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是可以離婚的,離婚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種,是丈夫強行與妻子離婚,稱為“休妻”或“出妻”;第二種,是官府強制離婚,稱為“義絕”;第三種,是夫妻雙方協(xié)議離婚,稱為“和離”。
“休妻”與“出妻”是有區(qū)別的。“休妻”一般是女方并無大的過錯,由于其他原因男方把妻子休掉。“出妻”則是女方觸犯了“七出之條”,有大的過錯,所以男方要“離婚”。“七出”是古代解除婚姻的具體條件,另有“三不去”是對“七出”的限制,于西周時期確立,唐朝時正式歸入律法。
《禮記》中記載“七出”:一是無子,二是淫,三是不順父母,四是口多言,五是盜竊,六是妒忌,七是有惡疾。
需要強調(diào)的是,“無子”是指妻子50歲以后也就是過了生育期還沒有孩子的;“口多言”,則是指愛搬弄是非,離間親屬;“妒忌”,更多的是指妻子反對丈夫納妾從而有損于家族延綿子嗣;“惡疾”,是指患有耳聾、眼瞎、腿殘疾等嚴重的疾病。
“三不去”,是指在下列三種情況下丈夫是不能夠休妻的:“有所取無所歸”“與更三年喪”“前貧賤后富貴”。“有所取無所歸”,是指在結(jié)婚時女方父母尚健在,休妻時父母已去世,若休妻,則女方無家可歸;“與更三年喪”,是指妻子和丈夫一起為父母守喪3年的不能被休掉;“前貧賤后富貴”,則是指結(jié)婚時丈夫貧窮,休妻時富貴的也不能休妻,但妻子若犯了“七出”中的“有惡疾”和“淫”兩項,則不在“三不去”的保障范圍之內(nèi)。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七出之條”中的規(guī)定對女性極其不合理,尤其是其中的“無子”和“有惡疾”兩條,絲毫無關乎女性的道德品質(zhì)問題。而且作為離婚的條件,其中沒有一條是因夫妻二人感情不好可以離婚的,完全忽略了當事人的感受,完全應了古代社會“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個木頭抱著走”的說法。
唐朝時期,離婚制度出現(xiàn)了官府強制離婚的“義絕”。“義絕”,是指夫妻間或夫妻親屬間或夫妻一方對另一方親屬中有毆、殺、傷、奸等行為的,不管夫妻雙方是否同意,均由官府裁判,強制其離婚。在男尊女卑、夫為妻綱的封建秩序統(tǒng)治下,“義絕”的條件對夫妻雙方而言并不平等,明顯偏袒男方,體現(xiàn)了對夫權的維護。且離婚本是夫妻雙方自己的事,這里卻要由家族和國家的力量來干預,即使夫妻雙方不愿意離婚也要離。這體現(xiàn)了婚姻的宗法家族性。
“和離”也是在唐朝時期出現(xiàn)的,是指夫妻雙方都同意離婚。宋朝繼承了前代的離婚制度,并又有所發(fā)展,賦予了女性一定的離婚權。宋朝規(guī)定丈夫外出三年不歸,六年不通問,允許妻子改嫁。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第七回中便記載了這樣一個事例。林沖遭人陷害,被發(fā)配至滄州,上路前,林沖找來岳父說:“自蒙泰山錯愛,將令愛嫁予小人已經(jīng)三載,未曾面紅耳赤,半點相爭。今小人遭這點橫事,配去滄州,生死存亡未保。娘子在家,小人去心不穩(wěn),今就眾高鄰在此,明白立紙休書,任從改嫁,并無爭執(zhí)。”隨后林沖當場寫了休書,“押個花字,打個手摸,付與泰山收訖。”
古時雖可以離婚,但在男尊女卑思想觀念的影響下,最初婚姻關系的解除權完全在男方,離婚是丈夫的特權。后來女方雖有離婚的自由,但同時卻給予丈夫更大的休妻特權,不必有任何法律程序,丈夫只要寫一紙“休書”就可以責令妻子離開夫家,婚姻關系就此解除。因此,古代女性總是處于被動的地位,這是時代的悲劇,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男女雙方漸趨平等,婚姻體制也逐步完善,更加規(guī)范化和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