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風光(3045)平壩天龍屯堡
↑天龍屯堡古鎮景區入口
平壩天龍屯堡——貴州行21
22日上午游覽龍宮時,由于導游買錯了電梯票而耽誤了不少時間,從龍宮出來乘車到達平壩的天龍屯堡已經過了中午,先在停車場附近的屯堡食坊用午餐。餐后開始游覽,此時已經過了下午兩點了,而我們當天還要游覽紅楓湖,所以時間很緊。
我們在地導小姐的帶領下先游覽了天臺山,從山上下來后,三點一刻才進入天龍屯堡古鎮景區游覽,考慮到接下來還要趕到貴陽的紅楓湖游覽,時間很緊,所以把在古鎮的游覽時間大大壓縮,原來安排的“地戲”演出也沒有看,匆匆游覽了半個小時,三點三刻就結束了。
天龍屯堡古鎮位于貴州省西部平壩縣,喀斯特地貌大山深處,有天臺山、龍眼山兩山脈,這里地處西進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順元古驛道上的重要驛站,名“飯籠驛”。明初時,朱元璋調北鎮南,在這里大量屯兵,兵來自江浙漢族。
本世紀初,天龍的幾位有名鄉儒覺得飯籠鋪的“飯籠”二字不雅,經提議,取天臺山的“天”,龍眼山的“龍”二字為村寨之名,這就是天龍屯堡鎮“天龍”二字的由來。
明太祖朱元璋為加強其在西南的統治,在這里壘墻筑堡,駐軍屯墾?,F今的屯堡人都是數百年前從內陸遷來的軍士的后代。六百余年來,他們仍保留繼承著明代的生活習俗、文化習俗。
屯堡人的屯堡二字,實是二個概念——“屯”是指軍屯,是軍隊傳遞書信,接待來往官員和部隊家屬居住的地方,“堡”是指商人和普通老百姓居住的地方。
正是有了明代的西南“屯戍之師”,才產生了世間“絕品”的屯堡文化。屯堡文化自成一格,它不同于其他漢族文化,又不同于本土少數民族文化,它是相對封閉的明代文化遺存。屯堡人在語言、服飾、建筑、宗教信仰等方面,保留著、固守著六百年前的夢。
↑我們到達后,在屯堡食坊用午餐,然后先游覽天臺山,再游覽天龍屯堡文化旅游區。
↑屯堡人雖然保留了許多江浙地方的生活習慣,但貴州的天氣還是讓他們學會了吃辣椒。
↑這是中華財神萬三祠。我們都知道周莊有名的萬三蹄,實際上元末明初人沈萬三在周莊、蘇州、南京、云南都留下了足跡。據攝影師扎西劉的考證,周莊是沈萬三的旁氏后代,云貴才是沈萬三最后停留地方。出于保護自己子孫考慮,沈萬三將后代裹挾在沐英的大軍中南下滇黔一帶,在沐英派出的陳、鄭等軍官的照顧下,沈萬三的后人及其龐大家族隱姓埋名在屯堡。這個沈萬三的后裔可能是次子沈茂。100年之中(恰好為5代左右),在江南的沈氏前后遭到數次抄家滅門,沈氏一門逐漸式微。而延續在貴州的這支,卻依然十分完整地保存著。
↑被當作財神供奉的沈萬三
↑驛茶站
↑古鎮上的商店
↑店主明顯不像貴州當地人,而像江浙一帶的姑娘。
↑九道坎是天龍屯堡最古老、最有看點的地方。這幢石屋,據說大明王朝在此屯軍時,當時的領軍大將陳典居住過,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房子不大,卻寫著600年的滄桑,墻是用石頭壘成,屋頂用石片當瓦,石墻上的垛口、瞭望口,平時居住可通風,戰時可當射口,中間有一塊旋轉石塊作擋板,作隱蔽用。這樣的石屋,戰時可作堡壘之用,閑時可作房屋居住。
↑走進屯堡,像是走進了石器時代,眼看到的是石頭,手摸到的是石頭,坐的石凳,用的石桌,石頭構筑了具有軍事防御功能的屯堡。在這里,石頭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石頭的生命得到了完美詮釋。
↑天龍學堂建于1907年,清末武舉陳日瞻所創辦。天龍學堂是屯堡建筑中的杰作,它采用屯堡人慣用的石木結構,但也不排斥瓦等建筑材料。天龍小學共分為主樓、教學樓、圖書樓、宿舍樓及伙房等建筑。
↑在天龍屯堡景區,隨處可見身穿大襟寬袖,藍色長袍的人,他們是地地道道的漢族人!在當地,他們被稱作“屯堡人”,屯堡人是明朝洪武年間的屯軍后裔,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六百余年來,他們仍保留繼承著明代的生活習俗、文化習俗。
↑這里的婦女們依然穿著明代樣式的翹頭花鞋,俗稱翹翹鞋。這里擺著的是作為旅游紀念品出售的翹翹鞋。
↑男人們身穿現代服裝,看上去是完完全全的漢族人,而且是江浙一帶的人,跟當地的貴州人不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