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戰爭的慘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一時間,資產階級改良派要求維新變法的思潮日益高漲。
在這種形勢下,曾經支持過主戰派的光緒皇帝在洋槍洋炮的開導下,特別是受歷史上著名的“公車上書”的影響,再加上對慈禧太后獨攬大權和身處逆境的不滿,促使他尋找一條要求變法維新,自立圖強的道路。
天津是中國北方維新變法的重要基地,相當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積極響應維新變法,并努力付諸實踐。
1951年9月,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并,定名為天津大學。
盛宣懷,這位鼎力協助李鴻章在天津發展洋務運動的實業派,是北洋大學堂的創辦人。
他在洋務運動的實踐中感到“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1892年盛宣懷上任津海關道后,就開始籌備辦學。三年后,即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他向李鴻章稟請具奏。由于李鴻章調入內閣辦事,盛宣懷又于1895年9月19日(光緒二十一年八月一日)通過新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王文昭上奏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設立一所新式學堂。
1895年10月2日(光緒二十一年八月十四日)光緒皇帝在奏折上御筆朱批“該衙門知道”欽此?!疤旖?/span>北洋西學學堂”正式創建,校址在天津大營門外的梁家園。1896年,更名為北洋大學堂。
1900年,北洋西學堂成為八國聯軍德意志帝國的兵營,教學因此中斷。
1902年,直隸總督袁世凱奏請將北洋大學堂在天津西沽武庫舊址復校。
北洋大學堂的創辦,不僅推動了我國第一個近代學制的產生,為我國高等學校初創時期體系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更重要意義在于:它結束了中國延續長達一千多年傳統意義上的封建專制主義教育的歷史,開啟了中國近代教育的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