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風光(1183)氣勢恢宏的唐橋陵
↑橋陵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墓,位于蒲城縣西北約15公里處的豐山西南。橋陵以豐山為陵,海拔751米。豐山,唐時稱為“橋山”,又稱“蘇愚山”。其山形如展翅欲飛的鳳凰,故而當地人稱其為鳳凰山。 ↓李旦生于公元661年,崩于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六月,冬十月葬于橋陵,并因此將蒲城縣改名奉先縣,隸京兆府。 李旦為唐朝第5位皇帝(算上武則天女皇應該為第6位皇帝),是高宗李治的第8子,則天皇后的第4子,唐玄宗李隆基的父親。李旦曾先后兩次登上皇帝寶座(公元684——690年、710——712年),時間不長,無甚建樹,卻不失明智,及時禪位三子李隆基,退居太上皇,為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唐睿宗橋陵”石碑為清朝乾隆年間陜西巡撫畢沅隸書,矗立在朱雀門獻殿遺址附近,1984年蒲城縣政府用青磚砌護起來。 橋陵于1956年8月6日被公布為陜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碑一旁的大樹上綁扎著紅布條,可否是什么祈福之意。 ↓這里矗立著“愛心林紀念碑”,在碑前平臺的邊沿處,新修筑了臺基的垛墻。 ↓朱雀門外神道 處在安王村東面。神道長625米,寬110米,呈南北走向。 ↓從西側華表望向橋陵 橋陵以山為冢,開鑿寢宮,繞山筑城,設四方神門。陵園平面呈刀把形,面積達8.5平方公里,周長約13公里。封內20平方公里。 陵園四面城墻高大,南墻長2871米,西墻長2836米,北墻東至2433米處為溝壑所斷,距西北角樓約450米,東墻全長2303米,由北向南至903米,沿山勢向西折進427米,再南至東門,直通東南角遺址。朱色墻身寬1.3米,墻基寬3米。四方神門門前兩側均有石刻和門闕,陵墻建有角闕。 神道兩側分列著壯觀的石刻群,包括:華表1對、翼獸1對、鴕鳥1對、仗馬5對、石人西側9個東側7個,蕃臣1件。 ↓華表 通高8.64米,比乾陵華表高0.64米。華表又名“望柱”,屬儀衛性石刻,象征“王者納諫”、“識衡路”。華表上雕有覆蓮12瓣;八棱形柱身上線雕纏枝卷葉紋及各種祥禽瑞獸圖案,柱頂為仰蓮承桃;基座有神獸、花草線刻。 ↓橋陵遺存石刻有53尊,處在朱雀門外神道兩側,由南往北依次為:石華表、石鴕鳥、石馬、石人、石獅等。它們排列在長625米、寬110米的神道兩側,組成了蔚為壯觀的石刻群。這些從盛唐時期走來的石刻雄渾大氣,雖然歷經近1300年,依然眉目清晰,生動自然,堪稱盛唐石刻藝術精品的露天博物館,是中國封建社會最鼎盛時期的遺存代表,有“橋陵石刻甲天下”之美譽。 橋陵與乾陵并稱為唐代皇陵石刻藝術之最,是唐代繁盛時期的代表。橋陵石刻相比于乾陵石刻形體更為高大、精美,富于寫實性。 ↓獬豸 怒目露齒,肩生雙翼,頭生犄角,四肢發達,腹有祥云,粗尾拖地,體魄健碩。其高約3米,重達10噸左右,是用整塊青石雕成。這一大型圓雕獬豸石刻,是唐十八陵中的唯一一對。 ↓肅穆的陵園 據載,橋陵當時地面建筑除雄偉的九開間獻殿外,還有十幾座闕樓、下宮、陵署等,房屋建筑達140間。陵前原有浩泉,明末干涸。陵園設有陵臺令及主文、主樂、主輦、典事等官員23人,陵戶400人,還設有折沖府,專門有官兵負責保衛工作。 ↓石馬之奇 ↓何來顏面 ↓鴕鳥浮雕出現在盛唐以后的陵墓石刻中。橋陵鴕鳥浮雕非常寫實,為石刻藝術中的珍品。 鴕鳥又稱鸞鳥,漢代從波斯傳入,被視為吉祥的象征。 鴕鳥有著橋陵石刻六大待解之謎:其一是奇特的眼睛。說是若站在一側鴕鳥跟前看對面的鴕鳥,就會發現唯有鴕鳥眼睛呈白色,乒乓球大小。而走近再看,鴕鳥的眼睛與身體各部位同為一塊石料,一樣的顏色,無特別之處。 其二是綿絨絨的鴕鳥頸。細觀石鴕鳥的雕刻,脖子下的絨毛竟也刻得清清楚楚,絲絲分明。當你把手放在鴕鳥脖子下時,則有毛絨絨、綿乎乎的感覺。 ↑石獅護佑 ↓石人 又稱為翁仲。翁仲,原是秦始皇時的一名大力士,名阮翁仲。相傳他身高1丈3尺,異常勇猛。秦始皇令翁仲將兵守臨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后,秦始皇為其鑄銅像,置于咸陽宮司馬門外。匈奴人來咸陽,遠見該銅像,還以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于是后人就把立于宮闕廟堂和陵墓前的銅人或石人稱為“翁仲”。 橋陵石人原為10對,身高3.67米至4.28米不等。其身材高大,為諸唐陵之冠,且大多保存完好。石人均為直閣將軍裝束,頭戴鵑冠,中飾飛鷹,褒衣博帶,足蹬高頭履,雙手柱劍,面部表情,莊嚴肅穆,有的凝視遠方,有的垂眉沉思,形態各異。 在唐陵神道石雕中一般都是按左文右武排列,而橋陵全部是武將,而沒有文官。這是橋陵的獨特之處,同時也是唐橋陵石刻六大待解之謎之一。 ↓小石人高約1.7米,身著滾邊袖,窄領,窄袍,玉帶,系參加皇帝葬禮的外國使節,少數民族首領。據說神道兩邊還有小石人5對,現存小石人一尊,其余均殘缺不全,收藏于文管所。 我們遇到了一位當地人,他笑言,原來陵前有十多個和乾陵一樣的小石人,文革中他是鄰村的隊長,領著社員將小石人砸碎燒石灰了,如有炸藥,那些大石人也就難保了。如此荒唐,可惜了得。可其言荒唐無稽,難辨真假。 ↓游覽了橋陵的東西北三門,回到朱雀門,恰逢橋陵朱建武書記正帶著游客觀覽神道石刻,遂跟著觀看聆聽。朱先生是地道的老陜口音,解說橋陵如數家珍,幽默風趣,不時的引來大家會意的笑聲,激起了觀游的興致。前面戴眼鏡的就是朱先生。 ↓望向西側排列整齊的石刻 ↓陵區一角 ↓由獻殿向北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