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津安二郎,1903年出生,在世六十年整。
生日和忌日為同一天,12月12日。
他終身未娶,無子嗣,墓碑上單留一個“無”字。
然而,他作品中蘊含的藝術寶藏,卻供無數后輩取之不盡。
一生只拍一種電影的“豆腐匠”導演小津安二郎
▼
一說起日本電影,小津安二郎和黑澤明是最逃脫不開的兩位導演。
這兩位的電影風格又是截然的相反。
從某種角度上看,黑澤明的電影綜合性更高,而且受到西方古典戲劇的影響很大,如莎士比亞的悲劇。
而小津的電影更加的純粹,更具東方的藝術特色。
日本電影兩座高峰:小津安二郎與黑澤明
小津似乎永遠只在拍同一個題材,關于家庭。
他不拍歷史劇,只拍當下的故事。他的電影里沒有犯罪,沒有動作,沒有懸念驚悚,也沒有深仇大恨。
日本導演偏愛家庭題材,如今,是枝裕和也因拍攝家庭片大紅
只有普普通通的小市民,只有平平凡凡的家庭故事。
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只是個豆腐匠,我只做豆腐。”
這種“匠人精神”,其實就是日本文化中極為推崇的一種理念。
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并把這件事做到極致,這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更何況,這時候的作品,也逐漸臻于完美。
日本“匠人”文化誕生出來的壽司之神
2012年,英國《視與聽》公布了每十年舉辦一次的“影史十大電影”評選結果。影評人評選中,小津的代表作[東京物語]取得第三。而在導演評選中,則位列第一。
即使是在日本本土,小津的價值也在不斷地提高。
《日本旬報》創刊90周年之際,其評選的日本影史十佳片單中,小津的[東京物語]擠下了黑澤明的[七武士],榮登榜首。
[東京物語]無疑是小津安二郎最杰出的代表作
小津對于許多電影人都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德國著名導演維姆·文德斯就是小津的大粉絲,甚至親自來到日本拍攝紀錄片[尋找小津]。
伊朗電影之父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也曾用一部紀錄片[伍]向小津致敬。
[伍]與[尋找小津],大師向大師致敬
侯孝賢在拍攝完[童年往事]之后,發現自己許多想法,小津早在30年前便已經實現,不由得惺惺相惜。
2003年,正值小津誕辰100周年。侯孝賢在日本拍攝了一部[咖啡時光],向這位跟他同樣執拗的導演表示敬意。
而越來越多的中國影迷漸漸發現,一部小津的電影,就等于一段美好的時光。
[東京物語],小津精準地抓住日常片段構建出永恒的人生主題
▼
初看小津電影,對于現代人來說,可能過于單調、乏味。
但凡是心平氣和地看下去了,就會豁然發現電影中的閃光之處。
小津認為電影沒有文法可言,沒有“非得這么做”的法則。只要拍出優秀的電影,就是一種獨特的文法。
[我出生了,但],小津在形成自己的獨有的風格之前也在不斷地摸索
小津反反復復地拍攝同一類型的電影,到最后竟形成了獨屬于自己的電影文法。
低機位,仰拍,固定鏡頭,從不更換的50mm定焦,讓人物對著鏡頭說話,還有轉場即來的空鏡頭。
每一個要素都能讓人一眼看穿那是小津的電影。
[茶泡飯之味],清淡的茶泡飯不僅如夫妻之道,也如小津的電影
小津的文法是獨特的,也是反傳統的。
例如,他執拗地選擇用“越軸”的方式,拍攝兩個人之間的對話。這就徹底挑戰了長久以來的拍片法則。
因為按照傳統的電影常識,兩人對話的鏡頭,應該保持相互的方向性。
[東京物語],小津在電影中使用越軸剪接的段落
還有一點,許多導演一遇到角色情緒強烈時,便會采用特寫鏡頭拍攝。
但小津則十分的變通,有時候會忽然將鏡頭退后至遠景,反而在之前的情緒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了表達。
[晚春],嫁女后獨守寂寞的父親,小津用遠景增添憂傷的情緒
打個比方,小津的電影就如同中國的古詩詞。而小津為自己設立了一個標準的詞牌型。
只不過,在這種限定形式下的創作,不僅沒有限制住小津作品的格局,卻反而延展出無窮無盡的空間。
[秋刀魚之味],小津最愛使用擬態式分布,即讓角色都朝著同一個方向
你會發現,小津的電影并不是單調,重復,而是化繁為簡,用最干凈、簡練的方式呈上生活的滋味。
就像是對于最好的食材,又何必去用繁瑣的手法烹飪呢?
[東京暮色],同樣是讓人物面對鏡頭,小津卻能讓畫面展現出不同的活力
小津風格的形成,并不是因為自己偷懶、流于程式。而是因為他實在是個過于追求完美的導演。
據說他的片場,極其整潔,安靜。有人說他潔癖,也有人說他偏執。
小津對于拍攝工作極度認真。每次開拍前,他必會準備好自己親筆制作的“導演三件套”:原劇本、分鏡頭劇本和拍攝劇本。
[秋刀魚之味]的分鏡頭劇本,小津用不同顏色對鏡頭種類作區分
小津熱愛繪畫,美術功底很好。品味高雅,對于電影的構圖十分講究。他堅持使用固定鏡頭,也是有這方面的原因。
他甚至會要求鏡頭下的演員動作幅度不要太大,以免破壞了原有構圖。當然,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希望演員克制地表達情感。
小津安二郎的親筆手繪作品
空鏡頭更加考量電影的攝影格調,同樣也是小津電影中的特色。
在他的電影里,空鏡頭的使用,不僅限于調控敘事節奏、渲染故事氛圍,其暗含的意象,也對電影的主題有著豐富的烘托作用。
即使但看每一個空鏡頭,他對于景深的優越把握、動靜的恰當控制,也讓人心服口服。
[浮草],小津電影中的空鏡頭常常寓意深遠
開始拍攝彩色電影后,他對于色彩的運用也極盡偏執。小津對幾乎每一個鏡頭里,都會考慮其顏色的搭配。
甚至對服裝的布料和布景的材質,都會細致考究,反復琢磨。
[彼岸花],簡單的一個晾衣桿空鏡頭,也能顯示出小津對于顏色的把控
憑借著這些深厚的功底,看似程式化的固定鏡頭,卻無意中突顯了內容的表達。
▼
小津一生執導了54部電影,數量頗豐。但事實上,大家常常討論的,絕大部分都是他后期的13部電影。
從[晚春]開始,至[秋刀魚之味]結束。
這個階段“小津調”電影已經趨于完善。而原節子與小津的默契合作也于此開始,她成為了小津諸多經典作品中一處鮮明的標識。
[晚春]是原節子第一次出演小津電影,之后二人便開啟了長期合作關系
小津的故事基本大同小異。家長里短,平常瑣事,女兒出嫁,親人離世。
尤其是嫁女的主題,小津尤為愛拍,[晚春]、[麥秋]、[秋日和]、[秋刀魚之味]。
[秋刀魚之味],小津的遺作仍然是關于嫁女的故事
有意思的是,小津從未有過子嗣。只是作為兒子,在母親身邊作伴,直到母親去世。
所以,他能夠毫無障礙地跨越身份,站在父母角度去思考他們的情感,這不得不說是得益于小津博大的同理心。
小津是溫和的。
他的電影里沒有大是大非,大惡大善。都是平凡的人,有著凡人的善良,也有著凡人的私心。有著凡人的單純,也有著凡人的笨拙。
[東京物語],父母面對孩子的淡漠,也只是一笑了之
小津是靜謐的。
弱化的沖突,淡淡的哀愁。循環往復的日子,隱匿著生命的快樂。
[早安],簡簡單單的一句早安,是每一天快樂的開始
小津是克制的。
話不明說,情不外泄。面對親人的離去,也只是獨自忍耐著寂寞。
[秋日和],母親嘴上不向女兒訴說寂寞,卻暗地里獨自惆悵
小津是豁達的。
生命的無常與輪回,在小津的電影中總是處理的極其平淡。人們默默的接受,默默的等待。
[小早川家之秋],父親臨終前只是反復說同一句遺言:我就這樣去了…
家庭,是小津永恒的話題,這其實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也是一樣。
家庭的重組,親人的離合。無論你將其放在哪一個年代,所面對問題都是不變的。
這也是為什么,小津的一個個家庭情節劇,竟能讓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們都能感受到相同的溫情。
[麥秋],女兒出嫁前全家人合影留念,溫馨而又感傷
小津嗜酒如命,熱愛美食,講究生活。他說:“電影是以余味定輸贏的。”
他的電影,正如那最精釀的好酒,余味雋永,越品越香。
值此之際,推薦小津的十部電影。雙十二到了,一邊買買買,一邊看電影。
小津最負盛名的作品,迎來無數影評人的贊賞,無數導演的頂禮膜拜。電影看似簡單,卻蘊含著豐富的哲理,看似平常,卻透射著精妙的造詣,看似平淡,卻綻放著濃郁的情愁。
[晚春]擁有更多詩意化的鏡頭,也是“小津調”正式確立的一部作品。原節子首次與小津合作,小津如獲至寶一般,將她非常美麗,俏皮與優雅并俱。
原節子再次與小津合作,相比[晚春]里父女相對,[麥秋]有著更加熱鬧、豐富的家族生活。再次出嫁原節子,但小津做出了更加新鮮的花樣。電影的結尾還有小津為數不多的一次運動鏡頭,極具神韻。
小津的遺作。依舊是嫁女,原節子換成了巖下志麻,依舊驚艷。小津一改嫁女題材的哀傷詩意,變得活潑,輕快,風趣十足。女兒出嫁后,父親回到家中黯然的身影,也成為小津辭世前留下的最后一個鏡頭。
小津默片時期的代表作。以孩子的眼光看待成人世界的權力之爭,純真又可愛。整體上是一部十分歡樂的喜劇,到了結尾卻又暗含一絲無奈的憂郁。
小津翻拍了三十年代自己的一部默片[浮草物語],不僅是有聲片,還是一部明亮的彩色片。美妙的海邊空鏡頭,寓意深遠。將舊時情節放入了新的時代里,吐露出了一種世事無常的情緒。
小津其實是一個非常擅長輕喜劇的導演,[早安]便是他其中的一部佼佼者。他真正高明的,是將生活中波瀾不驚的瑣碎之事,巧妙地賦予其童趣般的幽默感,又不失生活哲理式的韻味。
小津把自己的[晚春]又翻拍了一次,從父嫁女,變成了母嫁女。而這個母親,便是當年出嫁的女兒原節子。小津在彩色電影的創作上,更加的成熟。顏色運用的非常精致、典雅。
小津的第一部彩色電影,已經顯示出自己對于色彩的獨到之處,明亮,溫暖,和諧。依舊是嫁女,依舊是以喜稱悲。不過,[彼岸花]的新意是將好幾對父母嫁女放在一起,通過兩代人的更替變化,表達了世事輪回的永恒與無常。
雖然“小津調”還未確立,但這依然是一部杰出的電影。與大部分電影聚焦于一段時間不同,[父親在世時]有著不小的時間跨度,片段式地敘述了父子相處的日子,日常、平淡而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