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開這個醫(yī)館的時候,總共有4個志同道合的,我們四處給人看病,見誰都是兩天一付,遇到窮苦老百姓,我們分文不取。
我們都不是富家子弟,都沒有什么錢,我們幾個這么做,完全是憑著心中有夢,我們想讓中醫(yī),幫助全世界的老百姓。
所以,哪怕我們幾個人,每天饅頭配咸菜,啃最便宜的泡面,瘦的皮包骨了,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但是,夢想終歸是需要金錢支撐的,另外3個人,最后不得不放棄了夢想,只剩我還在苦苦支撐,如果不是我丈母娘家前些年拆遷了,送了我家2套房,或許我也放棄了。
但是,也并不是很富裕,藥材都是名目標(biāo)價,不在我這抓,可以去別的地方,我就收一點兒診費,賺點錢活下去,這不過分吧?可就這還要被道德綁架?
半年前的一個早晨,我照常早上9點去醫(yī)館,離醫(yī)館200米,我就看到門口有一對夫妻。
我走進后,男的說,“大夫,看你寫的東西,覺得你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人,怕找你的人太多,所以我們一大早就來了,可等了2小時,就只有我們倆,你是不是騙子?”
我說,“你就當(dāng)我是騙子吧”。
然后女的,說,“我在5年的時間里,反復(fù)的出現(xiàn)腸息肉,有十幾枚,每年年初的時候,我都要去做一次胃腸鏡行息肉切除術(shù),但是反復(fù)發(fā)作,屢摘屢長,切而不盡”。
然后,我看完她的情況,開方:烏梅、紅藤、金蕎麥。
為什么這么開方?有何玄機?
不管是腸息肉,還是別的息肉,大都是痰瘀凝結(jié)在那里,既不能收縮變小,也不能消散而去。
所以,中醫(yī)就把它當(dāng)作一塊痰瘀來看,把它溫散開,用藥要一收一散,收是把它收伏收小,散是把它消散化散。
這3味藥,一收一散,散收并用,烏梅是代表收的,金蕎麥、紅藤是代表散的。
但為啥要用烏梅呢?
一收一散,散收并用里面,有個訣竅,就是欲散先收,先收斂后,再散的力量就更大,更快了了。
烏梅除了本身噬惡肉的功能外,它還有個大作用,就是“欲散先收”。
這個息肉,想把它收伏住,要先把它定住,我用蛔蟲病,舉個例子吧:
要把蛔蟲打下來,先要讓蛔蟲收縮不敢動,對不對?
蛔蟲一聞到烏梅的酸味,就蜷縮起來,這叫“蛔蟲得酸則靜”;蛔蟲安靜不敢動了,再用通腑的藥,一下子就把它打下來了,這就要欲散先收,你要祛除消散它,首先就要收伏它。
所以,在面對聲帶息肉,我用烏梅、虎杖、桔梗;膽道息肉,用烏梅、威靈仙、桑枝;子宮息肉,用烏梅、小茴香、艾葉。
然后,這個病人說,“大夫,你能不能不收錢啊,我們這5年來,家里的積蓄,基本已經(jīng)掏空了,還上有老、下有小”。
我說,“中醫(yī)是一門技術(shù),該有它的價值”。
她說,“你不配當(dāng)一個中醫(yī),中醫(yī)不都應(yīng)該為病人著想嗎?你看看古代的華佗、扁鵲、張仲景,他們給老百姓看病,都不要錢”。
我沉默了一會兒,最后還是沒有收她錢。
但是,她的話,真的是太寒心了,難道要我拿命付出,才行嗎?難道我要淪落到在大街上擺攤看病嗎?
我看到過這樣一句話——雖說中醫(yī)要醫(yī)德為上,不能一味向錢看,可是如果一個人連生存都沒有保障,再受到其他風(fēng)雨夾擊時,又有誰來保他們,讓他們顯醫(yī)德呢?
只有中醫(yī),不再為了活下去而操心的時候,才不會冒著,被譴責(zé)的風(fēng)險蠅營狗茍,才能真正回歸救人的職業(yè)本性,才會有更多的人,加入中醫(yī)的隊伍當(dāng)中。
不要覺的我是在賣慘,想想為什么新中國成立的時候,中醫(yī)有50萬人,現(xiàn)在只有30多萬了?而西醫(yī)卻增長了20多倍?