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風光(1973)炳靈寺萬佛洞
彌勒坐佛,炳靈石窟標志
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炳靈寺,最早叫“唐述窟”,是羌語“鬼窟”之意。后歷有龍興寺、靈巖寺之稱。明永樂年間后,取藏語“十萬佛”之譯音,取“炳靈寺”或“冰靈寺”之名。
建始于西秦建弘元年的炳靈寺,先后歷經北魏、北周、隋、唐、元各代不斷開鑿修造和繪飾。在素有“中國石窟藝術之鄉”的甘肅三大石窟中,敦煌莫高窟以壁畫見長,麥積山石窟以泥塑見長,而炳靈以石雕稱著,堪稱中國著名石窟寺,藝術價值僅次于敦煌莫高窟。
炳靈寺所在地的大小積石山,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交界處,山巖地質結構的細黃沙巖,具有易于開鑿雕飾的特點,加之窟龕位于峭壁高處,巖層往往突出如屋檐,對部分窟龕起著遮風避雨和太陽曝曬的作用,許多窟龕造像至今已歷經上千年歲月,可仍得以相當完整地保存。
炳靈寺現存窟龕近兩百個,主要為西秦初建時期的造像和壁畫,分布在上寺、下寺、洞溝、佛爺臺等處。其中尤為著名的有,現存北魏時期的唯一一尊臥佛;唐代侍女造像一尊和巨型彌勒坐佛一尊,充分體現了盛唐風貌。
據稱,盛唐時期,炳靈寺僧人達三千余人,其佛界地位由此可見。該窟中現存的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名僧法顯的墨書題記,更是國內石窟中保留最早的紀年題紀,對全國其他古老石窟的斷代提供了標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
據悉,炳靈寺早在2006年就開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至今未能獲得同意,今年即將完成彌勒坐佛的重新修繕,將于明年再度列入世界遺產大會上表決,但愿這座千年古寺申遺的夢想早日如愿。
炳靈寺,千年石窟寺
老君洞,三教合一
老君洞,古壁畫
一尊尊佛龕,講述著一段段歷史
炳靈寺,華夏第一窟
石雕,炳靈石窟之魂
佛像人像,栩栩如生
壁畫、石雕相互融合
炳靈萬佛,遠比敦煌千佛
修繕中的彌勒坐佛
臥佛,北魏文化的見證
絲綢之路,唐蕃古道交匯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