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紅樓夢》是百科全書,好像也沒有人具體統計過,到底包含了哪些學科。
無論誰來統計,有一個學科應該毫無爭議,那就是《周易》。
作者曹先生精讀過《周易》,深懂其對命運的推演,不但把它作為了全書的主旨之一,并用命運推演的方式,來架構這部龐大而復雜的巨著。
對此,脂批已明確點出:“世之好事者爭傳《推背圖》之說,想前人斷不肯煽惑愚迷;即有此說,亦非常人供談之物。此回悉借其法,為兒女數運之機。”
《推背圖》是唐太宗李世民為推算大唐國運,下令當時兩位著名的道士李淳風和袁天罡編寫的預言書,以畫像加讖語的方式來體現。
所以,寶玉看到的判詞,都是由一幅畫和一首詩組成,和《推背圖》一樣,只有懂玄機的人才能看明白,不懂的人則如讀天書,所以警幻知寶玉“天分高明,性情穎慧,恐把仙機泄露,遂掩了卷冊”。
曹先生似乎有先見之明,知道結局會遺失,于是和讀者玩了個尋寶的游戲,把人物的結局繪成了一張張藏寶圖,有心的讀者通過藏寶圖的線索,就能大致了解人物的結局。
這一張張的藏寶圖,就是寫在第五回的眾釵判詞,以及十二支《紅樓夢》曲。
所以,想要讀懂全書,第五回是關鍵。
既是命運簽,應該每人一張才對,作者卻別出心裁,把兩個女主的命運融合在同一張簽里,這又有何玄機呢?
我們先來看這張簽的簽面,即圖像與讖語。
只見頭一頁上便畫著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詞,道是:
可嘆停機德,
堪憐詠絮才。
玉帶林中掛,
金簪雪里埋。
畫面和詩句都很直白,詮釋的就是“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玉帶林即林黛玉,金簪雪即薛寶釵;玉帶林中掛,即林黛玉最終吊死在樹林中,薛寶釵最終被掩埋在大雪里。初讀時確實會這么理解,但如果命運讖語這么簡單,那就談不上有什么玄機了。
那么,這四句詩到底是什么意思?它揭示的釵黛命運又是什么呢?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這一句很好理解,用兩個典故,分別突出兩位女主都是裙釵中之佼佼者。
“停機德”的典故出自《后漢書·列女傳》,《列女傳》是古代有能力認字的女子所必讀書籍,在第四回描寫李紈時,就特別點出她讀的書中有《列女傳》。
停機德的故事取自《列女傳》之樂羊子妻的故事:樂羊子在妻子規勸下,遠尋師學,一年歸來,妻跪問其故,羊子曰:"久行懷思,無它異也。"妻乃引刀趨機而言曰:"此織生自蠶繭,成于機杼。一絲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斷斯織也,則捐失成功,稽廢時日。夫子積學,當'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羊子感其言,復還終業,遂七年不返。
停機勸學,讓丈夫學有所成,樂羊子妻歷代都被傳為賢妻的典范,男人以娶之為榮,因為她能讓男人勤學奮發,不至于懈怠無能。
此處,用停機德來形容寶釵,她是可以與樂羊子妻相比肩的女子。
”詠絮才“則取自東晉女詩人謝道韞的典故:謝道韞是東晉謝氏家庭的女兒(謝氏家族,即”舊時王謝門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中之謝家,當時的顯貴之家),小小年紀就顯示出了不凡的詩才。一次在家遇雪,叔父謝安召集眾子侄論文,謝安問:”白雪紛紛何所似也?“安侄謝朗答:”撒鹽空中差可擬。“道韞答:”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大為稱賞。這一句話也成了詠雪名句,為后人所傳誦。后世因稱女子的文學才能為"詠絮才"。
因為詠絮才,謝道韞得以與才女蔡文姬齊名,被寫進了《三字經》:“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
詠絮才,當然是用來形容黛玉之詩才了,從謝道韞廣被稱頌來看,雖說儒家社會倡導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但對于詩才過人的女孩,還是廣泛認可的。
一個有停機德,一個有詠絮才,都是有著特殊才能的女子,作者卻分別給用“可嘆”和“堪憐”來加以修飾,從中可讀出作者內心的慨嘆:可惜了這樣兩位優質女子!
為何可嘆?為何堪憐?原因就在后兩句: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聯系可嘆之德和堪憐之才,這兩句就不能直白地理解為吊死在林中和埋藏在雪里了,因為可嘆和堪憐的,不是她們的生命,而是她們的才德。
才德為何可嘆?脂批給出了答案:寓意深遠,皆生非其地之意。
看到“生非其地”四個字,豁然開朗,玄機就此解開。
什么叫生非其地?樂羊子妻的停機之德,也要樂羊子這樣聽得進規勸的丈夫,才能體現妻德;而詠絮之才,卻是上流社會尤其是士族的飯后甜點,需要有強大的財力、權力支撐,才能有閑情雅致,像謝家一樣集體吟詩作賦。很顯然,黛玉的詩才,并無發揮的舞臺。
寶釵的停機德無處釋放,黛玉的詠絮才無以發揮,都是誰之過?自然都是賈府之過,是寶玉之過。寶玉的規勸,寶玉從來聽不進去,黛玉的詩才,寶玉給不了她財力、權力的支撐,可是她們的命運,卻和寶玉緊密地捆綁在了一起。
在十二正釵中,寶釵黛玉兩位都是從外地來到賈府的,她們原本都可以不進入賈府這座群芳冢,不為賈府的敗亡陪葬,可她們在身不由己的環境下,被命運推進了這塊墳地。
我們回憶一下她們分別是怎么進賈府的。
首先是黛玉進賈府:母親仙逝,父親要“減顧盼之憂”,加上外祖母“致意務去”,黛玉不得不與父親“灑淚而別”,踏上了不歸路,成為了賈府的一員。
寶釵進賈府,是因為陰錯陽差,原本一家人進京是想投靠舅舅王子騰,誰知還在路上,就“聞得母舅五子騰升了九省統制,奉旨出都查邊”。舅舅家去不成了,哥哥薛蟠素來胡作非為,母親看中賈政“訓子有方,治家有法”,希望能夠借助賈政來約束教育薛蟠,住進了賈家(值得注意的是:薛母只考慮了薛蟠,并沒考慮寶釵)。就這樣,寶釵也成了賈府的一員。
在那個女子不能自主的年代,每個女人都如飄絮,只能聽憑父母的安排,最終還要為父兄所連累,成為陪葬。
這便是寶釵黛玉的命運,一個有德,一個有才,都是奇女子,只因與賈府相捆綁,就有了“可嘆”、“堪憐”的命運。所謂“生非其地”,意思很明顯:她們的父母都把賈府當成了庇護之地,卻不如旁觀者冷子興看得透徹,不知賈府已進入末日倒計時,生生把才德卓越的女兒送進了葬花塚,送到了寶玉這只蛀蟲的身邊。
生非其地,不僅是釵黛之悲,也是那個時代眾多女性之悲:再優質的女子,如果遇不到能讓她們發揮才干的人,終究會埋沒。玉帶本應收藏在權貴的寶架上,卻被掛在了枯木之林中;金簪本應戴在貴婦的頭上,卻被埋在了冰冷的雪地里。這便是雨村那句“玉在櫝中求善價,釵于奩內待時飛”。作者借賈雨村言,突出了釵黛的價值。
一個人無論有多大的才干,如果沒被放在合適的位置,沒能給予充分發揮的舞臺,也只能被埋沒,枉費了天賦其才。
玉帶林中掛,珠玉掛于林中,會漸失光彩;金簪雪里埋,金簪被埋雪中,會失其功用,從后面所展開的情節,我們將體會到作者的“可嘆”、“堪憐”之心,我們也能看到玉帶和金簪是怎樣一步步被埋沒的。而德、才二字,便是釵黛二人的標簽,寶釵處處體現的是德,黛玉處處體現的是才,這是我們在讀全書時要重視的地方。
天賦才德本可喜,生非其地變可悲,這便是悲劇給予人的強大沖擊力。釵黛二人雖個性特點不同,但她們都同樣優秀,也有著同樣悲慘的結局,殊途同歸,進入同一個墳墓,只因被命運之手推進了賈府,遇到了“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的賈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