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紫云格凸河穿洞風景名勝區地處貴州省西南部,距貴陽市161公里、安順市76公里,但到紫云以后還有將近20多公里才能到景區。我們去時天正下著雨,7點半出發,快10點才到大河景區。這里還沒有很好的開發,門口十分簡陋,連個衛生間都沒有,要沿著田間小道去找農村最簡易的廁所。這里正在大興土木,據說要蓋一個賓館,總之一切還處在半原始狀態,正是這個狀態,才留下了格凸河自然質樸的美。
“格凸”一詞為苗語,意譯為“跳花圣地”。風景區包括大穿洞景區、大河景區、小穿洞景區、妖巖景區及多處獨立景點。2005年12月31日被批準為第六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風景區內有各種喀斯特地貌,你可看到幽深的峽谷,復雜神秘的風景溶洞,神奇而巨大的地下河系,獨特的喀斯特原始森林景觀。買了40元門票,因為下雨,也為了節約時間,還要買一張11元的電瓶車票,把你拉到碼頭。船票20元,因為并不配給導游,所以又花了50元請了一個導游。一切就緒,我們開始乘船游覽大河景區。
小船沿峽谷中的大河逆流而上,水繞山行,小船就行駛在連綿的峰林中。只見奇峰林立,陡巖飛瀑,翠竹掩舍,碧水中流,輕舟漁歌,有著世外桃源般的美景。小雨細細瀝瀝的在滾滾的大河上濺起朵朵水花。據導游介紹,因為連日大雨,大河漲水,使得水如黃河般渾黃。難怪我們一路走來,看到許多大樹都浸泡在水中呢。據說雨季一過,水會碧綠清澈的。不過導游也說,正是因為漲水,我們的船才能進入天星洞,去探索懸棺之謎。這里稱大河其實河并不大,也不長,因這里有個大河苗寨而得名。現在人們叫它格凸河了。
舟行時,忽見前方一邊孤峰傾斜,一側火燒赤壁,大河被兩峰夾峙,河道一下子收縮了。這就是號稱一線天的夾山,也叫情人巖,當然是因為這一個美麗的愛情傳說而得名。來到貴州我就發現,雖說貴州地無三尺平,到處是像窩頭一樣的石頭山,可因為這里雨水多,所以這些窩頭都是綠色的。上面長滿了植被和大樹,真是讓人欣喜。我們在大河中逆水而上,兩岸一片蔥綠。最奇特的是那一叢一叢的翠竹,像釣魚桿一樣,稍頭垂進水中卻不倒。導游告訴我們它的名字叫釣魚竹。在格凸,竹子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植物,當地人“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有人家的地方必有竹子。世界上竹子的種類有32種,格凸就有15種。什么棕竹、香竹、水竹、麻竹、龜背竹,鳳尾竹,處處可見。最奇特的是盲谷有一種四方形竹,這是一種看似圓,而摸著方的奇特竹子。對于當地苗族人來說,竹子不止是和他們生活息息相關,而且還是神圣的。如果誰家的孩子或懷孕婦女有了難治愈的毛病,就在房前屋后栽下竹子,大人孩子的病就真的好了。除了竹子,各種植物品種繁多,那些被稱為夫妻樹、苦命花的植物,哪一種都有一段凄婉動人的故事。那柔枝飄逸的萱草,掛在巖石上金黃色的石斛(當地叫馬棒花),還有多姿多態的芙蓉都是珍貴的藥材呢。
船繼續向上游劃去。正是碧水曲折,千嶂疊翠,鳥鳴空谷,讓人心醉。格凸河的水奇妙,不止是因為它久晴不干,久雨不澇,更是因為它迂回穿插在形形色色的喀斯特密林中,一會潛入地下,一會又冒出地面,就像一個調皮的孩子在和我們捉迷藏。行走間,船來到一處三面環山的地方,前面好像沒有路了,可轉過一個山峰,竟是一片寬闊的水面,一個巨大的石洞呈現在你的面前。這就是有著古老生命之謎的天星洞。格凸河也是從這個洞里冒出地面的,也就是說,在這之前,它一直是地下暗河,進了天星洞才見天日的。乘船進入巨大的洞穴,只見河水從巖石后邊流出,發出巨大的轟響。天星洞因甚得名誰也不知道,但那些巖壁上的懸棺,卻像天上的星星一樣,留給我們多少遐想的空間和不解的謎團。天星洞口高110米,洞壁石幔懸掛。船進洞內約200米,左邊那個陰涼的旱洞內,巖壁上有三層天然臺階,懸放了一百多口厚櫸木拼成的木棺。臺階正中有一塊巨巖酷似古人頭顱,擺放了一些完好的棺木。雖不像三峽沿岸看到的懸棺放置在那末高險的崖壁上,但離漲水的河面也有十幾米,崖壁雖凹凸不平,卻很難攀援,更不要說抬著如此沉重的棺木了。這些懸棺的主人是誰?這里的人們為什么采用懸棺安葬死者?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古代,這樣的工程是怎樣完成的?這一切都是藏在我們心中的謎團。懸棺葬是古代一種比較奇特的喪葬方式,在我國有很多地方如四川、江西、貴州、臺灣等許多省份都曾發現過懸棺。我們在三峽地區也曾親眼看到放置在崖壁上的懸棺。其懸置方式有3種:一是木樁式,在峭壁凹入可避風處,鑿孔插樁,架棺于上;二是鑿巖式,鑿巖為穴,置棺于內;三是自然洞穴式,利用巖壁天然縫隙或洞穴,置棺于內。而格凸河地區主要是后兩種。
在邊遠封閉的格凸河一帶,苗族村民聚居的地方多處有懸棺。據介紹,格凸河中游的一個洞穴的巖石上,曾發現存放著240多口棺木。聽當地一苗族老人稱,其中一懸棺內的死者是他們的祖輩,祖輩離世已80多年了,現在他們已經不再使用懸棺葬了。不過安順市平壩縣桃花村的苗族,至今還采用自然洞穴式懸棺,一個洞穴內存放的棺木達600多口。這里是應該是離現代最近的懸棺了。
聽導游介紹,懸棺習俗的由來是因為很早以前,戰爭把這里苗族人的祖先從長江中下游一帶趕到貴州紫云格凸河畔。所以這里的人念念不忘要回到老家去。在苗族婦女圍裙上繡的圖案就是他們祖先逃亡的路線,不過現在誰也看不懂了。在格凸,現在雖然不再懸棺,但在喪俗活動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隆重祭奠儀式,辦喪事的人家要宰一匹精壯的“戰馬”送亡人,這匹馬有四件必備之物,一是馬鞍,二是戰刀,三是弓箭,四是斗笠。也許是要這匹馬把亡人帶回自己的老家吧。
導游還介紹說,在格凸河附近,有一個只有兩戶人家的村寨叫腳桿寨,苗語中腳桿寨叫“不這吾”,意思是“我要回家”。這是苗家的祖輩為了告誡后人葉落歸根,發誓只要腳桿還在,一定要打回老家,收復失地。于是祖輩亡故后并不入土,而是由后人將尸體高懸于陰涼、凌空、鳥獸也無能為力的巖洞、絕壁處臨時存放,一是防追兵破壞,二是防畜獸侵襲,三是便于長久保存,等待有朝一日“回家”。傳說苗族的祖先來自東方,因而棺首一律朝東。據介紹,格凸的苗族人死后,當地人都會唱起《我從東方來》的苗族古歌為他送行。這也許就是為什么當地人會費了如此大的氣力,把他們的親人放置在高高的崖壁上的原因吧。
懸棺如何放置始終是個謎。自然洞穴式的懸棺存放難度小些。據分析,格凸河景區的棺木頭大尾小,多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頭固定,這樣便于拆裝組合。攀到絕壁的人將存放棺木的位置選好,打好木樁或鑿好放棺木的洞穴后,用藤或用繩,把棺木部件一件件吊上絕壁進行組裝,再把尸體吊上,放入棺內,蓋好,懸棺葬就完成了。可誰來完成這個艱難的攀巖工作呢?這個答案是在后邊我們在燕王宮看到的攀巖高手以后揭曉的。
從天星洞出來,小船就順流而下了。本來這里來的人就不算多,加上下小雨,整個河上幾乎只有我們一只小船,小船悠悠,讓人沉浸在格凸原始的美景之中。之后,小船停靠在大河苗寨,我們于是下船進入寨子。如果說這是個世外桃源也許并不確切。但是多年來他們與外界的聯系只是一只小船。我們沿石階向上就來到了寨子中。雨過天晴,三面環山一面臨水的大河苗寨一片新綠。這里的自然生態環境可謂得天獨厚,有奇峰、河谷、沙灣、竹林把村寨、田園包圍著,用木料竹子和茅草建造的吊腳樓古老而陳舊,層層疊疊掛在山腰。孩子們向游人兜售新鮮的玉米和烤魚,一條小烤魚要5元,價格不菲,看來這里早已和外界的經濟接軌了。在大河苗寨背后的峰叢中,有一奇峰突兀而起,如同寶劍直指天穹,氣宇軒昂。這就是苗王劍。相傳是苗族祖先許道在這里趕山填海留下的一把利劍。來大河苗寨觀光的游客。常會贊嘆這里的苗族同胞身處“桃花源”的美妙之處。可導游(她奶奶就是這里人,她們因為出去上學,又回來當了導游,家也搬到外邊了。)告訴我們,由于寨子四周都是陡峭的山峰,過去山里沒有通公路,村民生活在封閉的深山里,外出趕場買點鹽賣點山貨,攀巖壁趟急流三五個小時,手腳摔傷是常事,生活艱難得很。當地曾流傳一句民謠:人均四分地,莊稼野猴吃;窮山又惡水,天天盼救濟。一般人家每年都是上年借吃下年還。對于特困戶,更是缺吃少穿,小娃饑哭大人吵鬧,一個村子經常要靠救濟過活。小孩上學每天也要走上幾個小時,真是可怕的世外桃源。開展旅游以后,游船總要在這里停靠,游客有住的,有吃的,還看苗家表演。游客錢掏了,玩好了,苗家人生活也就過的寬裕了許多。但是這里的生活還是封閉,由于近親結婚,孩子就容易造成兔唇等先天病。我在這里就看到了這樣的孩子。現在苗寨開發的還在初始階段,因為交通不便,旅游設施也不完備,來的大多是自駕游的人,也有一些背包族。許多大旅行社都沒有這里的線路。正是因為這樣才使格凸河保持了原始的、天然的美。希望這里的旅游開發不要破壞這片神秘的原生態的美景。
獼猴也是這里的主人,雖然下雨,還是有幾只猴子竄上跳下,著實讓人喜愛,但游人卻不知,正是這些猴子成了當地一害。格凸河地區,獼猴數量達到200多只。每到玉米灌漿季節,這些獼猴就會大片糟蹋莊稼。現在農民也知道獼猴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他們雖然對獼猴的“惡行”怒不可遏,卻又無可奈何。為杜絕“人猴爭糧”,縣里決定,花錢買糧食喂猴。所以人類為了維護生態平衡付出的代價也是相當可觀的。
位于大河苗寨以南約500米處,是喀斯特地貌造就的天然湖泊,因湖水會隨季節的變化變換不同的顏色而得名,有時成鐵紅色,有時又成土黃色,有時成淡綠色,有時則清澈見底。猶如一面鏡子映在萬綠叢中,好像是上天賜給當地苗族人民的,因此又稱“天賜湖”。該湖比大河村高出約47米,像一個嵌在高山上的明鏡。湖中有3個泉眼,干水期湖水也不會干涸,到了豐水期,湖水靠湖一端的消水洞自然排泄,所以水不會漫出。這里水質很好,去污能力強,據說把衣服放在里邊泡上一袋煙的功夫,清洗一下衣服就干凈了。
我們沒有在這里吃飯,就催著導游下船繼續游覽了。船繼續順流而下,在水的盡頭,耳桶山擋在了我們面前。這座被上蒼削去了一半的山峰,在崖壁上留下了三個巨大的石洞。最下邊的叫燕王宮,也叫大穿洞,大穿洞上面還有一個穿上洞,此洞很像張家界的天門洞,正是天門大開,可容飛機特技穿越。穿上洞的左邊還有一個小些的洞叫藏棺洞,不知是否真有藏棺。
我們的小船輕輕的向燕王宮劃進,聽導游說,這巨大的穿洞的拱門高116米,寬25米,仰頭看時,我們的船真是小的可憐了。進入拱門,就是格凸河伏流入口燕王宮,從在這里,格凸河又潛入了地下,神秘的消失了。每年農歷清明到重陽,數十萬只燕子棲身洞內。早上天一亮,上萬只燕子從洞中飛出,它們穿梭如箭,黑壓壓的遮天蔽日,甚為壯觀。不過要看這一奇觀必須在苗寨住一晚,黃昏看燕子歸巢,清晨看燕子離巢。我們因不住,自然沒有這樣的眼福了,但還是看見了不多的幾只小燕子在洞外飛舞,遠看竟好像小麻雀一般。
泛舟進宮,是長277米的地下湖,湖的盡頭,是面積有11.6萬平方米的苗廳。是世界上第二洞廳,在亞洲則是最大的,里邊可停上千輛汽車呢。巨大的塌陷的洞頂形成一個直徑200米、深370米的巨大通天洞,光線從傾斜的洞口灑下,照見碧綠的格凸河水。當年窮極了的格凸人為了找蝙蝠屎賣錢,發現了這個溶洞,引來了中法洞穴探險隊,才最終探明了洞穴的情況,使它揭開了奇妙的面紗,向世人展露它的真實面貌。在燕王宮垂直光溜的百米高的洞壁上,我們看見有兩位苗族高手正站在高高的崖壁上,還有幾個電視臺的人也站在不太高的地方和我們打招呼呢。據說他們正在拍攝當地號稱蜘蛛人的攀巖絕技。那么,到底是誰能上絕壁呢?
導游介紹說,歷史上曾有一些苗族先民像山里的獼猴一樣,能在格凸河兩岸的懸崖絕壁上攀行,到達人跡罕至的險洞幽谷。如今,這里有幾個人繼承了攀巖絕技,他們就是羅發科和他的三個徒弟黃小寶、王鳳忠、王小國。羅發科師徒四人能在格凸河景區一帶百米高絕壁上,不用任何防護設施,只要有腳可踏、有手可攀的地方,他們借助竹竿、木棒作為攀巖的輔助工具,5分鐘就上到108米高的懸崖絕壁上,4分多鐘后,就能徒手退回地面。據說他們的祖先為了懸棺洞葬,練就飛檐走壁的功夫,傳到他們已經是第七代了。據介紹,羅發科12歲隨父親學攀巖,是兄弟4人中惟一學會的。黃小寶、王鳳忠和王小國也是從小學起,其中一位還腿有殘疾,雖然一起學習的還有其他一些小孩,但隨著難度的加大,能堅持下來的也只有這幾個人了。這就揭開了懸棺由誰放置的謎。正是這些攀巖高手,才使這里的懸棺葬成為可能。
響徹洞廳的格凸河水前行潛入12公里長的燕王宮幽暗處,沿河深入7公里可到達苗廳。不過因為水急,我們是無法進入的。沿通天洞斜徑攀援而上,可見燕王宮、通天洞、大穿洞三洞共一片藍天白云的神奇景色。
導游告訴我們,要去盲谷必須徒步登上2000級臺階,這是對人體力和意志的綜合測試。在北京,我們也曾爬過香山的2300級臺階。但因為出來以后,幾天行程,人比較疲勞,實話說,思想準備不足,也沒有吃飯,三思以后,還是決定放棄了。據介紹,穿過大穿洞,走過方竹林,就會到達一個平臺,前面是一個條形凹地,長約1公里,這是早期地下河頂板崩塌后形成的,地質學上稱盲谷,四壁是三四百米高的絕壁。盲谷內是一個封閉的野生世界,幾乎無人敢冒險下去。專家稱這里是保存最好的古河遺跡,也是封閉的生態環境和難得的原始林帶。這里應是科考人員、植物學家、探險旅游者夢寐以求的好地方,只有具有較好的體力,也有充分準備才能領略其中的神秘之美。
我們的行程就此結束了,回味整個游程,好像進入了一個遠古的夢境。因為當天往返是無法看到格凸河景區的全貌的。因為如果有體力還應該去造訪一下洪荒時代遺存的洞中苗寨。到洞中苗寨的上山路比較艱苦,腳力不濟的游客能只游覽大穿洞和大河景區了。我們雖然沒去,但也打聽了一下,把我們了解的情況做個介紹吧。
從紫云縣城驅車約40公里,沿青山對峙的峽谷逆格凸河而上,就到了伏流出口處的小穿洞,(從大穿洞走,有個岔路)格凸河水又重見天日,流向水電站。在伏流出口上方有上、中、下三個溶洞,洞中苗寨就在高高的中洞。要到達中洞苗寨必須爬山穿過下洞,這是一個布滿化石的洞廳,從洞中殘遺的地基來看,似曾作過穴居人的村落。沿著因地表塌陷而亂石堆積出的陡坡向上攀登,仿佛置身于人類文明進程的時間隧道。體力好的人大約要走兩個多小時,穿過蔥郁的竹林,一個高50米、寬115米的巨大洞穹出現在眼前,據說深有215米。在洞口有三間無頂的磚砌房間和一個小操場、籃球架、升起的國旗,那是洞中學校。靠近洞口散布著幾十座同樣沒有屋頂的干欄式木柱竹樓,倒像舞臺布景(相片上看,更像手工模型),人們就在這舞臺上天天演繹著真實的“山頂洞人”古樸生活。球場邊如金蟾的鐘乳石承接著洞頂終年不斷滴下的甘泉匯成一池,供給著人畜的基本飲水。據介紹,你在洞口外,就能聽里面讀書、說話、作工、雞鳴豬叫和鍋碗瓢盆發出的回聲交響曲,猶如在播放一曲遠古的歌謠。一進洞,回聲消失,各種聲音清晰可辨。據說,這一聲學現象與洞頂密布的溶蝕“漩渦”有關。
洞中住著王、吳、梁、羅四姓苗族,屋與屋之間只簡單地用竹籬相隔,意想不到的是家家還有門牌號碼。洞中人大都穿自己織布做的衣服,婦女的服飾只有簡潔的兩道花邊。雖然生活很艱苦,然而,走進洞中人家,熱情好客的苗家人就會送上自釀的包谷酒,按風俗,如果你喝得“乒當”躺倒,主人就倍覺臉上有光。喝過酒后,在他們家里便可自由出入,四處逛悠,看他們推磨碾谷、紡紗織布、養雞養鴨養豬養蜂養鳥、拉風箱燒飯,領略真實無偽的洞中日常生活。
對面山坡上空著政府為他們建造的磚混結構平房,據說他們搬出以后。因不習慣又紛紛搬回洞中。雖然洞中不怕風雨,冬暖夏涼,沒有蚊蟲叮咬,還是無人能理解,人類早已走出穴居生活,為什么他們要舍棄陽光充足、空氣流通的房舍,寧愿搬回洞中居住,甚至把學校也建在洞中。在洞中學校讀書的還有洞外山村的學生。
在回到紫云的路上,我們在一家餐館中要了一只土雞,現殺現做,只要清水煮熟,味道鮮美無比,把湯放在電磁爐上,自己放上新鮮的白菜豆腐蘑菇等,米飯也是隨便吃的,總價45元,我們四個人吃得飽飽的。
我們這次只是對格凸河做了最初步的了解。我們以后還打算再去,因為貴州好玩的地方太多,一次是無法充分領略的。到格凸到底看什么呢?在格凸,有那末奇妙的山和水,那奔流不息的河水一會成為陷入地下伏流,一會又冒出地面,在高高的青山上留下了它當年穿山鑿洞奪路奔流制造的奇妙景觀。你可探訪堪稱一絕的世界最高古河道遺跡穿上洞、盲谷,乘船進入舉世無雙的大穿洞,燕王宮,了解巨大幽深、氣勢恢宏的世界第二大洞穴廳室苗廳,國內最深的巖溶豎井通天洞……。更有燕王宮數萬鷹燕早晚競翔,天星洞百具苗族祖先洞葬懸棺,觀賞洞外美麗的峽谷,探尋珍奇動植物,領略旖旎田園風光,體味純樸的苗寨風情。如有體力,再去尋訪在這兒的喀斯特溶洞中,那個神秘的被稱為“現代山頂洞人”、“最后的穴居部落”的苗族村寨。這一切無一不給人以如醉如夢、神秘而又原始的美感。去格凸河旅游吧,但一定保護好那里原生態的美,給后人留下一片凈土,子孫們會感激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