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
褒斜道,是古代連接關中與漢中的一條要道。因取道褒水、斜水兩河谷,貫穿褒斜谷而得名。褒斜道為秦昭王時所開,當時人們鑿石架木,修筑棧道,歷代以業,多次增修。
石門在褒斜谷兩端。北端為大石門,在眉縣;南羰為小石門,在今漢中市北約17千米處。小石門簡稱石門,大約于戰國時期,為修褒斜棧道而鑿,后經歷代修鑿,方告開通。南口高3.45米,北口高3.75米。當時施工是采用古代的火燒水激法開山破石,是中國最早的人工隧道之一。
摩崖石刻在石門遂道的兩壁和石門南褒河兩崖上,有漢魏以來歷代文人學士留詩題名百余方,通稱為"石門石刻"。其中"漢魏十三品"、"李君表"、"石門頌"等最為著名。
詩人李白贊嘆的"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就是指的這一段褒斜道.
褒斜道開鑿建成,溝通了秦嶺南北的聯系,加強了中原與西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
褒斜道是古代著名的跨越秦嶺的通道,它貫穿秦嶺山脈,道的南口是"褒谷",位于陜西省漢中市,北口稱"斜谷",在陜西省眉縣,全谷長250公里,統一名為"褒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