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清雍正 青花歲寒三友圖小罐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 高8.5厘米
此罐小巧秀美,雅致端莊,體現(xiàn)了雍正制器的至美精湛。雍正一朝瓷器造型素有線條美之譽,輕巧俊秀、工麗嫵媚。器型之美,可與以纖細秀麗著稱的明永樂、成化瓷器相提并論,增一分則拙,減一分則陋,比例協(xié)調(diào),恰到好處。
罐唇口,短頸,豐肩,收底,淺圈足。足底青花雙圈內(nèi)署“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胎土淘洗精煉,致密堅實,釉質(zhì)肥潤如脂,細膩光滑。外壁通體青花裝飾,頸部繪四組朵云紋,肩部繪纏枝忍冬,腹部主題紋飾為松、竹、梅紋。青松堅忍不拔,寒梅傲雪欺霜,修竹清逸俊秀,運筆豐富瀟灑,生動自如,繪制因循章法,儼然水墨意態(tài)。布局嚴謹,畫意流暢生動,筆觸細膩,青花發(fā)色翠藍濃艷,襯以如雪釉地,更顯風(fēng)骨。
松、竹、梅因其特性而賦予的美德,被譽為“歲寒三友”,松、竹經(jīng)寒冬不雕,梅則迎寒開花,歷來為文人墨客所傾倒。《孤本元明雜劇》缺名《漁樵閑話》四:“松柏翠竹,皆比歲寒君子,到深秋之后,百花皆謝,唯有松竹梅花歲寒三友。”象征著青春常在和堅強不屈的文人精神。此器造型玲瓏別致,器型豐滿,小器大樣,極為珍貴。
此件為RalphM.Chait舊藏。RalphM.Chait是經(jīng)營中國瓷器歷史最悠久的美國古董商,1909年7月4日來到美國,與家人一起開始古董生意。上世紀20年代末,RalphM.Chait在紐約開設(shè)了他的第一間畫廊。他的客戶包括洛克菲勒家族、美國總統(tǒng)胡佛、美國參議員和許多名門貴族。此后畫廊世代相傳,迄今有100多年的歷史。
來源:RalphM.Chait舊藏
參閱: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紅(下)》,故宮博物院,商務(wù)印書館(香港)、上海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2000年,第117頁,圖103
《孫瀛洲的陶瓷世界》,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第202頁,圖122
HKD 1,000,000
47清乾隆 粉彩葫蘆形齋戒牌
長6.7厘米
此齋戒牌呈葫蘆形,圖案華麗,色彩絢爛,穿通天眼便于佩戴。牌正反兩面以墨彩書寫滿、漢二體“齋戒”字樣,字體秀雅。葫蘆邊沿及文字周圍均以金彩描繪開光,開光邊廓凸起,造型更具立體感。四周繪白地粉彩纏枝花卉,側(cè)面滿施錦地紋飾。式樣規(guī)矩,做工精細,為乾隆朝小尺寸粉彩佳作。
齋戒牌是古人祭祀前齋戒時所佩之牌,清代沿襲明制實行齋戒,規(guī)定凡應(yīng)行齋戒之人,不得無故不與齋,凡持齋不守戒規(guī)者,必受重罰,各宮托故不行齋戒,或私自飲用酒等不潔之物者,可削官去爵,為督查官行方便,持齋者均發(fā)給齋戒牌,這就使齋戒牌成為清宮中的日常用品之一。齋戒牌有長方、橢圓或海棠等式樣,種類豐富。此件乾隆粉彩葫蘆形齋戒牌,小器大作,考究雍容,適宜佩戴把玩。
參閱:《清代瓷器賞鑒》,錢振宗,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上海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1994年,第182頁,圖240
RMB 241,500
48清雍正 爐鈞釉如意耳尊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高22厘米
雍正一朝雖短暫,然其制瓷成就卻可稱登峰造極,尤其顏色釉之燒造,仿古與創(chuàng)新并舉,技藝已達出神入化之境界,許多傳世品成為空前絕后之作。爐均釉為雍正朝御窯仿鈞器時所創(chuàng),以低溫?zé)投桑瑸閱紊灾F品種。色澤深沉,紅色斑點似剛成熟的高粱穗色,故也稱“高粱紅”,此獨雍正朝特有,除乾隆初期個別器物延續(xù)紅點外,往后再不復(fù)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清代《南窯筆記》載:“爐鈞一種,乃爐中所燒,顏色流淌中有紅點者為佳,青點次之”,本品即為筆記所載之有紅點者,其名品風(fēng)范雋永流傳。
除釉色高貴,此尊造型亦值大贊。如意耳尊為雍正朝官窯所創(chuàng)之新造型,中部束腰頗似葫蘆,對稱的如意式雙耳連接上下,精美大氣。在雍正時朝,此造型因腹部形狀不同可分兩種,一種為圓腹,一種為扁腹,相對而言,圓腹者較多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雍乾時期此器型的青花、斗彩、粉彩、茶葉末、青釉等各式品種,亦有施爐鈞釉者,如臺北鴻禧美術(shù)館所藏“雍正窯爐鈞釉葫蘆型雙耳瓶”,而如本品扁腹者則較為少見,目前所知,僅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相同造型的雍正朝青花釉里紅器、著名收藏家張宗憲先生珍藏的雍正朝粉青釉夔龍紋品種,乾隆朝作品見有青花和茶葉末釉品種現(xiàn)身拍賣會。目前資料尚未見有造型、裝飾與之均相同的藏品。由此也可知,此類如意耳尊甚受宮廷喜愛,不僅見施爐鈞釉,還有青花釉里紅、粉青釉、仿汝、仿官等各種品類,并延續(xù)至乾隆朝。
本品造型沈穩(wěn)而秀雅,釉面失透滋潤,釉色深沈,流淌的藍釉交混點點紅斑,似山嵐云氣,斑駁陸離,于烈焰中幻化出別樣瑰麗,可令賞者如癡如醉。且釉面流淌大,正體現(xiàn)雍正朝爐鈞釉之特性。底刻“大清雍正年制”款。無論造型、釉色,均各臻其妙,集精、罕、美于一體,是為藏家之頂級收藏。
參閱: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紅(下)》,商務(wù)印書館(香港)、上海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2000年,第219頁,圖200
《中國歷代陶瓷選集》,鴻禧美術(shù)館,1990年,第302頁,圖132
《云海閣·張宗憲藏清代重要瓷器》,倫敦佳士得,1993年,第152頁,圖71
《香港蘇富比三十周年》,香港蘇富比有限公司,2003年,第156-157頁,圖143
HKD 12,000,000
49清康熙 五彩人物紋棒槌瓶
高47厘米
棒槌瓶為康熙朝新創(chuàng)瓶式,因形似棒槌而得名,其腹部畫面廣闊,最宜瓷畫。本瓶盤口,直頸,肩部圓折,長直腹,近足處微收,圈足外撇,為標準的康熙朝棒槌瓶樣式。胎質(zhì)細膩堅實,白中泛黃。通體施白釉,亮白而有玻璃光澤。口沿下以紅彩勾畫一周連續(xù)的如意云頭紋。頸中部自上而下分別繪紅彩如意云頭、褐彩渦紋、綠彩云雷紋、紅彩點狀紋飾各一周。肩腹部五彩彩繪通景山石人物,糅合和合二仙、劉海戲金蟾、收五毒等道教神仙故事于一圖卻和諧統(tǒng)一。圈足較寬,足底無釉。圈足內(nèi)施白釉,中央雙圈內(nèi)繪簡筆小花一簇。畫面整體布局雖頂天立地卻層次分明、疏朗明快,紋飾描繪精致,人物形象生動夸張,色調(diào)典雅清新,具有清康熙五彩的鮮明特征。
康熙時期釉上彩繪瓷器在繼承前代的基礎(chǔ)上又有所創(chuàng)新,其中以五彩最具特色,不僅增加了釉上藍彩,紋飾描繪也更精細,顏色薄而透明,濃淡相宜。此件棒槌瓶大量使用了紅、綠、黃、藍、褐、黑等多種色彩,其中綠彩有深淺、濃淡、薄厚之分;黑彩多用于人物、樹石輪廓,漆黑明亮;并運用了康熙五彩中具有突出創(chuàng)造成就的釉上藍彩點綴山石和人物衣著。加之此件五彩人物故事棒槌瓶形體碩大,器形周正,彩繪山石人物繪工精妙、設(shè)色雅致,更使得其具備了較高的藝術(shù)水準與收藏價值。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五彩·斗彩》,王莉英,商務(wù)印書館(香港)、上海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1999年,第7475頁,圖68
HKD 950,000
50明中期 黃地素三彩龍紋鼓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