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清 禹之鼎 蠶尾山圖卷
絹本,設色,縱26.7cm,橫73.7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是禹之鼎為王士禛創作的又一幅畫像。王士禛廉潔奉公且詩名遠揚,深得文人推崇,故而禹之鼎多次為他畫像。蠶尾山是山東泰安東平湖上的一座小山,景色綺麗,素有“小洞庭”之稱。王士禛曾多次游東平湖,因喜愛東平的湖光山色,便把南海之行的詩文和后幾年的詩文編在一起,以蠶尾山之名命為《蠶尾集》。
圖中的東平湖充滿著詩意,湖面波光鱗鱗,幾只飛鳥滑過水面。遠處的蠶尾山在月光的照耀下委婉而綿長。王士禛坐于船尾,盡情觀賞著東平湖的風光。船內幾案上放滿了詩人隨身攜帶的書卷,從而點明了主人公的身份和情性。
款題“廣陵禹之鼎恭寫”。鈐印“禹之鼎”(白文)、“尚氏基”朱文。畫面上方題:“蠶尾山圖。壬午六月為漁洋老夫子。海寧門人陳關禧題。”尾紙王士禛文。
122清 禹之鼎 移居圖卷
絹本,設色,縱42.5cm,橫232.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幅像主待考。圖中送行人臨岸佇立,面目溫和,含笑頷首;出行人當船而立,面容消瘦堅毅,神情惆悵。人物面部刻畫精準細膩,用墨骨法勾勒出五官,使面部有凹凸感,再以赭色暈染,使之氣血精神躍然紙上。僮仆們的面部均采用較傳統的勾勒暈染的畫法,立體感不強,水潤有余,表現出樸實無華和稚嫩活潑的神情。
人物衣紋線條的畫法也因人而定,其中,船首仆人的衣紋完全為北宋馬和之的“螞蝗描”技法,流露出馬氏“衣帶松散,柔婉雋逸”的畫風。樹的畫法宗北宋郭熙的“蟹爪”枝。牛馬的畫法有唐韻,牛之骨骼清晰,馬圓臀,斑花用淡墨暈染,頗具光澤,活靈活現。
冷瑟靜謐的氛圍烘托了離別送行的親切和感傷。行船、馬車上的美酒、書籍、酒葫蘆、弓劍等被畫家巧妙地安排在移居送行的場景里,賦予了畫面鮮活的生活氣息,同時表現出文人儒士們高逸灑脫的氣質。
本幅自題“甲申初冬廣陵禹之鼎寫。”鈐“禹之鼎”白文印,“慎齋”朱文印,右下角鈐“逢佳”朱文印。甲申為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禹之鼎時年58歲。禹氏50歲以后寓居京城,此時正是他畫史上的盛年,其技法博采眾家之長,融會貫通,予以己用。
123清 禹之鼎 念堂溪邊獨立圖卷
紙本,墨筆,縱29.9cm,橫95.7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畫中立于溪邊的男子名叫喬崇修,“念堂”是他的字。喬氏家族為當地望族,書香世家。念堂的父親喬萊(1642—1694年)字子靜、石林,號畫川逸叟,著有《易俟》一書。從畫題中“此先生三十初度”句可知,喬崇修此時剛過三十而立之年。
圖中依照蘇東坡詩《縱筆三首》中“溪邊古路三叉口,獨立斜陽數過人”的詩意,繪古木蒼虬,念堂于溪邊獨立。近景中的人物著布衣長袍,頭戴斗笠,佇立于岸邊,神態悠然自在,表現出一種超然世外的情懷。遠處,各色行人往來于小橋之上。圖中肖像主要運用白描手法,衣紋線條瀟灑飄逸。背景樹石墨色清潤,意境清遠。
款題“溪邊古路三義(叉)口,獨立斜陽數過人。念堂先生屬寫東坡詩句,此先生三十初度小照也。漫擬李營丘法,歲戊寅嘉平月,長安客窗分袂作。慎齋禹之鼎。”鈐印“禹之鼎”(朱文)、“慎齋”(白文)、“醉酒”(朱文)。戊寅為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禹之鼎時年52歲。
124清 禹之鼎、王翬 李圖南聽松圖像卷
紙本,設色,縱30.8cm,橫133.3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繪李圖南肖像,卷首王翬隸書題:“聽松圖”。下鈐“耕煙散人”印。款署:“廣陵禹之鼎寫照。”下鈐“禹之鼎”、“慎齋”印2方。末款署:“歲次丁丑小春上浣為簡庵先生布景。耕煙散人王翬。”下鈐“石谷子”、“王翬之印”印2方。左下角鈐禹之鼎“必逢佳士亦寫真”印。前后隔水鈐有“頤壽堂印”、“觶齋”、“范陽郭氏珍藏書畫”等收藏印多方。
圖中人物出自禹之鼎手筆,山水補景為王翬所繪。山水清逸,玉樹臨風,湖山幽遠,李圖南坐于樹下石上,神態安詳寧靜。據圖上王翬題可知此圖創作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畫中人面相清俊,年紀尚輕。禹之鼎在創作此幅肖像畫時年屆50歲,正是其創作高峰期。
此圖主要以白描手法表現,只是在人物面部用極淡的色彩略加烘染,衣紋用筆流暢,較好地表現出絲織品的質感。王翬補繪山水筆墨松秀,揖讓有度,既突出了山水清逸之景,又將人物寄情山水的文人特質怡如其分地表現出來。圖中人物與王翬的水墨山水相配合,相得益彰,清逸之氣溢于畫卷。兩位大師之筆融于一圖,構成了一幅古代肖像畫的藝術精品。
李圖南,生卒年不詳,字開士,號簡庵,連城(今廣西境內)人。清康熙時舉人,雍正年間以縣令赴京學習政事,任職于戶部湖廣司,后以母病歸,卒于鄉。究心治學,以反躬切己為務,認為學者惟名利之害為最大,惟有超越名利之思方可與之共學。為康雍時期名士。
125清 禹之鼎 黃山草堂圖
紙本,設色,縱40.3cm,橫131.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禹之鼎憑藉對江南園林的熟悉,在狹小的尺幅中營造出春夏秋冬四季之景。暮冬初春,梅花朵朵,清淡宜人;陽春三月,玉蘭滿枝,暗香盈袖;八月清秋,海棠嬌媚,秀色可餐。嘉樹郁郁,翠竹蕭蕭,一花一木均見精神。青磚黛瓦,“聽雨”;紅欄水榭,“知魚”;粉墻洞門,“穿月”。太湖石風骨秀爽,以黃石堆砌,表現其矗立于“天池”之畔云霧繚繞的情趣。中間一人悠閑垂釣,正如尾紙中陳彝的題詩:“十里煙波一釣徒,人生只合戀莼鱸。菉(施)畢竟娥眉妒,贏得鳴琴又一圖。堯封直到海南天,便落風塵也似仙。請看圖中是何世,仁皇甲子太平年。”
畫面中主人公的面部用淡墨細勾五官,胭脂色淡暈兩顴。將人物置于江南園林的背景下,“融端莊、含蓄、幽靜、雅致于一體”,表現出“不俗”、“大雅”的文秀氣質。
從尾紙顧瀛的題記中悉知像主為田廣運,江南泰州(揚州)人。題記中記述田廣運幼年能文,聲名鄉里。其祖父田顯吉是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進士,鄉里的前輩說其子也將為進士,但未能言中,直至田廣運中第之后,總算是祖孫接踵,始得繼志。
本幅左下自題:“壬午秋月禹之鼎寫。”鈐“禹之鼎”白文印,“慎齋”朱文印,右下角鈐白文印“必逢佳士亦寫真”。壬午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禹之鼎時年56歲。
126清 禹之鼎 惲壽平 汪懋麟像卷
紙本,設色,縱30.8cm,橫185.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汪懋麟像》由禹之鼎繪制人物,惲壽平補繪背景。卷首淡淡云煙彌漫,汪氏席地而坐,把玩自己所藏的硯臺珍品,旁有圖書相伴,顯示出高雅脫俗的文人趣味。山間遍鋪青草,碧松蒼翠,叢竹散布石間,遠處溪水潺湲,清音入耳。畫家描繪了一個清幽宜人的隱居所在,烘托出像主心儀山林、寄情詩文的出塵心境。
汪懋麟(1605-1688),字季甪,號蛟門,江蘇江都人。生于明思宗崇禎十三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年四十九歲。康熙六年(1667)進士,授內閣中書。因徐乾學薦,以刑部主事入史館充纂修官,與修明史,撰述最富。吏才尤通敏。旋罷歸,杜門謝賓客,晝治經,夜讀史,日事研究,銳意成一家言。方三年,遽得疾卒。懋麟與汪楫同里同有詩名,時稱“二汪”。著有百尺梧桐閣集二十六卷,《清史列傳》行于世。
127清 禹之鼎 竹浪軒圖卷
絹本,設色,縱38.4cm,橫14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水榭臨岸而設,竹簾半卷,屋外風起蕭蕭,翠竹環繞,池塘中荷花盛開,游魚戲水,池畔兩只白鷺悠然自得,山石后小鹿躲藏窺探。像主坐于竹蔭嘉木下自斟自飲,吟詩作對,旁有小僮池邊洗硯,傳遞出“正是荷靜納涼時”的意境。
作品構圖精細,繁密嚴整,工筆重彩,設色濃艷,竹樹雙勾填色,人物面部為墨筆勾勒,淡色暈染,衣紋多方折。
本幅左下自題“廣陵禹之鼎寫照”,印文不清。從尾紙題跋悉知,像主名元揆,字樹圃。此人待考。從隔水王澍所題“丙辰秋九月題奉樹圃年學兄”的時間推斷,丙辰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禹之鼎時年30歲,此圖應系禹氏早年作品。后有王澍、陳炳、沈德潛、王林任、王譽昌、錢中樞等人題記。
128清 禹之鼎 風木圖卷
紙本,墨筆,縱39cm,橫136.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風木”在古代寓有悼親的含義,王瑛的父親于康熙丁丑年亡故,所以該年十二月,禹之鼎便應邀為王瑛畫了這幅為父守孝圖。
畫面上王瑛頭發披散,滿面哀傷,身穿素袍,挺身肅立。身后蒼松挺拔,林間煙霧繚繞,丘崗坡沱,溪流環繞,樹木、枯草在寒風中蕭蕭瑟瑟。
畫中人物的面部用淡墨層層暈染,突出凸凹之感,發須則以極細的墨線寫出。衣紋用飄逸的“蘭葉描”繪出。樹的畫法較為工細,樹干用雙勾寫輪廓,以鱗皮皴表現其紋理,樹葉則有的用雙勾夾葉,有的用筆點寫。坡石用干筆皴擦,遠山以濃墨輕掃而出。
該圖通過荒寒寂寥的氛圍烘托,以景襯情,營造出哀婉凄幽的意境,生動地表現了像主的哀思,正如朱彝尊所題:“鴻臚下筆寫寒木,颯颯風聲動林間。……新圖別自開生面,林底飄殘淚滿裾。”
本幅自題“風木圖”,款署“丁丑嘉平為紫翁老先生寫,廣陵禹之鼎。”鈐“禹之鼎”、“慎齋”印二方。該卷由查聲山題簽,姜辰英書引首,后紙有宋犖、朱彝尊等十八家題詩(記)。丁丑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禹之鼎時年51歲。
129清 禹之鼎 京口三山圖
紙本,墨筆,縱26.5cm,三段畫卷分別橫96.2cm、80cm、88.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卷共為三段,分別為嚴繩孫、張純修、禹之鼎所作。金山、焦山、北固山世稱京口三山,位于鎮江。畫面以同一視角描繪金山與焦山對峙江中的情景,均為墨筆寫意,雖風格各異,但都意在表現江南水鄉濕潤清秀的特質。嚴繩孫所繪寫意重于寫真,墨色干濕濃淡層次分明,清雋雅逸。張純修所繪則突出江南多雨迷濛的特點,用筆濕潤,具有煙嵐之氣。禹之鼎所繪最為寫真,刻畫細膩生動,用筆淡雅秀潤。圖中金山寺寺宇樓臺層層相接,一塔拔地而起直指云天,“塔拔山高”,無論近觀遠眺,總見寺而不見山,有“寺里山”之說。江邊,帆影綽綽,人影剪剪。
此件作品無年款。首段為嚴繩孫所繪,鈐“繩孫”朱方印、“藕漁”白方印。中段為張純修所繪,鈐“見陽”白方印。末段左下角鈐“禹之鼎”白文印、“慎齋”朱文印,因此斷定此段為禹之鼎所繪。因畫幅上有張純修的收藏印“見陽子珍藏記”、“見陽書畫”、“神品”,尾紙有嚴繩孫題跋:“壬申夏五月似見陽老祖臺長兄覽正”,推斷此圖畫完后歸張純修收藏。圖當繪于壬申年(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或之前,禹之鼎時年46歲。
嚴繩孫(1623-1702),字蓀友,號秋水、勾吳嚴四,晚號藕蕩漁人,生于明天啟三年(1623年),無錫縣膠山(今屬東北搪鄉)嚴埭人。
張純修,生卒不詳,清,直隸豐潤人。漢正白旗籍,字子敏,號見陽,又號敬齋,官廬州知府。畫山水,家藏有名畫極為豐富,因之臨摹古畫能達到形神逼肖的地步。又工書法,學晉唐人體勢,并善刻印。
130清 禹之鼎 張魯翁像卷
絹本,設色,縱49.7cm,橫652.3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畫中主人公的五官輪廓用淡墨勾勒,又施墨略染后再賦色彩,衣紋用蘭葉描,輕重變化有致,得惟妙惟肖之趣。
禹之鼎為人畫像不僅注重形神兼備,也通過對人物所處環境的描繪來烘托人物的某種特定性格。據禹氏親筆題款可知,他是應像主的要求,以唐代詩人李頎《東京寄萬楚》中的詩句“了然潭上月,適我胸中機”所表現的意象為背景完成這幅肖像畫創作的。雖然像主的身份待考,但明月清輝,水流緩緩,營造出的清寂幽然的環境恰如其分地反映出像主淡泊寧靜的心態。
畫心款署:“方伯張公取‘了然潭上月,適我胸中機’之句為題,屬補尊照于內,時庚辰春,廣陵后學禹之鼎。”鈐“禹之鼎印”白文方印、“尚吉”朱文方印。庚辰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禹之鼎時年5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