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北宋 王詵 金谷園圖
絹本,設色,縱32公分,橫500cm 《白云堂》黃君璧藏
全畫氣勢宏大、景物富麗,造境幽深,乃窮年累月而成的精心之作。畫面中園林、別墅步于湖上,其間或以橋梁,或以舟楫相通,給人似斷還連之感。小島、汀渚之上茂林叢竹、樓閣掩映,刻畫十分繁密、細致。無論是古樹、叢篁還是假山堆石表現手法都頗為古雅,其設色也以青綠為主,在濃郁中不乏雅雋秀麗。畫中人物繁多,其數不下百人,然都造型精工、設色富麗,體現了畫家高超的表現能力。
“金谷園”是西晉官僚、富豪石崇在洛陽的別業。石崇在中國歷史上是與他人斗富出名的,其炫耀的財富正是以珊瑚、如意之類為主。石崇在金谷園中有愛姬綠珠,當時遭人陷害被捕時,跳樓自殞,此事更成為歷代文人感慨對象。唐代詩人杜牧曾寫有《金谷園》一詩道:“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畫家對金谷園也是情有獨鐘,他們更著力表現金谷園存在之時的繁華熱鬧,通過精美的色彩和造型來追憶一種快樂、逍遙的生活方式。因此早在唐代的《貞觀公私畫史》中我們就發現晉人史道碩畫有《金谷園圖》了。作為宋代青綠山水的一代大家,作為一位追求享樂,奢華生活的貴游公子,王詵確乎對這樣的題材才會感興趣的。
黃君璧先生對此圖有過認真研究,曾在畫卷跋尾,親筆記下畫中景物的數量以及全畫尺寸。其紀錄為:“鷺二只、孔雀一只、鶴十二只、鴨四、馬八頭、鹿七頭、男二十一人,女一六六人”。這說明黃君璧對畫中細節十分注意,贊嘆于畫風的細致、精到,認為該畫是難得一見的古畫精品,值得反復推敲揣摩。
22北宋 王詵 漁村小雪圖
絹本,設色,縱44.5cm,橫219.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寫冬季小雪初霽的漁村山林景色,圖中雪山奇松,溪岸漁艇,峰迴路轉,步移景易,整個畫面意境蕭索,籠罩在一片空靈、靜寂的氛圍之中,雖有漁夫艱苦勞作,但反映的卻是文人逸士向往山林隱逸生活的雅致情懷。
此圖是王詵師法李成而自成一家的作品,圖中山石勾皴純用側鋒短筆,邊緣輪廓采用“破墨法”,在勾勒之后用清水向內化開,墨色輕淡。寒林長松則用中鋒濃墨,從而突出表現了其凌寒不凋的高貴品格。為了表現積雪,除山巒留白外,作者還在峰頂、樹杈、沙腳施以白粉。為了表現雪后陽光,作者又于樹頭、葦尖略染金粉,在通幅水墨之中吸收了唐以來金碧山水的畫法,是一種創造性的實踐。這幅作品充分體現了北宋時文人畫強調“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創作主旨,以嫻熟的技法寫“詞人墨卿難狀之景”,正是“詩畫一律”的典范作品。
23北宋 王詵 煙江疊嶂圖卷
絹本,水墨,縱26cm,橫138.5cm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繪崇巒疊嶂陡起于煙霧迷漫浩渺空曠的大江之上,空靈的江面和雄偉的山巒形成巧妙的虛實對比。奇峰聳秀,溪瀑爭流,云氣吞吐,草木豐茂,顯得蓬勃富有生氣。畫家以墨筆皴山畫樹,用青綠重彩渲染, 既有李成之清雅,又兼李思訓之富麗,鄧椿《畫繼》謂王詵“所畫山水學李成皴法,以金綠為之,似古”,于此可見。堪稱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的北宋著名山水畫家王詵的水墨本《煙江疊嶂圖》及其背面的蘇軾行書詩并跋和王詵唱和詩二章并跋。詩、書、畫三絕,是中國畫難得的境界。
此畫面蕭疏清遠,表現了煙霧迷蒙的水鄉景色,在構圖上,遠近疏離,似有一透視感,遠山隱映于云霧之中,悠遠秀麗。本幅無款印,有宋徽宗趙佶標題:“內府所藏王詵四卷中此為第一”。此畫為殘卷,僅存原畫的四分之一,但仍見此畫的精氣神。
24北宋 趙士雷 湘鄉小景圖
絹本,設色,縱43.2cm,橫233.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以橫卷形式圖寫夏季池塘邊的動人景色。高松垂柳, 池水明凈,野鳧、鴛鴦、 白鷺在池中飛鳴游嬉,頗為悠然自 得。畫卷融花鳥與山水為一體,境界優美,具有濃郁的詩意 。
此圖流傳有緒,初為宋徽宗趙佶收于內府,明代流入民間藏家之手,并且相互買賣。清康熙朝時被獻入清宮,著錄于王原祁主編的《佩文齋書畫譜》。宣統年(1909-1911年),溥儀將它偷運出宮,被偽滿“國兵”王學安掠得。王迫于戰亂,將其收入鐵筒埋于地下,后又轉與好友王思民。解放后,歸國家文物局所有,文物局將它拔交故宮博物院。此時,它已因霉爛過甚有近三分之二殘破不全,經故宮博物院的專家重新揭裱、補絹、補色,得以重放異彩。
趙士雷 (公元11世紀)北宋畫家。字公震,承平王孫,生卒年不詳,曾任襄州觀察使等職。善畫湖塘小景,馳譽于時,師法惠崇,作雁鶩鷗鷺、溪塘汀渚有詩人思致,至其絕勝佳處,往往形容之所不及。又作花竹,多在于風雪荒寒之中,洗盡綺紈之習,故幽情雅趣,落筆高超。
25北宋 李公麟 五馬圖卷
紙本,白描,縱26.9cm,橫204.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為李公麟傳世佳作,紙本墨筆,無名款。畫中五匹大馬,由五個人牽引,神采煥發,顧盼驚人。用筆簡練,馬的一舉一動,極其細致生動地表現出駿馬運動和性情的特征。圖以白描的手法畫了五匹西域進貢給北宋朝廷的駿馬,各由一名奚官牽引。每匹馬后有宋黃庭堅題字,謂馬之年齡、進貢時間、馬名、收于何廄等,并跋稱為李伯時(公麟)所作。五匹馬各具美名,令人遐想,依次為:鳳頭驄、錦膊驄、好頭赤、照夜白、滿川花,而五位奚官則前三人為西域裝束,后兩人為漢人。五匹馬體格健壯,雖毛色不一,姿態各異,但顯得馴養有素,極其溫順。五個奚官則因身份不同,或驕橫,或氣盛,或謹慎,或老成,舉手投足,無不恰如其分。
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畫家。他的一生在仕途上不甚得意,但詩文書畫成就很高,也擅辨古器物。李公麟雖然被列入了文人畫家之列,但是他除了后世文人畫家所擅長的山水花鳥題材之外,更擅長人物、鞍馬。在此方面,他繼承了顧愷之以來的傳統,而又有所創造,自立新意,在刻畫人物個性和情態上極具功力。他把過去僅作為粉本的白描畫法確立為一種畫種,使之獨立成科。
26北宋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
絹本,設色,縱46.2cm,橫429.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臨韋偃牧放圖》是李公麟彌足珍貴的存世之作。卷右上角有李公麟篆書自題:“臣 李公麟奉命敕摹韋偃牧放圖。”其母本系唐代韋偃的著意之作,李公麟奉旨而摹,表現了圉官馬夫牧放皇家良 駟的壯觀場景,共畫了一千二百八十六匹馬和一百四十三人,顯示了大唐帝國的強盛。韋偃,曾官少監,后久寓成都,他的用筆得益于畫松,蒼老穩健,把人馬疏密有致地廣布在川源和叢林 中,唐代朱景玄的《唐朝名畫錄》評他:“以越筆點簇鞍馬人物…… 或騰或倚,或或飲,或驚或止,或走或起,或翹或,其小者或頭一點,或尾一抹……曲盡其妙,宛然如真。”極富野情野趣。
是圖充分展現了作者集群馬成勢的藝術能力。卷首為起勢,諸馬互不相讓,奮蹄而前,把觀者的視線 引向前面的承勢,這是全卷的高潮,會集了一大批策馬的圉官和朝臣,正浩浩蕩蕩地巡視牧場,列陣莊嚴肅 穆,氣勢逼人。之后的轉勢和合勢逐步進入了悠揚閑雅的尾聲,那些最先出廄的馬群經過一段激昂亢奮的奔 騰后,已是疲憊不堪,有的怡然自得地斜臥在地上,有的三五成群地漸漸消失在垅壑溝坡里,星星點點,時隱時現。全卷的氣勢由雄強剛勁轉化為柔和平緩,構圖從密集緊湊緩緩變成疏松流暢。群馬千姿百態,無一 雷同,極富生活氣息,全卷體現了畫家處理大場面中人馬動靜、聚散的藝術能力,代表了唐、宋畫馬藝術的 總體水平。
李公麟淳樸簡澹的白描畫馬相悖于韓干華貴富麗的肥碩之馬,倒是與韋偃野樸放達的筆致頗為相近,故李公麟在《臨韋偃牧放圖》中融入了他的文人氣格,特別是畫卷的后半部分,畫風清勁雅潔,敷色精細而無 華貴之氣,淳樸溫潤,畫中雜木、坡石的筆致,逸筆草草,富有個性,具有文人畫家直抒胸臆的意趣。
27北宋 李公麟(傳) 商山四皓會昌九老圖
紙本,墨筆,縱30.7cm,橫576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圖卷以白描手法分別畫秦末高士東園公、甪里、綺里季、夏黃公四人避亂隱居中商山的故事和唐會昌五年三月二十四日九位退休老人白居易、胡杲、吉皎、鄭據、劉真、盧真、張渾、李元爽、釋如滿等九位老人相聚洛陽履道坊白居易居所歡聚“尚齒”之會,既醉且歡之際賦詩畫畫的情景。
兩個故事原來合畫在一起,入清宮重裝時中間以黃綾隔水斷開。整幅作品筆致纖弱工謹,清秀典雅,取材于隱居生活、文士會友,與士人畫關系密切。畫風技法近于南宋牟益,故成畫時代當在南宋,舊題李公麟作,難以為信。此卷宋元明流傳過程不詳,明末清初曾為黎惟敬、高鑒、錢士弘、星嚴、梅清諸家遞藏,見于《石渠寶笈重編》、《石渠隨筆》著錄。
28北宋 李公麟 白蓮社圖卷
絹本,墨筆,縱60.1cm,橫459.8cm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用白描畫東晉高僧慧遠在廬山虎溪東林寺結盟白蓮社的故事。因為寺內種白蓮,故稱“蓮社”。慧遠是當時重要的佛教領袖之一,參加蓮社的為陶潛、謝靈運、宗炳、陸修靜、周續之、劉程之、張野等,都是當時的名流。圖中第一段畫陶潛因腿疾由他兒子和學生抬著回去,第二段畫謝靈運騎馬去蓮社,第三段畫謝靈運送道士陸修靜過虎溪,第四段畫周續之等人做佛事,第五段畫兩個梵僧在對話,第六段畫劉程之在校經,第七段畫宗炳在聽講,最后畫張野在濯足觀瀑。整個構圖及筆墨技巧都表現出相當高的水平。
29北宋 李公麟 寶積經變相-鬼子母救子圖長卷
絹本,設色,描金,縱34.7cm,橫372cm 美國波士頓博物館藏
傳說古代王舍城有佛出世,舉行慶賀會。五百人在赴會途中遇一懷孕女子。女子隨行,不料中途流產,而五百人皆舍她而去。女子發下毒誓,來生要投生王舍城,食盡城中小兒。后來她果然應誓,投生王舍城后生下五百兒女,日日捕捉城中小兒喂之。釋迦聞之此事,逐趁其外出之際,藏匿她其中一名兒女。鬼子母回來后遍尋不獲,最后只好求助釋迦。釋迦勸她將心比心,果然勸化鬼子母,令其頓悟前非,成為護法諸天之一。
30北宋 李公麟 龍眠山莊圖
紙本,水墨,縱28.9cm,橫364.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龍眠山莊圖》亦稱《山莊圖》,是宋代杰出畫家李公麟的白描山水畫,畫面表現的是由建德館至垂云片的龍眠山莊圖景。
龍眠山莊,為李公麟晚年歸隱龍眠山所建,位于西龍眠山李家畈,今屬龍眠鄉雙溪村李莊。“山莊”坐北向南,面積為4000平方米,背倚高山,面臨平疇,視野曠闊,龍眠河繞西側南流,四周環筑土墻,朝南建樓門一座,兩端辟東西花園,植名木奇葩。門前有一“元寶形”池塘,蓄魚種蓮。后山修竹影映,莊頭古木蔭翳,風景怡人,別有一番情趣。《安慶府志?山川》:“桐城龍眠山……擅江北名山之秀,宋公麟歸老于此。”明末桐城文士孫中 作《過李公麟山莊舊址》詩:“居士莊猶在,園林看轉移。山川渾日舊,花鳥自今時。月散花椒影,煙沉墨竹枝。閑來搜勝跡,登眺客心悲。”龍眠山莊舊址,與桐城明大司馬孫魯山別業“椒園”相距里許。明末,桐城孫臥公詠《椒園》詩中云:“山水多佳色,復憶李龍眠。”清康熙桐城諸生孫日高《懷椒園》詩亦云:“庭前即是公麟畫,緬懷三徑各蕉人。”桐城清大學士張英晚年歸隱龍眠,筑“賜金園”于雙溪,亦與此舊址相近,曾詠《補卜居龍眠山莊》詩十一首,抒發“漸喜移家位碧岑”之歡樂。
該畫自西而東凡數里,巖諤隱見,泉源相屬,山行者路窮于此。《宣和畫譜》稱《山莊圖》,可以配王維《輞川圖》;《佩文齋書畫譜》亦說《山莊圖》用王維《輞川圖》的畫法:“而行筆細潤,乃有超越之意”。蘇軾為之記,蘇轍為之賦詩,凡二十首。《山莊圖》既出,便為世人所珍愛。《山莊圖》不僅是一幅遠離塵囂的山村風俗畫卷,更體現了山莊主人思想傾向和生活情致。蘇軾在《題李伯時〈山莊圖〉后》說,李公麟在龍眠山,并非留意一草一木,然而《山莊圖》“其神與萬物交,其智與百工通。”所以他稱李公麟為“有道有藝”的畫家。《龍眠山莊圖》在法國很出名,被法國當代很多收藏家列為珍品,法國著名的酒窖設計建造集團,法國路易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的辦公室就懸掛此圖的描摹版,可見影響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