,均有“一間二柱”、“三間四柱”、“五間六柱”等形式。頂上的樓數(shù),則有一樓、三樓、五樓、七樓、九樓等形式。在北京的牌樓中,規(guī)模最大的是“五間六柱十一樓”。宮苑之內(nèi)的牌樓,則大都是不出頭式,而街道上的牌樓則大都是沖天式。
北京的牌樓從結(jié)構(gòu)上分可分為五類:木牌樓、琉璃牌樓、石牌樓、水泥牌樓、彩牌樓。
圖為頤和園三間四柱七樓牌坊。
頤和園三間四柱七樓牌坊。
陵墓前五間六柱十一樓石牌坊:樓就是斗拱屋頂,上面有5個大的,旁邊是6個小的(就是兩個大的中間的一個,加上邊上兩個),加起來是11個,就叫十一樓。這種牌坊是等級最高的。 圖為北京恭王府頭宮門,門釘排列為“橫七縱九”。
24.城門:指城樓下的通道,是"城"的標(biāo)志,城門與城樓的雄偉壯麗的外觀顯示著城池的威嚴(yán)和民族的風(fēng)采。它是我國古代城市的一種防御建筑,城門、城樓之間城墻相連,既有軍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堅固的屏障。 圖為南京中華門:明代稱聚寶門,是南京城的正南門,是南京明朝內(nèi)城城墻13個城門中規(guī)模第二大的城堡式城門,中華門城堡是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城堡,也被認為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jié)構(gòu)最復(fù)雜的古城堡,堡壘甕城。
西安朱雀門:是唐皇城的正南門,因四像中的朱雀代表南方而得名。門下是城市中央的朱雀大街。隋唐時,皇帝常在這里舉行慶典活動。貞觀三年(629年)玄奘為了求得真經(jīng)離開長安出涼州,經(jīng)玉門關(guān)沿絲綢之路獨自向西而行,途中歷盡艱險,最終歷時4年、穿越數(shù)十國,終于抵達天竺(今印度)那爛陀寺。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取經(jīng)歸來,返回長安,帶回了657部梵文佛經(jīng)。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齡迎接玄奘,迎接儀式就在朱雀門舉行。
25.寺廟門:叫山門。通常寺院為了避開市井塵俗而建于山林之間,因此稱山號、設(shè)山門。一般有三個門,所以又稱"三門"。象征“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今之寺院或僅有一門,也可稱之為三門。
圖為洛陽白馬寺門。
26.陵寢門:前朝后寢是我國傳統(tǒng)的宮殿、衙署、院落的構(gòu)成形式。陵寢作為陰宅也是按“前朝后寢”的格局設(shè)計的。大殿、東西配殿所在的前院部分屬于“前朝”,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則屬于“后寢”。“后寢”部分門戶就是陵寢門,妃園寢則稱園寢門。多數(shù)陵寢門在大殿后面,有門三座。清代皇陵中道光皇帝慕陵的陵寢門是例外,它是一座四柱三間三樓的石牌坊。
圖為清崇陵陵寢門。(光緒帝陵)
27.欞星門:欞星即天鎮(zhèn)星脊,門扇是由欞子結(jié)構(gòu)而成,因此有疏通之意。是中國古建筑中門的一種形式,出現(xiàn)時間不晚于唐代。它是從唐代烏頭門發(fā)展而來的。欞星門通常是兩個立柱,上搭一根橫木,稱為額,形成門框,內(nèi)裝對開門。 圖為山東曲阜孔廟欞星門。
28.祠堂門: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這種家廟一般稱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xiàn)于漢代,當(dāng)時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禮》立祠堂之制,從此稱家廟為祠堂。當(dāng)時修建祠堂有等級之限,民間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許民間皆聯(lián)宗立廟”,后來倒是做過皇帝或封侯過的姓氏才可稱“家廟”,其余稱宗祠。 29.衙署門:(yá shǔ)古代官吏辦理公務(wù)的處所。《周禮》稱官府,漢代稱官寺,唐代以后稱衙署、公署、公廨、(xiè)衙門。 衙署是城市中的主要建筑,采用庭院式布局,建筑規(guī)模視其等第而定。衙署中正廳(堂)為主建筑,設(shè)在主庭院正中,正廳前設(shè)儀門、廊廡,遇有重要情況才開啟正門,使用正廳。
衙署前的警示牌。
30.棋盤門:為中國古建筑門類的一種稀有形制,因其實用性較差或使用條件所限,保存下來的實物十分稀少,有關(guān)古建筑專著中只題及其名,《中國古代建筑》一書也曾談到此門,但說未見到實例。
圖左邊是門正面,右邊是門背面。
31.角門:整個建筑物的靠近角上的小門,古建筑大多留有角門。 圖為太平天國忠王府角門。
32.屏門: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遮隔內(nèi)外院或遮隔正院或跨院的門,一般用于垂花門的后檐柱、室內(nèi)明間后金柱間、大門后檐柱、庭院內(nèi)的隨墻門上,因起屏風(fēng)作用,故稱屏門。 午門有五個門洞,可是從正面看,似乎是三個,實際上正面還有左右兩個掖門,開在東西城臺里側(cè),一個面向西,一個面向東。這兩個門洞分別向東、向西伸進地臺之中,再向北拐,從城臺北面出去。因此從午門的背面看,就有五個門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說。當(dāng)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后可以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側(cè)門,宗室王公出入右側(cè)門。左右掖門平時不開,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大典時,文武百官才由兩掖門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