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雖說是一部沒有明確“主角”的名著,但咱們都知道,其中的“主角”無疑就是梁山好漢這一群體,不過硬要拿出幾個代表性人物,無疑就是武松、魯智深、林沖、宋江等人了,他們在書中的戲份最多,作者施耐庵也花了最多的筆墨去豐滿他們的形象,但事實上他們在原著中的表現都算不上聰明,要不然最后也不會落得凄慘的結局了。
(武松、魯智深劇照)
水泊梁山聚義無疑是失敗的,這幫好漢本就不是一路人,他們有的本就是賊人,有的是犯人,有的是官軍,沒有共同的愿景,跟著宋江這個半桶水的大哥莫名其妙的選擇招安,結果在征方臘時十損七八,活下來的那些好漢中得了善終的也寥寥無幾,可見這幫人雖然有的武藝高強,比如武松、盧俊義,有的自詡聰明,如吳用、公孫勝、朱武,但事實上都是一幫“臭皮匠”根本沒有前途,而原著中有四位好漢雖然戲份不多,卻比梁山那一百單八將都強,筆者這里說的“強”并不單單指武藝,而是指綜合實力,其中也包括了頭腦。
(李俊劇照)
此四人并非什么善類,原著中對他們的定位十分明確,這就是一幫強盜,也如同周通、李忠、王英那種人一樣,給自己取了個唬人的外號便作惡一方,不過既然王英那廝都算得上好漢,那這四人自然也算得上,他們就是所謂的“太湖四杰”,分別叫“赤須龍”費保、“卷毛虎”倪云、“瘦臉熊”狄成以及“太湖蛟”卜青。
四人登場比較晚,也許大部分讀者對他們都沒有什么印象,然而在筆者看來,他們的思路比梁山好漢清晰多了,完全不是像是幾個強盜,而那“智多星”吳用比起他們來說簡直就不配當軍師,因為這太湖四杰想到了吳用沒想到的另一條出路,那即是出海謀生。
(童威、李俊劇照)
那梁山上的絕大多數好漢都曾抱怨過朝廷奸臣當道,昏君無能,既然他們已經有了這樣的想法,怎么就只會一股腦的盲目落草,又跟著宋江這個沒遠見的人接受招安呢?沒有一個人想過要出海另謀出路,吳用沒有,宋江更沒有。
其實這幾人的高明也能夠從幾位梁山好漢的表現體現出來,那便是李俊、童威、童猛這三人,原著中正是由他們三人引出“太湖四杰”的劇情,也是他們與費保等人結義,相約在平定戰事之后便一起出海,要知道李俊等人與宋江早在聚義廳結義,而且李俊又是一個重情義的人,怎么會對費保這些個剛剛認識的人一見如故呢?答案很簡單,因為人家比宋江有遠見多了。
(宋江之墓劇照)
《水滸傳》故事的結局也證明了梁山好漢與這四人的差距,李俊、童威、童猛算是“識時務者”,宋江、盧俊義被害,吳用、花榮自縊,這都是智商被人碾壓的表現,如果他們有費保等人這種覺悟,只怕后來在暹羅國稱王的就不是李俊,而是他宋江了,可惜《水滸傳》沒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