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最新AAAAA級景區——泉州清源山
清源山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晉江下游東北岸,距廈門市106公里,福州市196公里。因為山上泉眼諸多別稱"泉山",因山高入云稱"齊云山"。位于城市北郊又稱"北山",山上有三峰亦稱"三臺山"。
清源山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也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由清源山、九日山、靈山圣墓三大片區組成,總面積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區方圓有四十華里,主峰海拔498米,與泉州市山城相依,吸引了眾多的海外游客。
自古以來,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勝景聞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碧霄巖、瑞象巖、虎乳泉、南臺巖、清源洞、賜恩巖等為勝。
老君巖的山門,曲尺型的上下兩級平臺,是陰陽太極八卦的變型圖案,正前聳立的這方天然石頭上鐫刻著"青牛西去,紫氣東來"八個篆字,還有這幢以盤根錯節為窗飾掛落的石構山門,充滿了山野氣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盡致,令人有進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沿著這條幽靜的林蔭石徑往前,植物界巨人--榕樹分立兩側。那一叢叢既密又長的樹根,有如老子的長髯,昭示出老子的思想"天長地久,無限生機"。
老君造像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中國道教石刻中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據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說明它是一塊形狀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巖,是巧奪天工的民間工匠略施技藝,把它雕刻成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道教開山鼻祖老子的坐像。
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日聃。"故籍為楚地苦縣歷鄉"曲仁里人"。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觀圍護,規模宏偉的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頗為壯觀,后來道觀被焚毀,老君巖便露天屹立,與大自然渾為一體,它的健在,足以證實譽稱"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泉州古城,在宋代的道教文化是十分發達興盛的。
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55平方米。由于它是中國現存最大,雕技最絕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戲稱之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實。
清源洞位于清源山頂峰,系清源山三十六巖洞之首,時人稱之為"第一洞天"。進山門順石階而上左側立有明萬歷三十六年(公元1068年)紀德碑一方,上刻:"泉山之句載于漢書,故以名州清源是也。四方賓客,本州士庶,樂慕名勝,游覽不絕。
靈山圣墓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蘭教圣跡,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靈山景區內。1988年1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