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是無原則嬌慣孩子的家庭,窩里橫的情況越是會變本加厲。
——派媽
”
在后臺經常收到這樣的留言:
我家孩子在家里像條龍,出門像只蟲,慫得不得了;
家里的二寶一在家就欺負姐姐,出門了連句話都不敢和別人說;
兒子三歲了,在家里橫行霸道,出門大氣都不敢出,經常被人欺負了都不吭聲;
...
“窩里橫,出門慫”的孩子很常見,那么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有些孩子會窩里橫呢?
01
窩里橫的孩子,源于無底線的溺愛
不難發現,孩子的窩里橫都是在面對家人的時候。
大部分窩里橫的孩子,身邊都有溺愛的家長。
想起之前看過的一部電視劇《都挺好》,里面的蘇明成就是典型的窩里橫。
在外對人彬彬有禮,在家便經常欺負自己的妹妹。
在母親的葬禮上,他和妹妹起了一點爭執便揚言道“我是不是好久沒打你了!”
在妻子和妹妹因公事有一些矛盾時,他二話不說就沖到妹妹家打了她一頓。
面對這樣的蘇明成,妹妹毫不客氣的指出:“蘇家的男人,都是窩里橫。”
蘇明成窩里橫的原因,歸根結底是有一個溺愛他的媽媽。
從小到大,不管蘇明成提什么要求,蘇母都無條件的滿足。
在蘇母的溺愛下,蘇明成成了一個沒有擔當、沒有責任心的“巨嬰”。
家長愛孩子沒有錯,但是當這種滿足讓他持寵而嬌,那就要引起重視了。
長期的恃寵而驕,就是他們窩里橫性格的助長劑。
02
窩里橫的孩子,社交能力都很差
窩里橫的孩子,在外面的特點就是“慫”。
和同齡人在一起玩耍的時候,他們通常會表現出膽怯,甚至連主動與人交流的勇氣都沒有。
之前帶蛋蛋出去玩的時候,看到過一對父子,印象很深刻。
蛋蛋和他的小伙伴靈靈在玩蹺蹺板,旁邊有個小男孩一直怯生生地盯著蹺蹺板看。
過了一會兒,小男孩的爸爸走了過來,態度溫和的問靈靈能不能先下來讓小男孩玩會。
靈靈和蛋蛋玩得正開心,便直截了當的拒絕了他。
小男孩看到爸爸被拒絕,嗷嗷大哭起來,并且對著爸爸大叫:“我想玩個蹺蹺板都玩不了,你真沒用,我討厭你!”
窩里橫的孩子,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常常會表現出膽怯。
這是因為家長沒有給孩子正確的引導,反而越俎代庖,“替”孩子社交。
這種做法看似解決了問題,實際上卻造成了孩子社交能力的缺失。
03
窩里橫的孩子,父母也需要反思
晨媽常常說:“家長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家長的影子。”
窩里橫的孩子,父母也需要反思,看看自身有沒有一些“壞毛病”。
之前看《家有兒女》的時候,就看到了劉梅在外面受了委屈后,到家給劉星發火。
我相信,很多父母都做過這種事情,在工作中、生活中遇到了不順心的事,就把火氣撒在孩子身上。
晨媽想反問一下你們,這樣的行為難道就不是窩里橫嗎?
前段時間晨媽又重溫了《小歡喜》,里面方圓的教育方式深得我心。
其中有一集是方圓失業了,在外受了很大的委屈。
不管受了多么大的委屈和不公,他都沒有回到家給孩子撒氣。
在這種健康的家庭家庭環境下長大的方一凡,樂觀、積極、社交能力強,性格上似乎沒有什么大的缺點。
所以,當孩子出現了窩里橫的情況時,家長要記得反省下自己:
是否在外面受了氣,就回家發火;
是否在情緒崩潰的時候,對孩子的態度也很惡劣;
是否對外人謙卑有禮,卻只對家里人毫無耐心。
04
對待窩里橫的孩子,需要這樣做
孩子窩里橫不可怕,可怕的是縱容孩子的窩里橫。
家長要知道,窩里橫并不是一件好事,我們要盡自己的能力引導他們遠離窩里橫。
停止溺愛,建立原則
晨媽前面講到,孩子窩里橫的大多數原因都是家長的溺愛。
如果想讓孩子遠離窩里橫,就必須要停止溺愛。
并且,家長要有堅定的原則,當孩子發火撒潑的時候,不要順從,要及時的制止。
美國心理學家M·斯科特·派克說:
真正愛的本質之一,就是希望對方擁有獨立的人格。
父母越俎代庖,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慫。
鼓勵孩子勇敢的去交朋友,培養他們的社交能力,也能夠幫助他們走出窩里橫。
以身作則,內外如一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想讓孩子不窩里橫,家長先要以身作則。
不管對待外人,還是對待家人,都要拿出一樣的脾氣和性格。
回家之前將壞情緒隔離,才是為人父母最該有的樣子。
窩里橫并非天生,和后天的環境和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
沒有“壞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其實,孩子的窩里橫并不難“解決”,只要家長不溺愛、不包辦、以身作則,再橫的孩子都可以改掉窩里橫,變得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