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三國數一數二的謀士,諸葛亮的一生也充滿了傳奇色彩,早在出山之前便定下了隆中對的策略,在輔佐劉備后,更是幫助劉備從身無立錐之地到坐擁川蜀之地,并最終建立了蜀國,可以說,沒有諸葛亮的存在,也許三國的局勢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劉備死后,諸葛亮更是六次北伐,雖然最終均無功而返,但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也為后世津津樂道。
當然,在諸葛亮北伐期間,曾經與劉禪有過意見相悖的時刻,比如劉禪曾委婉的勸說諸葛亮停止北伐,讓蜀國休養生息,而諸葛亮卻堅持北伐,而諸葛亮的六次北伐不僅以失敗而告終,反而讓蜀國積攢了幾十年的國力耗費一空,在諸葛亮死后,劉禪需要重新收拾這樣的爛攤子,在劉禪心里,多少對諸葛亮有些怨恨。
公元234年,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在駐扎五丈原時期,諸葛亮感覺到自己大限將至,但在臨死前最放心不下的還是自己的兒子諸葛瞻,于是他給自己遠在東吳的哥哥諸葛瑾寫了一封信,在信中諸葛亮說道:“瞻今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雖然諸葛瞻十分聰慧可愛,但是將來卻不能堪當重任,這也讓諸葛亮感到十分遺憾。
在諸葛亮死后,劉禪并沒有刻意打壓諸葛亮的后代,反而對他們百般照顧,還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諸葛瞻,并且升任諸葛瞻為衛將軍,公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后,部下勸諸葛瞻立即占領綿陽等戰略要地,一旦綿陽丟失,那么成都肯定不保,而諸葛瞻并買有采納,結果鄧艾很快兵臨成都城下,為了不造成更多的傷亡,劉禪選擇了開城投降,事實證明,諸葛瞻確實難堪大任,不知泉下有知的諸葛亮會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