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琳的媽媽一直有個遺憾,非常喜歡畫畫的她,小時候家里條件不允許,一直沒能上畫畫班。所以,媽媽二話沒說就給琳琳報了一個興趣班。
但琳琳并不喜歡畫畫,她小心翼翼地詢問媽媽,能不能不學畫畫,媽媽態度強硬地說:“你一小不點懂什么啊,我都是為你好!”
一到上課的時候,莉莉就哭鬧著不去,爸爸實在沒辦法,打了一頓終于去了。但老師反應琳琳的性格有點孤僻,不和小伙伴們交流玩耍。聽到這,媽媽著急得不得了。這時老師的一句話讓媽媽陷入了沉思。
“據我長時間的觀察和對比,發現琳琳和你們并不親近。”
這次和老師深入交流以后,媽媽終于開始反思自己,重新審視母子關系。
幾乎每一位父母都會頭疼,為什么我家寶寶這么不聽話?總是針鋒相對,說東往西。幾乎全世界的父母都有這個問題,這個時候,父母們是不是也應該考慮一下,也許問題不在孩子身上呢?
寶寶不是不聽話,只是不會表達而已長大后的我們要處理各種各樣的關系,與朋友,與家人,與同事,與愛人,有時候也會煩惱自己待人處事處理方法。
想要通過某種方式讓你們之間的相處更順暢。
同樣作為你們的孩子,他們也在嘗試著和你們好好相處。
但是別忘了,從心理上和身體上,他們還是沒有長大的孩子,由于他們大腦發育的還不完全,不會表達,不懂得溝通。所以往往做的事情有悖于家長的期望。然后被貼上“不聽話的孩子”的標簽。
身為大人的你,要求孩子做到像一個成年人一樣,相處地得心應手,這樣的要求是不是過于苛刻了?
把孩子當成執行命令的“仆人”,只會讓孩子遠離父母
“快點兒,整天磨磨唧唧的。”“不許玩手機了,給我關上。”“你再不聽話,我打人了。”“都多長時間了還沒寫完作業?”聽這些話,你會覺得是兩個有血緣關系的人說話的語氣嗎?我覺得這種語氣大概只會用到非常討厭的人,或者仆人身上吧。
好朋友這樣和我說過:“媽媽從小對我嚴格要求,只要做的稍微有一點兒不好,我媽就會責備。以至于小時候一放假我都不愿意呆在家里,要么是出去和朋友玩兒,要么是一個人關在家里面聽音樂,只有吃飯的時候才和家人一起。”
曾經的她也因為居高臨下的教育方式和媽媽非常認真的溝通過,但是時間證明了,她的媽媽就是一個這樣性格的人,不管是對自己的女兒還是對老公都是這樣的語氣。
所以朋友就放棄了,只能去適應自己的媽媽。
以至于到現在長大了,只要稍微和媽媽做一點親密的舉動,她就會覺得很別扭。但是要是朋友的媽媽像下面一樣,嘗試了解孩子的想法,結果會不會變好呢?
“我們還有五分鐘的時間,你準備好了嗎?”“你今天玩手機的時間已經很長了,去外面走走吧。”“你為什么會這樣做,跟媽媽說說。”“你的作業遇到了什么難題嗎?我們寫作業的時間是30分鐘哦。”孩子不是你的小貓小狗,他沒有義務聽從你的所有指揮,每當想到父母對自己的責備否定時,就想逃離那種感覺,久而久之,和父母越來越生疏。
當然也并不是說爸爸媽媽用這樣的語氣跟孩子說話,就是不愛他們。天底下哪有父母不愛自己孩子的。沒有誰天生就會做父母,你只是用錯了方法而已。
所以現在開始我們換一種愛的方式與孩子一起成長
寶寶,你覺得這件衣服怎么樣?
用商量的語氣和孩子說話。
有很多家長喜歡命令孩子“去,把玩具都給我收拾好。”但沒有人喜歡被命令,孩子聽到命令的語氣就會激發叛逆,事事對著來。孩子也是講道理的,她只是希望和父母平等的交流。比如:“我覺得玩具太亂了,我們收拾一下吧,你覺得呢?”
我的寶寶好棒呀用贊賞的語氣和孩子說話。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色,喜歡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現出來,當發現孩子的優點后,積極贊賞,孩子會更樂意表現。
孩子畫了一幅畫,也許彈的不是特別好,但是彈奏的熱情就是最大的優點。當孩子把你拉過來,想要演奏一首曲子的時候,不要輕描淡寫地應付幾句:“還行,一般吧,好好練。”
聽到這種反饋只會讓孩子對彈琴失去熱情和信心。
如果變成你拍手叫好地贊美道“想不到我的寶寶彈得這么好,繼續努力,一定會彈得更好。”孩子的表現欲得到了滿足,有了快樂的情緒體驗,對彈琴就會更有興趣。
你可以的,再試試用鼓勵的語氣和孩子說話。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要求一個孩子不犯錯,這是不可能的。當孩子做錯了事,適度地批評責備就好了,更多的是幫他在過失中總結教訓,積累經驗,鼓勵他下次的成功。
如果孩子第一次幫忙洗碗,手一滑,把碗掉地上打碎了。
這時候你責備他說到:“連個碗都拿不住,怎么這么笨。”
這樣孩子會收到很大的打擊,心里暗暗下決心,以后再也不洗碗了。
但如果你換成鼓勵的語氣:“寶寶不小心打爛了碗,沒關系,以后再拿緊點就好了。”這樣,孩子既知道了下次怎么做,又對下次洗碗充滿了信心,何樂而不為呢?
你可以再玩10分鐘用尊重的語氣和孩子說話。
兩三歲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芽,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也愈發強烈。慢慢有了主見,逐漸對自己的認識更加全面,知道自己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壞。
當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時,不要簡單認為又不聽你的話了,總是跟你對著干,從而一棒子打死。要考慮到他也是有自尊心的,也相信他可以處理好。
如果孩子正和小伙伴們玩的高興,但明天要上學,你要求孩子寫作業,肯定會遭到拒絕,這時你大發雷霆:“越大越不聽話了,不好好學習,看你長大了能干什么。”
聽到這樣的話,孩子只會覺得學習這件事真的很煩人。但你用尊重的語氣說:“好吧,那你再玩10分鐘,時間到了就去寫作業哦。”孩子就樂于接受了。
長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不但不應該責幼者供奉自己;而且還須用全副精神,專為他們自己,養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出自——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請停止“我都是為你好”的謬論,亦師亦友,亦父亦母,在不同情況下,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任何孩子都有機會成為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