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人們一般認為,太平洋戰爭美軍功勞最大的人,就是麥克阿瑟將軍。的確,在戰爭期間,麥克阿瑟是美軍西南太平洋戰區的總司令,但是,他的戰績,卻多半是他和喜愛他的媒體吹出來的。開戰的時候,他是美軍駐菲律賓的統帥,但是,珍珠港事件的消息傳到他哪里的時候,他竟然跟當時的太平洋艦隊司令一樣,處于不知所措的狀態,竟然還讓大批的飛機擺在機場,沒有采取任何應對措施,結果,菲律賓的大部分戰機,在日軍的偷襲下,被炸毀在機場。當日軍登陸之后,盡管菲律賓的美軍有十萬之眾,加上菲律賓本土的軍隊,十幾萬大軍,在并無兵力優勢的日軍面前,在他的指揮下,節節敗退,最后退到巴丹半島,事實上已經敗局已定。在全軍覆滅前夕,他算是奉華盛頓來的命令,自己帶著家人離開了他的部隊。此后,太平洋戰爭中的重大戰役,除了在大局已定之后,收復菲律賓之戰之外,從瓜達爾卡納爾島的鏖戰,到馬里亞納群島的爭奪,塞班的血戰,沖繩的血戰,基本上都是美軍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在指揮。麥克阿瑟在多數的時候,只是待在澳大利亞,優哉游哉地觀景。而且,時不時地給尼米茲出點難題,讓事情變得更加不好辦。就這樣一位美國四星上將,卻博得了最大的戰爭名聲。的確,麥克阿瑟資格老,參加過一戰,在尼米茲還是中校的時候,他已經是美軍不多的少將了。他指揮作戰,只要兵力和后勤供應充足,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是,他這個人獲得比尼米茲還要大得多的名聲,實在是功與德,都不配位。在戰爭結束,接受日本投降的儀式上,他占了主位,事實上功勞最大的尼米茲只能靠邊兒。事實上,麥克阿瑟是個善于炒作的將軍,在別的將軍不樂意或者不大習慣跟媒體打交道的時候,他很早就意識到了媒體的重要性,特別善于講媒體愛聽的話,不惜信口開河,也特別喜歡把一個個功勞攬在自己身上。比如說,太平洋戰爭中的越島戰術,明明當時他是反對的,最后大獲成功,他在自傳中,居然說成是他的首創。在任何時候,只要有媒體拍照,他有一個標準的形象,一頂舊巴巴的菲律賓元帥帽,整潔的飛行夾克(大熱天即使渾身大汗,只要記者在,也不肯脫下),一個越來越大的玉米芯煙斗,他拿著或者叼著煙斗的姿勢,絕對都是設計好的。反過來,記者們發現,在謹慎的尼米茲哪里,他們絕對無法獲得任何有趣的值得一寫的東西。可以說,尼米茲并不樂意跟媒體打交道,不得不開的記者招待會,也只說點大路貨的話。當然,記者會更樂意報道麥克阿瑟,久而久之,美國公眾的印象里,太平洋戰爭的絕大多數戰役,都是麥克阿瑟的功勞,其實呢,正好相反。麥克阿瑟最大的功勞,大概要算是占領日本期間,對日本的改造,但是,退一萬步說,對日本的改造,原本就是美國的既定方針,換一個人,結果也差不了多少。無論一個人,還是一個事物,神話就是神話,歷史早晚得還其本來面目。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