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骨軟如棉,清明后骨硬如鐵”,每年臨近清明時節,都是刀魚最鮮美的時候。但從今年開始,“長江刀魚”將告別餐桌——國家農業農村部日前發出通知,從今年2月1日起,長江刀魚全面禁捕!
據悉,發出長江刀魚“禁捕令”的是一則《農業農村部關于調整長江流域專項捕撈管理制度的通告》。
通告稱,為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落實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工作部署,保護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有關規定,對長江流域專項捕撈管理制度進行調整。
自2019年2月1日起,停止發放刀鱭(長江刀魚)、鳳鱭(鳳尾魚)、中華絨螯蟹(河蟹)專項捕撈許可證,禁止上述三種天然資源的生產性捕撈。
也就是說,出于生態考慮,從2019年2月1日起,野生長江刀魚、鳳尾魚、河蟹,不準再捕撈了,在解禁期沒有明確前,長江刀魚等將吃不到了。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近幾年來,長江刀魚的價格一直被炒的很高。
據漁民對媒體講述,在清明節前需求最旺的時期,長江刀魚能賣到7800元一斤,在上海甚至可以賣出上萬元。2012年,在江蘇一場公益拍賣會上,一條重325克的長江刀魚王,竟拍出了59000元的天價。
但同時,由于過度捕撈,長江刀魚產量也急劇下降,4兩以上的大個頭刀魚已變得十分罕見。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曾公布數據:
1973年長江沿岸江刀產量為3750噸,1983年為370噸左右,2002年之后年產量已不足百噸,2011年只有12噸左右。
有專家指出,“隨著淡水漁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從事刀魚捕撈,且長期持續過度捕撈,加上不道德的捕魚行為常有發生,讓刀魚一直得不到休養生息,越捕越少。從目前來看,長江刀魚資源越來越少已成為主要趨勢,禁止捕撈是解決刀魚瀕臨滅絕的方法之一。”
南通知名特色江鮮店“梅林春曉”老板顧俊說,2017年清明時節他們飯店的刀魚最貴時賣到6680元每斤,依然有不少外地的食客慕名而來,點名要吃長江刀魚。
顧俊是南通知名的餐飲人,刀魚是他所經營的幾家飯店的特色。這些年,顧俊見證了刀魚產量的明顯下降,“去年雖然是刀魚的‘大年’,但產量也很少,根本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這些年“刀魚禁捕”的消息也時不時傳出,但他總覺得還能捕上兩年,沒想到禁令還是在今年出臺了,“要想再吃到刀魚,可能要等一二十年后了。”顧俊說。
但在他看來,禁捕,讓長江刀魚長時間休養生息,畢竟是一件好事,這樣,以后還能讓后代吃到鮮美的刀魚。
禁止捕撈,意味著從今年開始再沒有刀魚吃了,但大家需要提防的是,將海刀冒充刀魚(江刀)的可能性。
據相關部門明確表示,他們依然會像往年一樣保持高壓打擊態勢,今年打擊非法捕撈的力度只會增加不會減弱,但也不排除有“漏網之魚”的可能性。
刀魚又稱刀鱭、毛鱭,是一種洄游魚類,平時生活在海里,每年春天成群從大海洄游至長江,再沿長江進入湖泊、直流,因此又分為海刀、湖刀、江刀。
海刀指的是那些在近海就已發育成熟、于長江口繁殖的刀魚,由于海水鹽分的關系,海刀肉質稍硬,口味也比不上另外兩種刀魚。
而湖刀則是指洄游到長江中下游湖泊后,便不再前行的刀魚。與江刀相比,湖刀成熟較早,體長略短,但肉質口感都比不上肥美的江刀。
業內一般認為,刀魚要游過了太倉,才真正晉升為江刀,待游到南通和靖江/江陰一帶才算進入魚生的高潮,這一段長江里的刀魚才是最鮮美的。
而人們俗稱的刀魚,一般指江刀。
此次農業農村部下發的通告,說的是調整長江流域專項捕撈管理制度,顯然,該通告禁止的是長江流域的刀魚捕撈。
業內人士分析后認為,每年都會有部分刀魚洄游進入長江干流、支流等,但其數量有限。長江禁捕后,最有可能有人在長江交界的入海口捕撈,因此,海刀冒充江刀上市的可能性很大。
1、魚身豎起來
要能夠站得筆筆直的才是新鮮的江刀;海刀出水4、5個小時之后身子就軟掉了。
2、看鼻子
長江刀魚的鼻子一定是透明的,透過鼻頭,還能看到一點紅,而海刀的整個鼻子都是通紅的。
3、看眼睛
正宗江刀的眼睛應該是黑白分明不充血,或者少量充血點,如果眼睛里布滿血點,則很可能是海刀。
4、看魚鰭
細長的魚鰭一定要呈現上黃下白的漸變色,到頂尖變成全白、近乎透明,與金黃色的脊背顏色相襯。
而作為廚師,我們也應響應政府的號召,拒絕烹飪刀魚,讓刀魚能得到長時間的休養生息,為后代留下一種鮮活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