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山---洱海之間,有一座花繁林茂、山川秀美的地方——大理白族自治州。這里曾經是古南詔、大理國所在地,是聞名于世的電影《五朵金花》的故鄉,它不僅擁有規模龐大、保存完好的南詔、大理古城,擁有風花雪月(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的自然美景,更擁有最雄偉、最壯麗,被譽為“佛都”的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城西北2公里處的應樂峰下,整個景區由三塔、崇圣寺及三塔倒影公園三個部分組成。乘坐電瓶車來到崇圣寺三塔景區,首先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大二小、呈鼎立之狀三座佛塔和依山而建、金壁輝煌的崇圣寺廟宇群。
三塔與西安小雁塔相似,是典型的唐塔風格,表現了唐朝大理與內陸的密切聯系。但三塔又有與內陸塔不同的特點:一是內陸塔層多為奇數,而三塔為偶數;二是中原塔由基座向上直線收縮,下大上小,呈矩梯形,而千尋塔上下小中部大,外部輪廓呈曲線,雄渾壯麗,具有古樸的民族風格。
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揚的可以成佛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鎮水患。據古籍記載,大理古為“澤國多水患”,“世傳龍性敬塔而畏鵬,大理舊為龍澤,故為此鎮之。”三塔建成千余年來,經受了歷史上數次強烈地震。其中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大地震,千尋塔“裂二尺許,形如破竹”,后“旬日復合”。1925年大理大地震,城鄉民房倒塌99%,而千尋塔只震落了頂上的定寶剎,兩座小塔也因地震偏離了垂直線,傾斜400多年而不倒,成為大理的“斜塔”奇觀。
三塔建成后,又修建了規模弘大的崇圣寺,據《南詔野史》記載:崇圣寺基方7里,占地300余畝,建筑房屋890間,雕佛像11400尊,用銅40590斤,耗金銀和綾羅錦緞值金43514斤,用工708000余個,歷時8年才建成,有“三閣、七樓、九殿、百廈”之規模,是當時大理地區規模最大的寺院。寺中的鴻鐘,“徑可丈余,而厚及尺”,“其聲聞可八十里”,“萬古云霄三塔影,諸天風雨一樓鐘”,歷來為人所樂道。南詔國時,驃國(今緬甸)國王雍羌和王子舒難陀到崇圣寺三塔祈拜敬香,星邏(今泰國)國王耶多曾兩次到崇圣寺迎佛牙。到了大理國時期,佛教更為盛行,大理國22代國王中,有9位出家到崇圣寺當住持,崇圣寺成了名副其實的“皇家國寺”,吸引了內陸和南亞、東南亞香客“朝圣”,成為東南亞、南亞推崇的“佛都”。
崇圣寺三塔背靠蒼山,面臨洱海,雪巒萬仞、按銀灑翠的蒼山峙其后;波濤萬頃、橫練蓄黛的洱海嵌于前,遠遠望去,玉柱標空,撐天拄地,卓然挺秀,俊逸不凡,為大理名勝之一。
1994年10月,建設了占地400多畝的三塔倒影公園。公園坐北向南,背靠崇圣寺三塔,以園內的湖水能清晰地倒映出三塔的雄姿倩影而得名。湖水如同一面明鏡,為傲立千古、剛勁挺拔的三塔一展倩影芳容,更添了許多秀美。園內建筑有體現白族民居的楹聯照壁,有題詩刻賦的大理石亭碑,有影搖水中的漾波亭。園內植有各種茶花、緬桂、桂鵑等奇花異草,是游人觀光或與水中三塔合影的絕佳之地。三塔倒影的靚麗風光,不僅吸引了無數的中外游客,還被印上郵票、明信片及畫報、書籍的封面,多年來為大理贏得很高的名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